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试论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61
社会的发展,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教育得不到发展,其振兴与富强便无从谈起。而幼儿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的社会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讨论,期望有裨于当今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重要性
每个人都出生在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家庭里,他(她)属于这一环境的一个个体。初生的个体不能独立地认识世界。每一个个体,从婴儿时起就不断地处于他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的影响之中。个体从属于社会的团体(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等),凭借着言语,在同父母、老师、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不断掌握包括语言在内的人类的社会知识、经验,以及为各个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就是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生物的实体)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伴随着生命的始终,这个过程是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的。从人的社会化观点来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人,应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即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生活规范、社会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的扮演。人在社会中生活,首先要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这是人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的学习活动。从吃饭到穿衣,从坐、立到行走,新生婴儿都要一样一样地学习,这是人的自理生活技能。而在社会中独立地生活,不但要掌握这一自理生活技能,还要学习掌握自谋生活的技能和劳动技能。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幼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要在社会中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是唯一的条件。人如果不掌握社会的规范,也无法立足于社会。任何社会为了统一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整套规则和方式,按照规则和方式去行事,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交往。因此,社会规范的学习,也是从出生后就开始的。最初,婴儿一饿,就要喂奶,以后则要培养婴儿按时进食的习惯,再大一些,还要教导儿童什么情况下该吃,什么情况下不该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儿童生理需求的满足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自制能力。社会规范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支柱,因此,个体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文化渗入人的意识,并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能没有追求。人最初的追求目标是满足生存的需要。社会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赋予个人生理和安全方面的追求以社会意义,即把社会文化灌输其中,使个人不断掌握在一定的环境中满足这一追求的技能,同时掌握满足这一追求的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体验,把社会价值和目标“内化”,便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人一出生,首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认识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社会对该地位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对该地位的行为的要求与期待。社会角色的扮演不仅是不断认同的过程,也是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
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化的任务和内容。幼儿的社会化内容主要侧重于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生活规范两方面。如幼儿如何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学会助人与合作等。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得不到很好地发展,那么他的心理是不全面的,是有缺陷的。例如,有的孩子见人害怕、胆怯,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无论什么事都要讨便宜、占上风;有的不受规则的约束,随心所欲地闯乱子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没有得到正常发展。早期的社会化是人整个一生社会化的基础。如果人的社会化失败,就会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出现。反社会人格的突出表现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违反社会规范时毫不内疚,甚至在伤害或侵犯他人利益时也毫不难过。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和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期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价值多元化与价值意识的差异中,一味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在考试体制中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的、智育第一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丧失了把儿童培养成怎样的人的方向性,从而过早地对幼儿进行智育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方面的教育。第二,农村与城市相比,信息比较闭塞,经济、文化、教育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农村孩子得到正规教育的机会比城市少得多。他们几乎整天与空旷无声的田野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成员打交道,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刺激少,孤陋寡闻,这就必然影响农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城市幼儿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和正规教育的机会比较多,这就有利于城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然而,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大部分家庭都住进了楼房,单元独门的住房环境限制了邻里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从而也影响了城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姊妹的横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溺爱型。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为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样的孩子一旦接触社会生活,不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就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第二,放任型。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对孩子不加干涉,听其自然,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随心所欲地闯乱子。第三,专制型。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闯祸,总是把孩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孩子。孩子的言行稍不符合他们的意愿就遭呵斥、责怪或禁止孩子的行动,致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与人交往。第四,冷淡型。因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有了父母也没有人关心,使孩子的正常需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得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孩子嫉妒心强,不愿意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攻击性行为强,在社会上犯罪率高。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看,年青一代社会化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方面的因素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北京西城区工读学校两个班48人中,家长或其他成员有教唆行为或不良薰染作用的有16人;家庭教育不当(包括溺爱和方法简单粗暴等)也是16人;家庭自然结构破裂,父母吵架、离婚,孩子得不到应有教育的9人。上述三项占了85%以上。
(三)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只重视发展幼儿的智力,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按幼教《纲要》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太麻烦,还不如教孩子几个字迎合家长。所以,即使有了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也不按照这些要求安排幼儿的活动。特别是随着个体幼儿园的增多,这种倾向更加严重。
三、强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排除幼儿社会化障碍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幼儿园(包括托儿所)及一切从事幼教工作的机构齐抓共管。为此,我们要重点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家庭方面的工作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基本在家庭中完成。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由家庭教导的,最初的情感及传递方式是在家庭中产生的,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是在家庭中学习的,最初的生活目标是在家庭中获取的,最初的个性也形成于家庭。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经验影响其一生。家庭施予人的社会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要发挥好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家长的社会化意识。如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每个家长都充分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子女实施社会化教育。
第二,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谦让和尊重长辈。那种对孩子限制过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专制型和对孩子百依百顺,“拿在手里怕掉”、“含在嘴里怕化”的溺爱型,以及不关心孩子、放任自流的冷淡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家长应为幼儿创造与其伙伴游戏、交往的场所。由于幼儿之间的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感情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因此,同伴群体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使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这一时期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因势利导。单门独户的家长应该“开放门户”,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幼儿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经常往来,友好相处。在这种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丰富幼儿的经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幼儿注意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幼儿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
(二)大力发展合格的幼儿园(包括托儿所)
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比起家庭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更有意识、更有目的、更有计划。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手段,将最基本的生活经验、社会规范和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对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还不发达,儿童入园率低,全国3至6岁幼儿入园率仅达20%,因此,要大力发展和普及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同时还要把好整个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质量关,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幼儿园逐步正规化。这是克服幼儿社会化障碍的重要的社会前提。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教师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幼儿都将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转化就是一个社会过程。不同的幼儿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幼儿观,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与质量。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使情感发生很大的波动。他们很自然地将他们在与父母交往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正所谓“亲师信道”。幼儿对教师的信赖与热爱,可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反之,教师对幼儿冷淡、粗暴、训斥,会使幼儿消极、被动、畏惧退缩,甚至产生自卑感、抑郁感,影响幼儿良好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一个缺乏尊重、平等、友好氛围的幼儿园是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幼儿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环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二,要组织好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游戏等。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经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执行成人的要求并适应集体生活规则。这样,在自身需要和客观要求、主观能动性及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个体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克服困难,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并经常及时地予以肯定与鼓励,强化幼儿的这种体验。
第三,组织好各种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尤其是角色游戏。因为游戏中物体与角色转换能够促进儿童克服中心化的过程,而且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的冲突可能导致儿童认知过程的不平衡,从而导致新的学习和发展。另外,游戏训练中成人与幼儿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让幼儿学习到新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集体性游戏的开展,以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协作精神和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