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工人阶级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俄罗斯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苏联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联时期法定的国家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在苏联解体后不仪失去了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而且经济处境艰难,经常面临着失业等各种现实的威胁。为了生存和自身的利益,他们也在积极地进行着争取和捍卫自己权利和利益的各种形式的抗争。笔者这里将当今俄罗斯工人阶级①状况作一介绍。
一、数量
据专家统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人阶级的数量,1997年为1880万人,占国民经济中总就业人数的31.4%;1998年为1780万人,占国民经济中总就业人数的30.8%;1999年为1900万人,占国民经济中总就业人数的31.8%;2000年为1920万人,占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的31.6%。总体来讲,当今俄罗斯工人阶级约占总就业人数的30%左右。②也有人统计,当今俄罗斯的工人阶级在18岁以上的居民中大约占22.14%,或大约有2560万人。③这比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工人的数量438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8.2%)减少了很多。不过4380万人中还包括本不应该列入工人之列的“初级服务人员”和“警卫人员”④。最近十年俄罗斯工业中的就业人数几乎缩减了8个百分点,建筑行业缩减了4.2个百分点。⑤
二、经济状况
工资是工人阶级的主要收入来源。当今俄罗斯工人阶级因自己就业的生产部门不同而在经济上急剧分化成不同的阶层。例如燃料部门的就业人员就其收入水平来看已经接近或已经成了所谓的中产阶级。轻工业、食品工业等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具体来看,1990年工人的平均工资为300卢布,其中电力部门334卢布,燃料工业429卢布,天然气工业(开采和加工)505卢布,黑色金属冶炼334卢布,有色金属冶炼428卢布,化工281卢布,机器制造296卢布,电机工业281卢布,机床制造295卢布,轻工业239卢布,食品工业292卢布。1998年工人的平均工资为1062卢布,其中电力部门1798卢布,燃料工业2148卢布,天然气工业(开采和加工)3659卢布,黑色金属冶炼1269卢布,有色金属冶炼2080卢布,化工1053卢布,机器制造849卢布,电机工业772卢布,机床制造648卢布,轻工业474卢布,食品工业1053卢布。2004年12统计出的平均工资是8739卢布。而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29464卢布,石油开采21559卢布,燃料工业18291卢布,有色金属冶炼16202卢布,石油加工14110卢布,煤炭工业11574卢布,电力10743卢布,黑色金属冶炼9742卢布,林业部门3929,轻工业部门3530卢布⑥。从以上这几年各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情况看,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燃料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等部门的工人工资最高。根据2004年的资料来看,这几个部门工人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出3.4-1.9倍,而轻工业的工资最低,远远低于平均工资,仅仅是平均工资40%左右。如果说1998年燃料工业部门只有4.6%的工人的工资处于生活最低保障的水平或低于生活最低保障的水平,那么在轻工业部门有43.6%、在农业中甚至有65.5%的工人工资处于生活最低保障的水平或低于生活最低保障水平。
最近十几年,在俄罗斯出现了独特的工人“农民化”问题上。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使工人的收入急剧下降,平均下降30%,居住在中部俄罗斯的工人收入下降超过了50%,而且还存在不断拖欠工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工人在郊区的一小块菜地替他们解决了大问题,出现了工人“农民化”的独特现象。
社会调查的结果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今俄罗斯工人阶级的状况。根据2003年5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所进行的调查,34.1%的具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和48.4%的普通工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物质状况“低于平均水平”。认为自己家庭的物质状况“很不好的”分别为3.4%和10.9%。58.9%的具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和39.4%的普通工人认为自己家的物质状况处于“平均水平”。42.9%的具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和44%的普通工人都声称钱买食品足够了,但买衣服就有很大的困难。而39%的熟练工人和25.7%的普通工人认为钱买食品和衣服还够,但购买长期使用的东西有困难。相应地,10%和20.7%的被调查者认为勉强维持生计,他们的钱甚至不够用来买食品。如果说,17.9%的熟练工人和16.2%的非熟练工人认为“一切并不是如此地差,还可以生活”,60.9%的熟练工人和58.4%的非熟练工人认为“生活很艰难但可以忍受”,那么,被调查者中有18%的熟练工人和21.3%的非熟练工人认为,“已经不可能忍耐我们的贫困状况了”⑦。
三、反抗运动
当今俄罗斯工人阶级的反抗运动主要是经济原因造成的。在当今俄罗斯的工业企业里拖欠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自由主义改革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拖欠工资问题。有些企业拖欠工资甚至长达六个月。1997年的12月份,俄罗斯有97500多个企业和组织拖欠工资,其中工业领域的有51000多个,社会领域有48000多个。在1997年底,每4个企业中就有一个承认无力支付工资。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截至1997年12月1日,俄罗斯的企业拖欠工资的总额达到了55.6万亿卢布。到1998年初,约有100000个企业没有按期支付工人的工资,俄罗斯大多数雇工都集中在这些企业。在这段时间里,工人收到的用来顶替工资的有食品、工业用品等,比如,木门、白酒、水晶制品等等,甚至还有棺材。⑧企业长期拖久工人工资断绝了工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是工人反抗的前提。也就是说工人的斗争主要还是经济斗争。
俄罗斯经济达到了“临界点”的1997-1998年,也正是以工人罢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俄罗斯反抗运动的一个高峰。
1997年,总计有17007个企业举行了罢工运动,而1996年参加罢工的企业只有8278个,也就是说,1997年罢工企业的数量比1996年增长了两倍多。参加罢工的人数也明显增加,1996年参加罢工的人数约为664000人,1997年参加罢工的人数为887000人,1997年罢工者的数量是1996年的1.3倍。在俄罗斯联邦的67个共和国、边疆区和州都发生了罢工运动。每个地区罢工企业的数量大约在100个左右。
1999年罢工的次数比1998年缩减了1.5倍,在2000年上半年,2000年上半年同1999年的同期相比,罢工次数几乎缩减了8倍。⑨
1997年,工业企业罢工参加者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1980-1990年,矿工是工人运动的首倡者,在1997年之后,人数明显下降。比如,工业企业的罢工者中,1996年矿工所占的比重是81.6%,到1997年只占22.6%。现在在反抗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机器制造业的工人。1995年在反抗运动中机器制造业的工人是10600人,到1997年已经达到107700人,增加了10倍多。在这一时期,冶金领域工人增长了近3倍。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罢工运动中人数占比重更大的不是工人阶级,而是教育工作者。据统计,在1994年以后,就罢工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罢工都发生在教育系统。比如,1995年教育部门的罢工占该年罢工总数的96.6%;1996年占89.3%;1997年占91.8%;1998年占94.8%;1999年占97.8%;2000年占96.6%。就罢工参加者的数量来看,在1995-2000年这段时间内,除了1996年,其他各年教育系统参加罢工的人数都超过了罢工总人数的一半。比如,1995年教育系统参加罢工的人数占罢工运动参加者总数的65.4%,1996年占37.9%,1997年59.9%,1998年68%,1999年90.3%,2000年77.3%。1995年在工业工人中参加罢工的只占这个部门就业总人数的0.8%。在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更少。而在教育系统参加罢工的人占这个部门就业总人数的5.2%。1996年工业部门参加罢工的人占这个部门就业总人数的2.2%,1997年1.2%,1998年0.9%,1999年0.1%,2000年为0,而教育部门相应的年份分别为4.0%,8.8%,6.1%和3.6%。⑩
四、对政党的态度
当今俄罗斯工人对各个政党的态度,从2003年议会选举前的民意调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在回答下列政党中哪个政党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时,10.7%熟练工人和27.3%的非熟练工人认为是俄共;13.3%的熟练工人和9.8%的非熟练工人认为是俄罗斯自由民主党;8.3%的熟练工人和7.2%的非熟练工人认为是统一俄罗斯党;2.6%的熟练工人和5.1%的非熟练工人认为是“苹果党”;1.4%的熟练工人和1.4%的非熟练工人认为是右翼力量联盟。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被调查工人中的信任度也不如普京高。普京在熟练工人中享有的信任度为35.6%,在非熟练工人中享有的信任度为35.9%,自由民主党的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分别为9.5%和9.3%,而久加诺夫则分别为7.6%和19.7%。(11)
俄共本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但在工人中间经常能听到对俄共不满的各种言论。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耶夫市发动机厂工人认为“俄共不帮助我们。”维堡纸浆造纸联合工厂的工人指出,“我们也捍卫久加诺夫提出的口号,但他却不援助我们。”亚斯诺戈尔斯克机器制造厂的工人认为,“我们既不需要俄共,也不需要总统。无论是久加诺夫还是他的党谁都没有帮助我们。”有些工人甚至认为“俄共是俄罗斯联邦资本主义政党。”(12)
注释:
① 今天对工人阶级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工人阶级不应仅指产业工人,而应是所有受雇佣者。如果这样来界定工人阶级,那么工人阶级的问题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本文所说的工人阶级仍是指产业工人。
②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Буэгалина,Д.О.Чуракова,П.Шульце“Рабочий класс в процессах модерниэации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пыт”.Москва,2001.с.174.
③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Буэгалина,Д.О.Чуракова,П.Шульце“Рабочий класс в процессах модерниэации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пыт”.Москва,2001.с.174.
④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Буэгалина,Д.О.Чуракова,П.Шульце“Рабочий класс в процессах модерниэации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Москва,2001.с.172.
⑤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Буэгалина,Д.О.Чуракова“Рабочий класс и рабочее движение России:теория история,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ъ”.Москва,2003.с.20.
⑥《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2005.9.с.12.
⑦《Алътернативы》2004.4.с.158-160.
⑧“Булавка Л.А.Нонконформиэм”.Москва.2004.с.14.
⑨Булавка Л.А.Нонконформиэм.Москва.2004.с.15-16.
⑩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Чуракова Д.О.“Рабочие в Росс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оложение”.Москва.с.31-32.
(11)《Алътернатвы》2004.4.с.160.
(12)Булавка Л.А.Нонконформизм.Москва.2004.с.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