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飙涨形势下的我国应对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价论文,之策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国际粮价狂涨已持续多年。虽然我国和发展中大国家也是受害者,但是,国外出现一种所谓“发展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中国等几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种无助于解决当前国际粮价上涨问题的论调,是完全违背实际的。2007年,我国除进口大豆外,谷物是净出口国,净出口谷物760多万吨,其中大米100多万吨。同时,粮食储备增加,粮食安全系数保持在30%以上,远超过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除了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之外,还对外提供粮食援助近3万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4000多名农技管理官员和技术人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粮食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因素。与国际粮价飙涨相对照,目前中国呈现一片“稳定绿洲”的景象。
目前,国际粮价飙涨的浪潮还未对我国带来严重冲击。但是在国际资源性产品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粮食价格也有所上扬,但迄今一直呈现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四性”特点。至今,中国粮价与国际粮价水平相差悬殊,呈严重“倒挂”。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国内粮价适度上涨有其积极性,具有促进价格结构趋向合理化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日益交融的条件下,国内粮价走势与国际粮价具有联动性。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粮价的变动,必然会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示范效应和传导作用,影响国内粮价一定程度上涨。面对这种趋势,我国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居安思危,从全局的、长远的、保障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十大应对举措”:
第一,必须坚持以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由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粮食需求量庞大等条件决定,必须坚持以自力为主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方针。我国也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在这一轮国际粮价持续飙涨的“无声海啸”中,我国之所以未受到严重冲击,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粮食对外依赖度一直很低。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解决13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发展。这应是我国始终不渝的立足点。坚持这一基本方针与扩大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完全可以辩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而自力更生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的自力更生。我国追求的目标应是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站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高度,我国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基本方针下,当前对外开放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继续借鉴、吸收、利用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经验,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是积极引进和有效利用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外资;三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要素资源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四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五是必须避害兴利,增强防范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例如,我国现在拥有粮食加工的先进技术,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并不落后,而且目前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在这种条件下引进外资新建粮食加工企业或“并购”国内的加工企业,其弊端大于利益,可能导致产生多种消极结果。对于粮食加工引进外资,我国应该汲取大豆的教训,保持清醒,加强宏观调控,权衡利弊,防范失误。
第二,必须坚持加强和扶持农业粮食的基本国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等食物供给是基础,必须继续把加强和扶持农业粮食作为始终不渝的国策。其要点包括:(1)继续把农业粮食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重要战略地位。(2)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是根基,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应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红线不可逾越,全国不应低于15.6亿亩;粮田是确保粮食总产量的基础,总面积需要保持15.5~16.0亿亩的规模。(3)以水土为中心,大力改造中产低产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变中产田为高产田,确保我国粮食总产量在10030亿斤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再登上新台阶。(4)打造粮食高产示范区和核心产区。集中财力和物力投入到选定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和粮食核心产区,实现农业部确定的粮食高产示范区“6789”的单产增长目标。(5)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的有力扶持对于弱质性、生态性和公益性很强的农业粮食产业是不可缺少的。国务院已采取10项扶持农业生产和粮食市场的举措,决定在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主要直接补贴农民,促进粮食生产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这是必要而实在的举措,应该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产区的扶持力度,促使粮食总产量在10030亿斤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从而,不断夯实确保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6)继续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村金融支持、专业科技支撑、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市场服务,以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
第三,必须坚持市场化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粮食购销实现市场化后,坚持市场化取向、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不仅依然是深化粮改和促其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应对国际粮价暴涨的有效办法。当前,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特别是要完善以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例如,对于托市收购的临时存储粮食和中央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都应该坚持采取公开拍卖、竞价销售的形式,进行公平和公正交易,确保市场供应。同时适应粮食流通量扩大和“北粮南运”产销格局的需要,积极加强现代粮食物流系统建设。要通过建设、扩充和整合,把现有分散、孤立的粮食物流设施有机地连接为统一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在坚持市场机制的同时,对作为特殊商品的粮食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举措:一是确保总量基本平衡。以总量基本平衡为中心,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进行有效调控,创造粮食市场正常运行的良好环境。二是善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进行粮食进出口贸易。粮食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出口,对于小杂粮可以自由进行贸易。三是健全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从我国国情和粮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应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以保持在25%~30%的比例为宜,同时还要完善品种结构和分布结构。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功能。同时,要切实落实地方粮食储备数量。按照国家规定,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必须分别保持3个月和6个月的粮食储备量,经营企业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商业周转库存量。四是完善和细化粮食应急预案。调整充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并重点做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市场供应应急预案。这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意义极大。
第四,必须坚持加强市场监管的必要措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粮食,既不可“谷贱伤农”,又不能“米贵伤民”。这就要求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既防止粮食价格大涨,又避免粮食价格大落,切实做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必须特别加强市场监管。这包括以下重要监管措施:实施严格的价格监管和涨价申报制度;严禁变相涨价、串通涨价和“价格联盟”,以及适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的各项措施;加大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大型粮油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巡查,督促企业加强自律和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特别是要加强粮食库存、粮食购销和粮食市场监管及监督检查,这对于保障市场秩序和防范风险意义重大。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粮食政策的规定,继续做好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并开展经常性的随机检查、突击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确保国家储备粮“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第五,必须坚持和加强科技兴粮的根本战略。科技兴粮是实现农业粮食产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优质率的重要发展举措。在新形势下,国家坚持和加强科技兴粮战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粮食科技的投入,包括国家投资和多渠道融资。二要狠抓农业粮食关键性的高新科技的研究,像生物工程、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迎头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三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尽快推广普及、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四要继续加强科技集成创新,即通过专业化服务把现有、实用的技术成果“打包”普及推广,送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头”。像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优良品种、改善耕作技术、实行节水灌灌和提高机械化水平等。五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粮食科技集成创新体系、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体系,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等。采取这些措施,必将加快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必将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六,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国家粮食安全观。作为与民生存之本的“国家粮食安全观”,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充实,即需要把传统的以谷物为内容的“粮食安全观”转变为“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新安全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一要树立大食物观。切实加强农业和粮食基础地位,既重视谷物,又重视肉、蛋、奶、水产、果蔬、食油、食糖等多样化食物,促进整个食物行业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二要树立大市场观。即必须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及国际大市场出发,发挥比较效益优势,扬长避短,善于谋划食物安全。三要树立大流通观。即通过深化流通改革,逐步采用现代交易形式,进一步打破各种分割和束缚,进一步发展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食物产销体制,在国内外大市场上开展大贸易,争取大份额。四要树立大质量观。即树立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的质量保障观念,严格把好食物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关口”;严格把好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口”;严格保证生产和供应的粮食与其他食物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关口”。五要树立大资源观。要唤醒、开发和利用我国许多还在沉睡中的资源,以充分满足居民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和保障食物安全。在注重开发耕地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草原、水域、山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六要树立大加工观。要大力把各种粮油等食物原料加工、转化成符合标准的可供人食用的食品。例如,积极发展包括粮食、油料、肉类、奶品、果蔬、饮料等在内的食品大加工业,即精深加工的现代食品制造业,实现食物资源利用综合化,食品制造系列化,食品质量标准化,食品行业效益最大化。七要树立大安全观。国家综合化食物安全具有公共性、整体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各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发展特色经济,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换,确保总体的食物安全,确保食物的基本自给水平,确保实现全民食物安全。
第七,必须选择正确的生物能源的发展途径。迄今,我国的燃料乙醇工业消耗玉米1000多万吨,对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未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然而,从防患于未然出发,要充分预计到发展玉米燃料乙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为防范风险,我国必须选择生物能源的正确发展途径。最佳对策是:“创新为先,重在开源,步骤稳妥,统筹兼顾,循环发展”。所谓“创新为先”,是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提高发展我国生物燃料的制度和智力支撑能力。所谓“重在开源”,是指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和必要的物质投入,开发“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新的替代资源,像木薯、甘薯和秸秆等。所谓“步骤稳妥”,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适当、发展规模适量、发展速度适中、发展结构适用,坚持适度、稳步、有质量、高效益地发展,避免盲目乱上新项目。所谓“统筹兼顾”,是指按照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对玉米资源的利用大体进行合理分配,满足食品、能源、饲料、医药等主要行业的需求。所谓“循环发展”,是指振兴我国生物燃料工业要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投入,减少污染,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这种途径,对资源既可以最高程度地利用,对环境又可以有效地进行保护,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八,必须坚持“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在世纪的觉醒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农业粮食必须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翻阅历史可知,每一次世界粮食危机或供求紧张都与环境气候相关。我国要吸取过去忽视环保的历史教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农业粮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前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牢固树立农业粮食新型发展观。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可持续发展社会观、可持续发展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消费观、可持续发展法制观。二是积极采取农业粮食发展新途径。即采取“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其走上综合化、多样化、效益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三是大力转变农业粮食增长方式。即强化土地、水源和能源等资源节约,减少投入和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农业粮食资源,贯彻实行“3R”原则,实现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五是切实加强农业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提高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九,必须积极促进国际粮农合作。当今全球有8亿穷人处于营养不良的饥饿境地,不利于世界稳定、繁荣与和谐发展。因此,尽快妥善解决国际粮价飙涨问题,既事关世界各国经济和民生,又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渡过此轮国际粮食危机的正确途径在于积极促进国际粮农合作,即国际社会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把农业粮食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应该与国际社会一道,按照共同发展的理念,协调政策和行动,积极发展国际粮食合作:致力于不断加强农业粮食基础地位,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能力;致力于不断改善贸易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致力于不断加强宏观协调建立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创造有利于农业粮食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及合作机制;致力于国际社会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特别是对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其农业粮食生产能力。
第十,必须加强主流信息,防范粮食陷阱。深入地、综合地研究国外粮食期货价格中的投机因素,去伪存真,趋利避害,严防投机资本兴风作浪。也就是说,要警惕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制造假象,设置陷阱,诱骗我国企业上当受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警惕的严肃问题。国际市场充满风险和投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加速;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互动性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近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证券、债券等传统投资产品的风险性加大,对投机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在国际粮价飙涨的形势下,部分国际资本便会流向粮食市场进行投机炒作。例如,投机资本涉入粮食期货进行投机活动。其惯用的伎俩是大幅度抬高和操纵粮食期价,推波助澜造成市场假象,从中谋利。目前,我国粮食期货和粮食外贸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还很有限。包括现货与期货在内的信息多不对称,受制于国际粮食“大鳄”,若不警醒,就会跌入陷阱,酿成严重损失。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信息分析和综合研究,向国家和企业提供独立的、准确的、及时的主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损害国家粮食安全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