(宜宾县复龙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宜宾 644613)
【摘要】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收集了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60例,将患者以其治疗方式分组后为对照组30例患者用NP方案治疗,而为观察组30例患者用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方式可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非小细胞肺癌;NP方案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66-02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大都已发展为中晚期、晚期,临床上治疗此症并无特效药,多种治疗方案效果欠佳。此次以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以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均于29~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52±5.81)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均于31~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4±5.75)岁;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为对照组30例患者用NP方案治疗,用50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25mg/m2长春瑞滨后为患者静脉滴注3小时,d1、8;并用25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70mg/m2顺铂后为患者静脉滴注1小时,d1-3。患者化疗前1天服用地塞米松,1次20mg、1天2次;化疗前30分钟应用西咪替丁400mg、苯海拉明mg;以此方式为患者连续治疗21天为1个周期。
1.2.2观察组 为观察组30例患者用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治疗,本组NP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西妥昔单抗以初始剂量为500mg/m2为患者静脉滴注,d1,之后便降低剂量为每周250mg/m2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4 效果判定标准
此次实验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种(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为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无效为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无效的关键就是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是肿瘤恶性转移的情况,传统方式是以NP、顺铂等方式为患者进行化疗,以此可有效降低机体氧细胞含量,并促使肿瘤组织血流供应得以改善,放射敏感性可随之增强,但放疗主要是针对于不同肿瘤细胞亚群,以期减少远处转移、推迟转移情况的发生[1]。
将化疗与放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的效果佳,两种方式极具协同作用,可达到相互补充及效果增强的作用[2]。此次以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对照组30例患者用NP方案治疗,而为观察组30例患者用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治疗,其中长春瑞滨了与人体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形成微管,可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癌症,与顺铂联合应用时的效果可达52%左右,西妥昔单抗能够与表达再正常细胞、多种癌细胞表面的上表皮生长因素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上表皮生长因素及其他配体,有效抑制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并杀死癌细胞。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选择西妥昔单抗、NP方案同期放化疗联合方式可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晟,王燕,胡兴胜,等.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16,19(5): 263-268.
[2]王菊芬,刘胜岗,杨红忠,等.西妥昔单抗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肿瘤药学,2015,5(6):462-465.
论文作者:李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患者论文; 肺癌论文; 细胞论文; 晚期论文; 方案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