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网毕节供电局 551700
摘要:通过对“绿叶工程”在毕节供电局的具体实施,思考南网文化在下属企业落地转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绿叶工程 企业文化 生命力
毕节供电局是南方电网贵州省公司下属市级供电企业,在南方电网公司的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和南网文化的引领下,自2009年经过大量调研、访谈、分析确立“绿叶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品牌,踏上了探索建立有效承接南网企业文化核心内容、并具有地域特色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建设之路。
经过8年的实施和发展,“绿叶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安全生产为保障,以优质服务为灵魂,以廉洁从业为准绳,以团队协作为关键,以员工成长为动力”的“绿叶工程”文化建设体系,并通过实施“绿荫”行动、“心光”行动、“园丁”行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了“愿景同心、价值同向、制度同构、行为同轨”的南网文化落地载体。“绿叶工程”文化品牌在南方电网系统内外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和知晓率,安全文化、服务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班组文化、团队建设等各项子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良好态势。2017年,毕节供电局作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第一家通过南方电网公司复审,并荣获2017年度中国电力创新奖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在“绿叶工程”的推动下,毕节供电局各项工作也不断攀上新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贵州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南方电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贯标认证达A、安全风险体系管理认证达三钻、公共服务性行业评价连续多年全市排名第一。
一、深度调研访谈,企业文化建设找准契合点
2009年,在经过大量调研、访谈、分析之后,毕节供电局初步建立起了有效承接南网企业文化核心内容的文化建设体系——“绿叶工程”。确立“绿叶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符合以下四个层面的需求:第一是结合地域特色。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毕节试验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毕节已构造起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争鸣”的生态美好景致,四季常青的植被,让“绿色”成为了毕节试验区的主色调。第二是结合行业特点。作为电网企业,南方电网公司肩负着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绿色力量的责任,提出了“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成为引领发展、广受尊敬的卓越企业”的企业愿景,“绿色”成为电网发展的主旋律。第三是结合绿叶特质。毕节供电局隶属于南方电网公司,是南方电网公司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片绿叶,大树为绿叶输送养分,绿叶为大树转化能量,绿叶与大树血脉相通、相依相存、枯荣与共。第四是结合企业实际。我局在对企业文化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将南网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绿叶工程”的内涵有机对接,以培育责任为起点、以高效执行为关键、以团队协作为保障、以员工成长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灵魂,提出蕴含责任、执行、团队、成长、服务五项内容的“绿叶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绿叶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初具雏形(如图一所示)。
(图一 “绿叶工程”初具雏形)
二、丰富实施载体,文化建设与企业深度融合
2011年,根据南网文化中“学习型企业建设、安全、服务、廉洁、法治文化建设、班组文化建设、幸福南网建设”要求,形成了“绿叶安心(安全文化)、绿叶暖心(服务文化)、绿叶清心(廉洁、法治文化)、绿叶润心(幸福南网建设)、光合作用(学习型企业建设、班组文化)”的“心光”行动,按照“一体化、体系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四化”工作思路进行推进,科学处理集团文化与“绿叶工程”的母子文化关系,注重文化建设工作的协作性、均衡性与整体性,在坚持统一的核心价值、框架体系、文化评价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创造特色转化路径,形成特色文化管理模式,打造特色的工作品牌,形成既有统一性、又有丰富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形成各项专业文化都有特色做法或工作品牌,传承、丰富、落地南网各项子文化建设,以工作品牌和特色做法提升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绿叶工程”文化建设渐成体系,开枝散叶(如图二所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经过长期积淀的一种精神力量,它融入企业员工的灵魂中,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应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格局与耐心。“绿叶工程”自2009年提出以来,8年时间经历4任领导班子而不改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承接南网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毕节供电局自身实际,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同。
“不忘初心、坚持始终,以文化人,浸润无声”,这就是南网文化建设承接体系——“绿叶工程”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论文作者:郑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绿叶论文; 毕节论文; 工程论文; 文化论文; 供电局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