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穷云起 破蛹化蝶——开创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教育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化蝶论文,活力论文,生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春风化雨,潮起珠江。在探索中,广东省走过了三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之路。为了总结近三年各地在新课程改革探索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6年12月26日至29日在湛江师院附中召开了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全省教研员和教师代表三百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关注新课程改革的专家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中山大学孙宏云博士,《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副主编鲁力博士等到会。专家云集,盛况空前。与会代表、专家共同为广东历史新课程改革出谋划策。有关这次会议的情况及相关评述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中国历史课程网、广东历史教育博客、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刊物和网站中均有报道。本文拟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讨论交流。
一、教师观念的改变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教师眼中的新课程是什么?教师课堂实践中的新课程又是什么?在课改之初,这些问题确实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但他们仍在困惑中艰难地探索。
从教材来看,一标多本、模块专题呈现;从教学方式上,有讲授法、讨论法等;从学习方式看,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随着课改的推进与观察的深入,我们也隐约发现,教师只是学到了新课程的“招式、动作”,而对新课程的“精、气、神”很少揣摩。新课程的“精、气、神”主要体现在观念上,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中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最核心的观念是: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历史观。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知识,后来发展为课程是经验和活动。课程观的转变,主要解决对历史课程的认识问题。概括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着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其二,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的培养。
转变教学观的关键是要明白怎样教的问题。以前,我们把课堂理解为教师表演的舞台;今天,我们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教师也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者”“唤醒者”“研究者”……我们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转变评价观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以前,我们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作用;今天,我们认为评价的主要功能及价值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
转变历史观的关键是持什么观念去教的问题。过去,我们过分依靠在大学所学的历史知识,很少关心史学研究的新进展;相信专家的评价和结论,自己很少独立思考和判断;坚信教科书的叙述和判断,很少质疑和补充更正教科书的不足;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当我们把一堆陈腐的观念带进历史课堂时,可能往往没能意识到“我们的教学方法越有效,对学生的误导可能就越深”。
广东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来,教师们在观念转变方面初见成效,就效度言,首先是课程观,其次是教学观,而在评价观和历史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一些教师在资源呈现方面几乎尽善尽美,在教学行为上也没什么可挑剔,但其课堂却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少了一种生命力的内在涌动之感。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和历史观的缺席。
二、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标尺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如何?从教学设计及实施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下面所呈现的,是我到某学校调研时的一个案例摘编:
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岳麓版)
课堂教学简述:上课后,教师先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一、电脑与网络。二、探索生命的奥秘。三、登上太空。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给出的知识结构看书,回答基本要点。此过程15分钟左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形式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是上网的利弊。此过程15分钟左右。剩余时间处理后面两个知识点。
课后,我组织听课老师交流,先请老师们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这节课较好地处理了基础知识和学生发展的问题,新课程理念突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了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到充分体现。
这节课,教师为了保证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且大胆探索多元教学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意义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这节课反映了大部分老师的基本教学水平状况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程度,是一个很真实、很有研究探讨价值的案例。
从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角度分析,这节课较好地处理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过关 (具体做法是学生看书、教师个别解答、教师补充指导,效果肯定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体现(具体做法是小组讨论、辩论),老师也在试图努力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网络、树立科学的上网观等)。
三维目标在这节课中均有体现,因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师认为这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但是关于这节课,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值得探讨,而问题就出在教师选择辩论内容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上网利弊的辩论,是针对学生生活实际,解决了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问题设计有其可行之处,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此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看属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或者是班会课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要面对和解决。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在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同“知识与能力目标”时发生错位。可以断言:方法再好,过程多么的注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方式如何的多样化,但从历史教学目标来看,其教学是无效的,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关于这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程度,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这节课的设计,在课堂效果方面是有限的,在课堂的深度、学科思想教育的力度方面也是有限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方面也仅限于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当然,通过历史教育达到这一点也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成果,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改变设计:讨论在网络出现前人类在交往方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中你得出哪些认识?提供以下材料:结绳记事、纸的发明与文明传播、印刷术的出现及西传对文明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与文明的发展等有关材料。设计如下问题:(1)概括以上材料的基本内容(提取信息);(2)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等等。第(1)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2)个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讨论及教师引导后可能会形成或得出相应的认识:科技进步;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人类交往方式以及科技进步对人本身的影响(态度、实践)等。
历史教育的本质追求就是要透过历史知识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发展的脉搏,寻求历史发展的真正意义。
三、“磨课”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有课改专家的报告,有教材编写者的讲解,有一线教师的教学示范。这些培训具有理论前瞻性、实践示范性,对教师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教师仍感到操作性不强,以至于出现“培训时激动,过后就不动”的局面。如何探索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湛江会议结束后,我与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既思考又商量,认为很有必要对湛江会议上的四节示范课进行案例剖析。基于此,我们对参加示范的四位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六个方面对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描述和反思:(1)对示范课的最初规划和考虑及形成的初稿;(2)讨论与修改过程; (3)基本定稿;(4)课堂实录;(5)专家的评课实录;(6)自我反思。结果,唐云波、张妙龄、胡勇、黄蕾老师基本按照我们的要求形成文稿。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广大一线教师了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示范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揭掉示范课的“神圣光环”;二是了解对优质课的追求没有止境。
“学诗如参禅,小悟必小得。”教学同样如此,要提高教学水平,一定要“磨”与“悟”并修。如何“磨”,怎样“悟”?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告诉我们老师,从教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创新精神、落实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充分发展)、教学目标(目标定位与设计)、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特别注意有效性及学生能否产生和提出问题)、学法指导、教法运用、重点难点有效突破、课堂生成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实现程度、教学反馈(学生、同事等方面)、教学反思等方面“打磨”和“感悟”自己的课堂,努力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评价改革是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指南针
我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评价的引领功能。新课程实施之初,我省就颁布了《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建立了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发展以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与教研人员积极探索表现性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构建以师生自评为主、多元参与、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深圳红岭中学吴磊老师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实践;广州中大附中李渊浩老师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惠州博罗中学周建定老师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实践;东莞东华中学夏辉辉老师采用历史小论文方式作为发展性评价的实践;广州华师附中李健老师建立起主题特色鲜明的历史档案袋的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不容置疑,高考是检验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途径。我省在评分标准理论研究以及在试题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评分标准方面的探索主要是黄牧航教授的SOLO理论在历史评价中的运用;我省有关地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2006年高考广东命题也作了尝试。
三维目标在试题中如何体现、具体如何考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2007年广东试题既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大胆探索的体现。如2006年第28题 (“英国议会”题),此题有新意,并且透露出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什么。第28题(材料略)是这样设问的:(1)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这种命题思路在前几年是不可能出现的。以前的思路基本是,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的兴盛;英国对外侵略与资本主义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命题的视角相对狭窄,不可能去关注英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作用如何或应该如何发挥,劳工的生存状况如何,等等。我与聂幼犁教授也讨论过此题,聂教授认为,“要从文明史的高度看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时代,其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是全人类的”。 2007年广东省新课程改革第一年的高考命题则在三维目标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试题“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和诠释历史的能力,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发现和认识历史”;“考查考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第29题为典型代表。
实践表明,只有教学、研究、考试三者目标一致,形成良性互动,才有可能确保新课程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五、构建多元教研模式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实施以来,从教育部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充分认识到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各地教研活动有声有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教师发展的需求相比,教研工作在时效性、针对性、广泛性等方面还很不够,正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所说:“教研走向校本要求教研队伍迅速做大做强,教研室做不到;教研走向校本必须使教研与教学同步,长流水不断线,教研室做不到;教研走向校本必须经常性地贴近教师、紧跟课堂,及时回应教学问题,教研室想做但做不到。”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发展,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教研模式,探索多元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有效性等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认识到,网络教研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我省广大历史教师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一批由教师个人或科组筹办的历史网站在全国评比中获得好成绩,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均成为全国知名的历史门户网站
2006年初,我和我的同仁应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何成刚博士的邀请,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创办了“广东历史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353/index.shtml),“广东历史教育博客”创办后,立即受到省内外同仁们的关注和呵护,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著名历史教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先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何成刚博士等,非常关心“广东历史教育博客”的发展。在“广东历史教育博客”这个阵地上,也凝聚、活跃着一批思维活跃的一线教师。“广东历史教育博客”创办后,访问量、互动评论量位居“新思考网”成长博客前列,还是该网站“成长博客”的推荐博客。
我们在聂幼犁教授的指导下,就“广东历史教育博客”上发布和讨论的《这样情况下,您会如何对学生解释?》教学案例进行了整理,并将整理结果发表在《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上,聂幼犁教授得知后特来信祝贺并提出期望:“希望广东历史教育博客举办20个或更多这样的讨论,推动历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此后,我们又整理出“秦始皇的困惑”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将整理结果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3日“基础教育”专版上。
实践表明,网络改变教研行走方式,网络创造了教师脱颖而出的公平机会。
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跨出艰难的一步,回顾走过的三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师务实、进取的态度将决定新课程能否顺利健康实施,而加强对新课程的总结和交流是促进新课程发展充满活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大步向其他省份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心中,依然充满着兴奋与期待!我们坚信,未来的历史课堂、历史教研必将会是异彩纷呈,风光无限!我们努力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