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关于国有企业的七个“怎样看”(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看改革的进展
面对一些“不景气”现象,人们不免要问:是不是改革出了什么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了吗?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昭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一刻起,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与计划经济体制分道扬镳,与市场经济接轨。从工业企业的角度看,标志着以国家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承包制改革,将以它不容抹煞的历史功绩载入史册,企业改革从此进入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的更高阶段。
往日“一包就变”、“一包就活”、“一包就灵”的轰轰烈烈景象不见了,一个陌生名词出现在人们面前——现代企业制度。什么叫法人治理结构?什么是资产经营?许多深奥的词语未等人们弄懂,1995年,国家选定的100户企业进入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 这个前所未有的探索被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一个理想的切入点。人们心头又燃起了搞活国有企业的希望。
然而,紧锣密鼓之后,人们发现,试点虽然逐一挂牌运行,而改制中要解决的一个个难题,却不是手到擒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企业历史债务处理,分离社会负担等等,没有政府部门的鼎力相助,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配套,企业改制寸步难行。因而有的企业不得不退出了先行一步的试点行列,极个别的甚至宣告破产。试点是不是搞不下去了?现代企业制度行得通吗?
冷静回顾两年走过的路,不难发现,百户试点艰难跋涉,至今没有哪一家谈得上已经真正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它是改革的系统工程,当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时,试点单枪匹马突进总是有限。但如果以试点就是“探路”来看,也不难发现,不到两年,百户企业试点成绩不可小视。正如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所概括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试点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怎样建设这种新制度,而不能指望它们在试点中都建成新制度。现在百户企业在试点中看到,建立新制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充分暴露;解决矛盾的思路也清晰可见,各方面的实施有了起动点。如果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到本世纪末,现代企业制度也只是建成基本框架,不可能把改制的问题全部解决。
其实,在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不局限于百户。改制的“火种”遍及各省市区,加在一起已有2000多户,都在按试点计划运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明年要总结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这对进一步搞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无疑是有力的推动。
试点也并不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抓大放小”、“优化资本结构”、“减人增效”、“兼并破产”……一批批国有企业在这些改革中,闪现出了希望的亮点。
然而,三年前,当承包制基本结束后,企业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不少人都觉得茫然。现在,改革措施基本形成一套思路,虽然还需要充实或完善,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尽管推进艰难,有待加快步伐,但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开始得到各地及企业认可,有了一定实效,这是很不容易的。过去不少企业更多地寄希望于要资金、上项目,靠增量发展,现在看到了改革的推动力,把目光转向深化改革,内涵挖潜中求发展。
今年,主动申请“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改革的,超过有关部门原来预计的一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藏自治区也不甘落后,申请加入试点行列。他们说,哪怕只有一个城市进入试点,我们就能够与全国改革同步。
改革没有停滞,虽然充满艰辛,但每一步都更加扎实有力。
怎样看突破难点的信心问题
改革的难点有待突破,突破难点首要的是信心。信心从何而来?
在几个城市,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特点:抓改革的人信心最强,身处困难旋涡中反而拿得出解难办法。这一现象说明,改革信心来自大胆实践,来自迎难而进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难点是企业原来就缺乏资本金。固定资产投资还本付息负担很重;原来一点点自有资金多年来已亏赔殆尽,连流动资金也几乎全部要向银行贷款。由于企业负债率很高,又欠息挂帐,因此银行不敢继续贷款。国家经贸委选择300户试点企业, 推动他们和银行挂钩,促进相互了解,在综合经济部门的产业政策和市场信息指导下,对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由银行提供技改和流动资金贷款,企业对新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在企业效益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对老贷款还本付息的能力也得到增强。这在山东收到很好效果。
既抓自上而下的规范性改革,也抓自下而上的创造性改革,这是山东省改革势头良好的重要原因。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地在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创造有效经验。他们说,改革就是创造,如果以往有些规定不完善,跟不上发展需要,根据实践经验,按程序再修改它就是了。为了使企业改革中管资产与管人更加协调一致,目前,省内有几个地市正在探索“管资产也管人”的办法。结合现有的干部管理制度与《公司法》对干部管理的要求认真考查干部,及时整顿、调整企业领导班子,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辽宁省国有企业在全国所占比例最大,沈阳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沈阳市长张荣茂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不存在困难的企业。我们现在是超常困难阶段,解决难点也许要用超常时间,但只要不回避矛盾,把解决困难“当日子过”,一定会有转机。我们对此坚信不移。
尽管沈阳国有企业改革难度较大,但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增长幅度都在12%以上,不仅居辽宁省第一位,也是全国33个中心城市中少数盈利并取得正增长的城市之一。
辽宁省省长闻世震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对改革信心问题的看法:信心来自正确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他说,上马一个建设项目,常常需要五年,现在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这么多,是结构性、机制性深层次矛盾的集中暴露。四十多年积累的问题想在两三年解决是天方夜谭。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次历史性转折,我看,没有几届政府努力不行。我们这届政府的任务是打基础,也许领不了奖状,还要承担风险,但必须扎扎实实工作,落实江总书记的要求,不能搞花架子,急功近利。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要争取“十五”期间见分晓。
以这样的标准看改革,不难发现,国有企业突破难点每天都在进步。
怎样看关键在抓落实
改革在前进。然而,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矛盾也很突出,推进改革需要加大力度。这取决于能不能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能不能有效地抓落实。
采访中,多次听到一些同志说,抓落实就要像抓农业一样抓工业,像抓城市建设一样抓企业。这不无道理。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年年变样,如果国有企业改革也“一年一个样”,经济发展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在青岛市,上上下下称赞市委、市政府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方针的眼光和魄力。市委书记俞正声兼任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他在领导小组会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把国有企业搞好。我们宁可让城市建设速度慢一些,衣服穿得旧一些,也要拿出财力支持国有企业。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市委书记有这样的大局意识,各把一方的领导没有理由只强调各自重要。全市形成合力,把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系统工程,分解成一件件具体工作,分头去突破、落实。
增加资本金投入是对国有企业关键性的支持。青岛市利用这两年农业形势和财政状况较好的时机,积极给国有企业提供帮助。不仅认真按国家要求处理存量部分的企业资产损失和历史挂帐,帮助企业增资减债,近几年市政府每年还从经济增量部分拿出相当数额资金,建立了青岛市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植17户实力强、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实在在的投入,减轻了企业包袱。去年,青岛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83.1%,下降到78%,是近15年来的首次下降。他们说,明年财政还要过紧日子,支持企业改革。
落实,就是拿出一个个实招,支持国有企业突破难点,重现生机。如果口头喊国有企业重要,行动上却把更多财力投向盖宾馆、修别墅,从长远看等于自毁财源。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明年,要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力求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进步。”什么是突出位置?怎样突出?从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看,搞好国有企业不仅仅是经济部门的事,他们把国有企业放在全党中心工作的位置上抓,这是出现新的转机的决定性因素。很明显,只有深刻认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推进改革与发展才会有更大的决心和力度。
怎样看加强内部管理与改善外部条件的关系
搞好国有企业是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也靠企业练内功,提高管理水平。二者谁主谁次?一路采访,经济部门及企业都在谈他们的看法。
中国石化行业七大企业之一的齐鲁石化公司,今年前十个月经历了市场冲击,六七套装置停产或限产,但实现利税却没有下降。公司经理王延康的看法是,对企业外部条件的作用,必须承认,如果给企业更好的环境,国有企业还可以干得更好。但是,不管外部条件好坏,企业自身都要“向市场靠拢”。他说,办企业就要盈利,企业适应市场不是口号,是从思想到机制都要承受得了市场压力、冲击,不论市场形势有险有利,企业都能盈利。从这一点上看,内部管理是企业效益增长的立足点。齐鲁石化的“向市场靠拢”论,使他们成为今年石化行业少有的几个效益水平不下降企业。
海尔集团,一个颇具现代风格、实力较强的集体企业。我们请总裁张瑞敏谈谈对搞好国有企业的看法。他说:“国有企业面前的困难确实不少,外部条件有许多制约,优惠政策在减少,市场约束在增强……我想,这好比来了寒流,对大家都不是好事。但是,如果你准备好了棉衣取暖,就不会感冒。如果你只是埋怨天气,自己却感冒了,你可以把责任推给‘天气’,但你不能坚持工作了。人们虽然同情你,但困难还得你自己克服。归根到底,企业内部素质是决定性的。”
王延康的“向市场靠拢”论,张瑞敏的“预防寒流”论,引人深思。反映了当前在外部环境、企业条件大致相同情况下,市场竞争中领先企业成功的经验,也对照出相当一批企业由于“内功”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垮下去的原因。
加强企业管理是中央关于搞好国有企业的八条基本方针之一。近几年,企业管理滑坡,是造成经济效益滑坡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对一些省市工业企业调查发现,亏损企业半数以上主要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一些企业把改革与加强管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认识,以为采取某种改革形式就可以解决企业的全部问题,其实不然,结果走了弯路。改革与管理互为条件、互相依托,一个企业改革搞得好不好,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的管理水平是不是提高了,能不能以强有力的管理,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竞争需要。
山东省和济南市经贸委的同志认为,管理是生产力,是高层次的效益,即使其它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只要企业塌下心来抓好内部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实效。如山东水泥厂、济南锅炉厂在同行业中领先,得益于把改革与管理有机结合,加强“两本”(就是“人本”、“成本”)管理,依靠全体职工,围绕挖掘成本潜力,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沈阳市认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又是动态性的,要不间断地抓。今年是沈阳的“强化企业管理年”,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扭转管理滑坡现象。其中特别加大了对企业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力度。以实绩考核他们,对搞垮企业的追究责任。沈阳机械局用亮牌子、调位子、摘帽子的办法对干部进行约束。今年上半年,调整了21个企业领导班子,免去19名领导干部职务。沈阳市国有企业多,面临较大困难,但随着“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1—9月,全市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比年初提高1.8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为4.6%, 比年初提高1.5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也急切期待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采访中我们听到许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企业应当努力,但政府职能转变起着全局性、牵动性的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不少同志提出,社会要保护国有企业,不要把它当作一块“肥肉”随意割挖,加重企业负担。国有企业的心声,值得我们重视。
不难想象,随着宏观环境、外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共和国的基石——国有企业展现新时代的辉煌,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