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干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农业论文

北方干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农业论文

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农业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总结分析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从今后发展的战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重视。旱区农业综合发展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生产、生态相互关联的生态经济系统,做到三者的统一是旱区农业综合发展追求的目标。为此,必须规划和组织区域性开发,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结构模式应因地制宜,不可简单照搬,一成不变;加强生产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综合发展生产条件。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旱区农业综合发展是以投入物资能量为基础的产业,应该强调增加投入。

关键词 北方旱区;发展战略;经济生态系统

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老文化之所以能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北方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群众对该区农业综合开发密切相关的。

北方旱区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生产,进而达到土地合理利用经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我国春秋时代的《诗经》中记载就有“广平曰原,下湿曰隰,水治曰清,土治曰平”。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平治水土的内容。《管子》将一国之贫富直接与其草木生产和牧业生产状况联系起来,说:“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佚周书》提出:“坡沟、道路、苴聚苜(即荒地)、丘陵不可树谷者,树以林木。春发枯稿,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收薪蒸,以匡穷困。”《孟子回梁惠王》:“斧斤以时人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封山育林措施。《史记·货殖列传》提倡种植林木,多种经营:“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树竹;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东汉郑玄注《诗经》中曾述及“分别王土视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丘陵、阪宜种枣、粟”。

北方旱区耕作栽培的经验更为丰富和具体。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的高低畦种植法,即“上田弃亩,下田弃田川”,高畦(亩)和低畦(田川)相间排列,在高亢的旱地上只种低畦,在下湿地上只种高畦。西汉成帝时的(原字法的左边加犯的右边)胜之曾在长安一带指导过农业生产。他对丘陵山区的种植方法很熟悉。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旱地的“区田法”,此法与今之“掏种法”和“丰产坑”是相似的。其优点为:集中施肥和抗旱浇灌,水肥皆不易流失。可用于坡地,获得高产。集约经营,减少种植面积,不需经常全面整地,因而费工少等。

从二十多年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现对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探讨。

1 旱区农业综合发展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生产、生态相互关联的生态经济系统,做到三者的统一是旱区农业综合发展追求的综合目标。

生存与生态都是通过人为的生产活动来实现的。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满足生存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单一强调某一方面,生产既不能有所进展,即就是似乎轰轰烈烈地发展了也是不能持久的。旱区农业建设必须以发达的农林牧业、富裕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为长远的战略目标,一切方针政策、生产治理规划和措施都应围绕实现这一长远目标来确定。

由于自然、经济和历史的原因,目前北方旱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综合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威胁,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已有了显著的成效,但资源潜力还有待发掘。一定地区一旦陷入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要改变面貌的难度颇大,且绝非短时间所能奏效。在生存、生产、生态统一思想的指引下,必须持之以恒,通过长期艰苦努力,促进其实现。这是本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基本认识和重要的经验。

2 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必须规划和组织区域性开发,发展新的生产力。

为了搞好区域开发,要有选择地建立一批农林牧业各类商品生产基地,以利于充分挖掘当地生产资源潜力,又能及时地使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积累资金。如陕西第二粮仓的渭北旱原以生产优质小麦著称,现已发展为粮食、苹果、外贸辣椒,烤烟生产的典范与基地。有选择地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产品品质优于其他地区,能顺利地取得各方面(包括外资)的资金支持和开拓国内市场。

随着农林牧业经济的综合发展,农村中分工分业日益明显,适度规模经营应运而生。在地势平缓的平原、盆地、旱原等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宜于发展种植业的适度规模经营。1986年后山西省运城地区规模经营商品粮生产376个专业户,交售粮食2699t,人均售粮0.95~10.53t。人均收入285.6~3157.5元,为非规模经营的4.9~103.2倍[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生产率。又如渭北旱原的澄城试区由于在抓了小麦单产提高的同时,压缩了小麦种植面积,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使代表当地资源优势的苹果,外留线辣椒等经济作物在统一规划连片种植下,实现了规模经营,商品及时进入了流通领域,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167元增至1992年的1100元,使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2]。

区域性的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对各级业务部门提出了要求。专业户经营规模的大小、各地各业均有不同,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低耗、高效的经营规模,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区内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疏通商品购销渠道,以及加强市场预测等,是规模经营的关键。农林牧业生产一般周期长,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转移的灵活性小。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有关部门应对规模经营者从政策上提供保护,而不能“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3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决不可忽视北方旱区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水平直接制约着种植业中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业的发展水平。北方旱区轻工业约70%的产品以农林牧业为原料,由于粮食短缺就会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如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粮食产值比重降低不能与粮食绝对产值同步(或者后者大于前者),那么,这种调整对农业的综合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北方旱区的粮食生产不仅对本区农业综合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全国农业综合发展的作用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方旱区的粮食生产不可忽视。

4 实事求是地分析衡量区域或主客观因素,积极解决由于变化而要求的重大要素输入条件。

一定区域农业综合发展和各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资源特征、生产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密不可分,因而可以形成丰富多采的结构和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用少数地方的经验,推广各地,也不宜用一般理论认识去代替当地固有的经验。一个地区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形成的结构布局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固有的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不变是不行的。问题在于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衡量主客观因素、并积极解决由于变化而要求的重大要素输入条件。

5 加强生产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综合发展生产条件,兴修基本农田和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用工业,促进农业综合发展的稳定、综合、协调。

对于北方旱区80%以上耕地为旱农经营的特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措施是修好种好基本农田。凡是长期坚持不懈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县、乡、村,目前粮食问题和群众脱贫问题基本解决。从粮食不足变成自给有余。甘肃省的旱农区通过多年奋斗,应用增施肥料、耕作等措施,种好基本农田实现人均粮500kg以上。

在有条件发展水地的地方,应积极扩大灌溉面积,兰州附近,以及以北干旱区具有利用黄河水源及廉价电力发展扬黄灌溉的条件。以景泰县为例,由于扬黄灌溉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灌区已由干旱半荒漠景观变成了崭新的绿洲农业。

6 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是以投入物质能量为基础的产业应强调增加投入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低产区的农田生产主要靠劳力和少量的肥料,中产区除劳力和农家肥料,还需投入较多的商品性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膜、良种、农药等,并配合以科学种田技术。在高产区,除需要投入充分的特质能量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起着巨大作用,同时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北方旱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生产经营水平也不相同。在农业发达的平原灌区,工业能投入已占有相当比重。平原灌区以外的大多数地区如黄土旱塬区,尤其是黄土丘陵区,还是粗放经营的农业,它们之间在农田投入能量结构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以汾渭平原农田总投能量、工业能量、生物生量分别为100,则黄土旱塬区为64,31和87,黄土丘陵区相应为40,22和54[3]。农田产量的提高,除受当地水热条件的制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投能水平的限制。

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北方旱区几乎都是传统农业经营,当然有精细与粗放之分。由于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已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对粮食等产品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农田生产量的提高要求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规模扩大,而在作物营养供应上,单纯依靠有机肥料,无论在数量上和强度上都不能满足作物不断增产的养分需求。陕西省的农田肥料结构,30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1959年有机肥提供的氮、磷养分占农田养分总投入的92.5%和97.4%。到1984年有机肥提供养分的比例分别下降为41.7%和63.2%,与之相应1959年化肥提供氮、磷仅占有养分总投入的7.5%和2.6%,到1984年上升为58.3%和36.8%。肥料结构以化肥为主的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形成[3]。当然从农业持续综合发展出发、生态环境是以要求有机与无机相结合方可奏效。

北方旱区土地面积大,农业综合发展、合理布局回旋余地大。多样的气候资源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些不利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如何将农业综合发展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与掌握的气候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克服不利的天气与气候条件,对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他诸如可利用的生物资源、黄河干流充足的水利资源等有利于改变区内干旱地面貌。虽然全区的农业以旱农为主,但目前占总耕地不足1/5的灌溉农田,都担负着50%以上的商品粮生产任务。因而充分利用水资源条件,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应予以极大重视,节水灌溉农业的研究显然重要。

收稿日期:1994-05-30

A Discussion of Several Problems Concern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Rainfed Areas in North China

Zhang Ximei

(Northwester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71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and analyses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ainfedareas in North China.In conside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integrated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rained areas is an eco-economic system of intero-related connections with the existence,production and ecology with human beings as the center.Achiev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ree elements is the objective to be sought for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ntegratedly in the rainfed area.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plan and organize the regional explor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stable yield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and to form a richful structure patterns suitable to local conditions.It is by no means to copy the other ready patterns without being changed.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basic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it is imporant to stress tha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ainfed areas is really an industry based on meterial and energy inputs so that increasein input shoud be stressed.

Key words the rainfed area in North China;developing strategy;economic ecosystem

标签:;  ;  ;  ;  ;  ;  

北方干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