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3)05-0042-06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置身于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 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结构,以及这一范式在新世纪发展的趋势。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
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首先必须明确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改革 开放之间的内在关系:(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在封闭的环境中 生长了几十年并高度“成熟”了,而且正是这一“成熟”的理论范式成为其内在灾变的 起点,导致的改革开放才开始了重新建构新型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进程。(2)1978年12 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点。但是,中国社会主 义理论范式的转变却经历了更长的过程。因为从极“左”的理论范式中走出来非常艰难 ,面对客观上已经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在主观上的认知与这一客观世界相一致,是经过 近十年的时间才逐渐完成的。
20世纪70年代,一场新的全球化浪潮正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强大动力,排山倒海般 地向全世界拓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这样的全球化客观环境中展开的。然而,全球 化却不因我们的主观认知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力从根本上来 自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当我们在世界全球化大潮中比较分析自身的改革和世界各国的发 展得失后,全球化才最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不可缺少的内涵。据此,我们 可以用三个阶段具体展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87),面向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渐进转变的开 始
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范式的争论 。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视社会主义为公有制越大越纯粹越社会主义的理想范式,这 种理论范式的逻辑推论就是严峻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越来越尖锐,只有发动一次 又一次群众性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因此,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和持续地进行阶级斗争是这一理论范式的核心。另一种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党内 的毛泽东的战友们为代表,坚持毛泽东原来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范式,特别是在 毛泽东自己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之后,他们在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以计划经济为社会主 义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同时又运用适度的市场调节机制以修正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存在 的缺陷。在这两种理论范式的冲突中,前一种理论范式长期占据上风,并将中国置于持 续十年之久的“文革”浩劫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由此而来。对毛泽东晚年的失误 而形成的“左”的理论范式的反思,从50年代中后期就存在于中共党内,其主张是: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计划经济为主体并运用适度市场调节机制。这种思潮随着改革开 放的不断深入,逐渐上升为主流的理论范式。
由于改革开放最初这种内省式的动力,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建构 就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转变的渐进性。新的理论范式建构,一是对过去极“左 ”理论范式的否定,二是对过去已经存在于50年代并且曾经行之有效的理论范式的基本 肯定。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设定上,虽然告别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乱年代,但是由于新的理论范式的重构是内省式的,因而基本上仍 然是采取沿袭传统的社会主义范式体系的方法。当时的观点几乎都是50年代以来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理论体系的延续,因为长期以来受极“左”的理论思潮影响,这 种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一种过去理论范式的记忆,随着对极“左”思潮的否定,而被搜寻 出来作为现实的改革思路加以肯定,用来修复被“文革”左倾理论范式破坏的理论体系 。第二,内在的矛盾性。“新”的理论范式也存在内在的深刻矛盾,即无论如何对传统 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做什么修正,它与改革开放所确定的趋势必然发生冲突。首先,这一 理论范式视野有局限性,因为80年代的中国已经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不一样,以计划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作为中国80年代改革的基本理论范式,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 其次,开放的要求使渐变中的理论范式呈现出效用的递减性。一方面,随着发展中的中 国客观上越来越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我们一整套在过去封闭体制中形成的传统的社会 主义理论范式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直接挑战;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我们内省式的传 统社会主义理论范式,面对农村两种体制的摩擦、城市双轨制的矛盾、企业行为的失范 、市场的不成熟等等问题,越来越呈现出效用的递减性,而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使我 们了解到对计划经济起纠偏作用的市场经济理论、股份制理论、各种经济管理理论、公 共管理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等等,都是我们在改革中可以借鉴但在我们的理论体系 建设和长期的思想库的储备中所没有的。因此,内省式的理论范式已经走到能够适应现 实最大张力的地步,面对外部世界即全球化的世界经济,这一理论范式必须发生革命性 的转变!
(二)第二阶段(1988—1992),面向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革命性突破
一旦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中国启动,原有制度体系以及支持这一制度体系的理论范式资 源的耗尽就随着世界全球化而再也无法避免。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首先 ,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不断证明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例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城市改 革的展开,许多计划经济的制度资源和理论根据越来越面临枯竭;其次,以强制性行政 命令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以及这一模式的基本理论范式越来越被证明是一个失败 和过时的理论范式。改革初期,我们恢复了五六十年代曾经采取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 展的政策,但是多种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且直接创造了 超出中央计划经济之外的理念。再次,对外开放越来越使现存的理论范式面临最普遍、 最具有建设性的挑战。对外开放、尤其是与世界经济接轨,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为 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设立新的规则,并且必须改变长期指导我们实 践的理论范式。
面对这些挑战,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式的两大事件中开始了对传 统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突破:一是中国国内的“六四”政治风波;二是苏联东欧一些社 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六四”风波根源于中国十年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摩 擦,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自己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实践模式和理论范式进行彻底 反思的过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指导的实践,因为存在对当代世界 全球化的实质缺乏深刻理解的缺陷,因而导致在改革中对全球化世界体系的封闭性,尤 其是对社会主义体系之外符合全球化规律的体制和机制采取批评和排斥的态度,致使改 革和理论范式的演进出现停滞并陷入绝境。
怎样认识中国改革开放近十年所经历的道路,怎样吸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 中走向覆灭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范式进行根本性突破,即毅 然放弃计划经济的理论范式,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主义历史上具有突破 性意义的理论范式来指导面向新世纪的实践,使社会主义具有了一种对传统体制和模式 的超越能力。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这一理论的突破做了完整的总结,也将当代 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置于一个崭新的范式体系之中。
(三)第三阶段(1993——),面向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新形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突破性的核 心认识,开始了自觉面向全球化时代建构新型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开拓性探索。
首先,在中国与日益全球化世界的互动中面临新型理论范式创新的三大机遇和挑战: 一是邓小平逝世以及面对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对新型理论范式的进一步探索。90年代中期 邓小平的逝世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严峻考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继续面向世界 推进理论创新的抉择: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向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理论层面拓展,将股 份制、产权制度、资产组合、资本经营等全部外生的理论资源引入我们的理论范式之中 ,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 迎接挑战向世界的学习。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不但更加注重学习我们不熟悉的现 代世界财政、金融、监控、法制和市场运作规范,而且更加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与全球化理论放在同一个视域中审视。三是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对社 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压力。面向加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革命,我们恰恰不是缺乏对科学技术 和人才的重视,而是真正需要人才辈出和全民创新的体制和环境,其中尤其需要以创新 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体制和科技的创新。
其次,自觉地始终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0年代以来,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后,一直自觉地探索“市场经济” 与“社会主义”这两个在传统理论范式中毫不兼容的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在一个新的 理论形态中结合成有机整体的途径。从中共十四大至十五大,我们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 向更深的层次拓展,在经济上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新含义,在政治上将 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上提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外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 调发展、市场经济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与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 等领域,使当代社会主义新型理论范式逐渐出现完整形态。
第三,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拓展向更高境界推进。中共十六大突出了面向世界尤其 是在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论证,正是中国共产党逐渐娴熟地运用创新的理论范式对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执政党的建设规律、根本要求、思想路线、根本宗旨和奋斗纲领的科 学回答,从而成为探索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新范式的内在结构及其内容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看,置身于全球化的实践之中,使当代社会主义理论 范式获得了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范式截然不同的核心概念、知识平台和结构平台。
崭新的核心概念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过90年代开始的理论范式转变之后 ,突破了传统理论范式在核心概念上的同质性和视角的狭窄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必 须真正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P384)针对以往将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的理论范式,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P3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这些具有革命性的新型理论话语,对 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从此它们成为面向新世纪 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新型核心概念,同样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在理论范式上区 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标志。
崭新的知识平台 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个核 心概念演进的路径完成了几代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所没能完成的理论范式的跨越。 但是,完成核心概念转型之后,新型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必须建构崭新的知识平台,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与之兼容的知识体系。对此,首先,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内涵进行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在新型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几乎彻底 地进行了一次知识的更新,那些来自外部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今天已经融入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体制内涵中。其次,针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进行理论范式的知识转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范式上,越来越注重对现代财政和金融、国家管理和监 控经济、市场有效运行的法规、世界贸易运作和组织规则等等知识的研究;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范式上,越来越注重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与 社会和政府与企业关系定位、法治国家的内涵与要求、政党政治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如 何实现从革命向长期执政的转变等等知识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范式 上,越来越注重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的研究,注重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注重对新世纪我国公民思 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的研究。再次,针对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进行理论 创新。怎样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世界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呢?江泽民指出:“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项条件是形成科学研 究、技术开发、社会生产和市场需求、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继续深 化改革,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 [2]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面向全球化世界对自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发展要求内涵的理解,明确了我们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崭新的结构平台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进入新世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在总 的称谓上经历了某些话语的演进,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也越来越建构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结 构平台上。首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邓小平理论的过渡,我们党将过去 较多地对这一理论的观点罗列和体系概括,转向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作为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在“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 ”方面做了更高层次上的科学阐述;在坚持邓小平理论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指 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是高举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挖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方面 更高层次的结构性提升,它为中国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理论范式的整体创新上提供了 坚实的结构平台:即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使理论回答新情况和新 问题。其次,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越来越 自觉地进行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的理论转型。进入新世纪,世界全球化进程呈 现出在曲折中发展的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力求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 于劣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直接。”[3](P28)另外,国内市场经济的改革以及 实现国家新世纪奋斗目标的任务,都决定了我们党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处在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一定 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党永远保持先 进性。这是在“邓小平理论”话语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三个代表”思想为新世纪的当代社会主义 理论提供了更高的结构平台,即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 品格,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结构看,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 全新内容。
1.社会主义本体理论板块,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部理论的立论基础,以社 会主义本质为核心的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范式的全新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论断,它彻底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阶段教条主义式的理论范式的束缚,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面向世界和未来 制定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社会主义本质之所以成为当代社会主 义新型理论范式的核心,是因为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本 结论,而且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在任何时候都是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此外,新型社会主义理论范式还包 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对外开放与世界主题、社会主义社会 的对外战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平统一祖国和“一国两 制”等等崭新的理论范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板块,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新型 所有制结构、新型分配方式结构为基本内容的崭新理论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 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直接产物,进而导致就这一理论范式的范畴体系向外部世界 全方位的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新型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和新型分配方式的理论,在社会 主义所有制结构上,将传统社会主义定位的纯粹公有制彻底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上,将传统社会主义定 位的平均主义彻底转换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尤其是根 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发展的现实,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
3.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板块,形成了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党的建设理论范式的 转变,以及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系列理论范式的创 新。“三个代表”理论是以一种局部范畴出现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板块中的理论范式, 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中陷入困境的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的自身建设和改革,特别 是为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更宽的探索天地。“依法治国”这一新型理论范式的提出,将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放在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层面。例如依法治国与党的 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依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治理形态, 依法执政中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职能,法律的最高权威与防止总体失策的预设机制,等 等,展开并有机建构这些理论范式将成为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政治文 明”是我们党按照现代世界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按照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 路,按照社会主义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提出的中国具有根本意义 的政治理论范式。此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深刻变化,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 在社会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再认识。不仅在80年代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 部分的认知范式,而且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提出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尤其是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新型理论范式,大大增强和扩展了未来中国共产党执 政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板块,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 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整体社会主义发展论。首先,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在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 我们党提出了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 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 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其次 ,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的 中国,针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的负面效应,将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 要的理论范式,有机地内置在新型社会主义理论之中。第三,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综合 国力竞争中,我们透过现象从本质上看到: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于人。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范式上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P179)。这是至今为止,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 理论范式上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也是“与时俱进”式的回归。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变革趋势
在未来全球化进程推进下,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与以下五个方面关系的互动中, 我们可以初见变革趋势的端倪: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
第一,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关系。传统社会主义是指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所 奉行的理论模式。21世纪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首要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随着 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进程以及成为这一进程中有机组成部分,原来以革命为核心的理 论范式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无处不深深印刻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印记,将 随着以建设、执政、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等等为核心的理论范式的建立而逐步消失。在 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将“告别革命”。
第二,与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关系。当今 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的逻辑延伸将随着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而越来越彻底,并 将克服当前这一理论范式体系中内在的某些矛盾性。也就是说,理论范式的演进趋势将 是“逻辑的一致性”。
第三,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代 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但至今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理论范式的表层及对它们 的一些名词、概念和范畴含义的解释上,而对于这些理论范式演进背后的深刻的原因, 以及这些理论范式与当代资本主义演变的关系、与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由 于长期受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规制和理论范式的束缚,我们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更没有 将它们在全球化世界演变和发展中一些符合时代潮流并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理论范式,与 建构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新型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从长远来看,未来社会主义能 不能在中国生存下去、能不能在中国和世界获得开创性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 我们对当代世界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借鉴,这些理论毕竟是在世界资本主义 的心脏和世界全球化进程最前列的国家出现的,对这些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借鉴和引 进”在未来是必然的。
第四,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体系经历了近千年的四个周 期,即从以意大利的热那亚为轴心、荷兰阿姆斯特丹为轴心、英国伦敦为轴心到当前以 美国为轴心。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而且从当前和今后一 个相当长的时间来看,我们还不能说今天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就是全球化整个历程的最后 阶段。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有一个长期向资本主义历 史实践和现实发展学习、借鉴的过程。但是辩证法也是讲重点论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 义这个具有东方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地 带的国度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世界资本主义当然是以“学习和借鉴”为主 要任务。
第五,与社会主义自身价值目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这份理论遗产对于我们中国社会 主义者来说,从内容到理论范式都必须与未来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这里应该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要“回到马克思”。随着未来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世界的潮流之中,更加需 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内容到理论范式原原本本地认真研究,全面、准确、科学地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范式来分析和观察世界, 而不是将那些长期以来被篡改和被歪曲以及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被误解的理论范式作为 马克思主义本来的内容。二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内容 还是在理论范式上都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 建设、执政、民主、改革、人的发展等等理论范式深入地挖掘出来,与中国当前和长远 的现代化建设和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用这些理论范式自觉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使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和未来在实践中具有生命力。三是“与时俱进”,这是由未来世界 全球化进程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的发展所决定的。我们还难以预料全球化进程将在 什么地方停止它的步伐,也难以预料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体系走到哪里是它的终结,这就 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不断适应未来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情况、 新问题。
收稿日期:2003-01-21
修订日期:2003-04-18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全球化论文; 范式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