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通河县 150900
摘要:目的:探索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4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将其作为观察组,并在同一时间内选取4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性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比眼压平均值、视力下降度数、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生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是影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此类患者的鉴别和相关治疗。
关键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临床表现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视神经萎缩和神经乳头水肿 [1]。本文旨在探索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4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将其作为观察组,并在同一时间内选取4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人数比例为:20:20,年龄3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5±2.47)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人数比例为:21:19,年龄31~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6±1.86)岁。
观察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其可进行相互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综合性治疗:(1)根据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进行眼部检查,可使用由美国生产的Omini多波长激光治疗仪治疗,将光斑大小控制为200~500μm,曝光时间控制为0.2s,而光斑级别可调节为III级光斑,观察患者视盘颜色、大小、形态等,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口服吸收剂。(2)给予患者微循环治疗:在患者患眼同侧皮下注射复方柳碱注射液,每日一次,每次2ml,或静脉滴注全身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每日一次,每次200mg。(3)对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可给予患者神经营养药物、降糖、降脂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平均值、视力下降度数、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生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眼压平均值、视力下降度数采用T检验,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生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对比眼压平均值、视力下降度数、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生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平均值、视力状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平均值、视力状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好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其主要典型特点为:视盘水肿,突发视力下降以及生理盲点和视野连接处出现暗区,引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主要因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引起的局部缺氧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出现视神经病变,而发病原因为睫状后动脉粥样硬化后动脉管出现阻塞或狭窄现象 [2]。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临床中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是影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常规理念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糖尿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视乳头病变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我院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比眼压平均值、视力下降度数、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生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来研究其中因果关系 [3]。其中观察组患者眼压平均值和视力下降度数均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糖尿病可加重患者视力受损情况,且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中和并发症发生率中,观察组患者各项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糖尿病可影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展,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主诉视力障碍时,应仔细检查其是否存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同时应及时给予患者相应治疗 [4]。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眼压、视力状况低于对照组,而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黄斑水肿、无灌注区、视盘周边IPD内新生血管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总而言之,糖尿病是影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因加强此类患者的鉴别和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婷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视网膜动脉分支阻塞一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12):1509。
[2]刘建月,余勤,杨薇等.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87-88。
[3]郝静,崔广伟,郑曰忠等.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57-1659。
[4]张新芳,冉瑞金,李清韬等.116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5,31(6):528-531。
作者简介:李英杰(1973-)女,汉族,黑龙江通河县人,本科,主治医师。从事眼科工作。
论文作者:李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视神经论文; 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眼压论文; 视力论文; 平均值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