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跨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跨世纪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在提出素质教育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十七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朝着十四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迈进。那么,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深刻的课题。
一、新时期更加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关于“要不要”艰苦奋斗精神的论争,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反复。笔者认为,新时期更加需要或者说任何时期都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1.必要性:艰苦奋斗精神是力量的源泉
青年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或者是为了追求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或者是为了追求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或者是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等等。无论是为了哪一种目标,都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去实现。要将这种努力付诸实施,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要有清醒的分析和客观的估计。在认识到“任重而道远”,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知难而进”,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动力,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本身也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大批优秀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激发爱国创业的高昂热情,靠的就是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合力。艰苦奋斗精神是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的力量源泉。
2.重要性:艰苦奋斗精神是意志的砥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无论是在社会还是校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都将替代“大锅饭”、“一刀切”的均衡模式。时代要求青年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刚毅的身体素质,去克服和战胜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险阻。作为一种力量形态,艰苦奋斗,就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法宝。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置之死地而后生”。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破斧沉舟”的故事,都说明了面对困境、身处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锤炼人的毅力的道理。艰苦奋斗精神正如“真金不怕火炼”,是属于“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熬霜爆竹声更高”的审美范畴。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有“传奇式”经历,但是,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铸就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是战胜困难、走出误区的保证。
3.紧迫性:艰苦奋斗精神是创业的旗帜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彻底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都应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青年学生是陶醉在胜利的凯歌声中,还是更加发愤努力、奋发图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跨世纪的青年学生,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决不能贪图享受,寻求安逸,满足眼前,不思进取,而应当增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紧迫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建功立业。
二、青年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艰苦奋斗精神
关于要“什么样”的艰苦奋斗精神,角度不同,说法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着重强调四个方面的内涵:
1.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时代,探讨勤俭节约的问题,首先涉及的就是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物质资料的匮乏导致节俭。由此,有人认为,勤俭节约只有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倡导。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恰恰在于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停留在物质层次、经济意义上来认识。我们所提倡的勤俭节约,强调的是其在道德修养上的基础性作用。纵观历史,(从道德修养角度)提倡勤俭节约的,不乏其人。如,《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慎子》:“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著名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被民间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有关勤俭节约的思想,虽然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共同的观点,就是认为勤俭节约具有教育功能,是修身养德的基本要求。
2.自强进取的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包含着吃苦耐劳,自强自立,拼搏进取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讲艰苦奋斗,关键在于“奋斗”。青年学生从校园课堂走向社会市场,需要转换人生角色。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时代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奋斗进取。
3.同情心、正义感:艰苦奋斗精神中包含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内涵,需要作深层次的挖掘。《礼记·表记》载孔子语:“俭近仁”。仁,就是爱心,同情心。《孟子·离娄上》载孟子语:“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这种“不夺人”的修养基于平等心、同情心、正义感。艰苦奋斗精神与善良、正直、诚挚、互助等优良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都是由爱心派生的。这里所谓“爱心”,指的是爱人类、爱自然、爱真理,或者说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之心。正是基于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才有可能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为既定的目标作不懈的努力。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强调弘扬主旋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对于青年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关系重大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就是这些高尚思想的基本细胞。
4.责任心、使命感:艰苦奋斗的目的,在于为了社会的责任、历史的使命而献身,这也是艰苦奋斗精神本身的价值体现。一个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人,必定是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时代赋予青年学生以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上,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教育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铁骨脊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所在,青年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为表面现象所诱惑,追求真正能够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生活方式和进取道路,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站得高,看得远,去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三、怎样引导青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关于“怎么样”做到艰苦奋斗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解决的重点是“现实——途径——理想”的关系。即立足现实、艰苦奋斗、追求理想,实现不断的提高和超越。
1.立足现实,教育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正确对待现实存在的情况和问题,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握有利条件和薄弱环节,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采用科学务实的态度,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青年学生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出发,学会全面、整体、辩证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分清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短期、主流与支流、优势与劣势等关系,掌握客观规律,自觉贴近实际,培养务实作风。
首先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集中反映,是从实际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际的典范。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青年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良好作风的思想指南。
其次是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到自觉的社会锻炼,实践磨练,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科技服务等,从群众中学习,从生产劳动中学习,了解国情民情,逐步体验、接受并形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面向未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青年学生要确立切合实际的,经过艰苦奋斗努力争取可以实现的正确的理想目标。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就能够确立符合社会价值原则和自身实际的人生理想。
青年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目标,应该而且必须胸怀壮志,树立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但是,确立人生理想与某些偏颇的认识和失当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那种缺乏“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以至妄自尊大的心态是不健康的;那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盲目的;那种眼高手低、不肯脚踏实地的傲气是浅薄的。同样,过分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和瞻前顾后、畏头缩尾的心态是不宜的;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态度更是危险的;萎靡不振、颓唐消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也是不可取的。克服这些偏颇与失当倾向的正确态度,就是树立恰当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这是艰苦奋斗教育的又一关键。
3.注重实践,教育学生走艰苦创业的成长道路:理解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之后,落实到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就是引导他们走艰苦创业的成长道路,让学生自觉运用艰苦奋斗这个“法宝”,去追求、去创造。
当前经济发展迅猛,生活水平提高,整个社会走向繁荣富裕的主流之中,潜在着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暗流。这可以称为现代社会的“富贵病”。而这种“富贵病”,早在我国古代“荣华富贵”阶层中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表现,前人早已对此痛下针砭。《礼记·乐记》说:“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人化物也”。大意是,物质诱惑对人来说是无穷无尽,难以满足的。假如人的欲望不能有所节制,那么物欲横流,人的理性丧失,就只剩下生物的本能,生物的特征了。所以称为“人化物”。这与我们现在时常听说的“穷得只剩下钱了”,在所指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是家庭富裕,条件优越也好,是暂时贫困、生计艰辛也罢,真正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学生,既不能踌躇满志、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也不能悲观消沉、宿命逃避、怨天尤人,而应该走艰苦创业的成长道路。因为,就艰苦奋斗的整体内涵而言,“艰苦”只是相对的,而“奋斗”则是绝对的。
可以肯定,真正能够称得起“跨世纪人才”者,必定是能够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大有作为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