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知识过程的生长本质:小立课程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点论文,摘编论文,生长论文,本质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悟感和学科的探索进取的勇气,即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少学多”。
教育体系之所以可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系统功能在起作用。在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由这个最小独立系统,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知识的这一系统功能,似乎是知识自身的性质,但它其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所来自的生活本身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来源于知识的主体——学习者的所谓悟感。只要依靠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并不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教育转变为教少学多的教育,更给了学生自己去发展自己,让学生在自身的发展努力中提升人格和获得智慧的空间。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原因来源于师本对于教育的虚体设计,即对于人以及人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理性把握。它的症结在于忽视了人的生命实体从而走向谬误。在师本的设计中,把人的知识学习误以为是拼装的过程:先学习部件,再把部件拼成整体。于是课程的整体被肢解为一个一个部件,每个部件都成为一个小体系,否定了智慧的生成逻辑,妨碍了学生的感悟活动。其次,我们常常忽视了科学化必须能够建立理想空间的条件,在缺少这种条件的领域,在价值观和精神生命活动的领域,也没有节制地使用科学抽象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使儿童不必要地进入极端条文化的世界。此外,课程缺少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缺少真正的联系实践的认识活动,也是导致“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重要原因。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还知识以生命。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生命”。在教育世界里,应该使儿童的生命体与知识的生命体互动互生,只有在感受到知识自身的意义之后,儿童才能投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