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郝丽坤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郝丽坤

郝丽坤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小学 510660

摘要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发展其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和提高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做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及时启迪、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抽象的东西学起来会很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出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活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保护好学生的“三心”,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成正比,他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通过饱含肯定、支持、欣赏、鼓励、赞扬等积极成分的课堂教学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三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3)利用合作学习,增强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向同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数学时,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和猜想、发现的欲望,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增加独立创新的训练次数和时间,学习效果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经过这样的合作训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主阵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培养这种精神的基本策略是赋予课堂生活的气息,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致力于诱导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训练联想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有高度的独立性、自觉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想象,并且意志品质出众,学习力求准确性与严格性 。培养创新个性的基本策略包括鼓励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其好奇心,强化成功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4.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小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让自己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对定理、法则发现的探究。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暴露思维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3)对知识应用的探究。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有奖销售讨论等等.这些素材可从报刊杂志、计算机网络中查找。让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思考设计方案,真正做到自主探究。

5.精心设计习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多机会,养成创新的习惯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题向学生提供的是理想化、格式化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从模仿到逐步熟练,形成技能,无疑对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要适当引入开放性题材,冲破传统习题封闭性的限制,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可以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面积公式来求出圆的面积。此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编习题,培养学生思维新颖性。自编习题具有独立性、发散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坚持训练学生自编习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去思考、去尝试,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习题练习来获取数学知识,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形成一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论文作者:郝丽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郝丽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