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风险管理论文,海外投资论文,危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频频受挫,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决策失误管理不当的主观原因之外,政府的监管与引领更是难辞其咎。政府支持和促进企业的海外投资,这是被各国实践经验证明的企业“走出去”战略得以更好实施的关键环节。构建海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是每个“走出去”企业的重点工作,更需要政府的参与。因此,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定位系统,科学评价海外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构建海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是突破企业海外投资困境的关键所在。
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困境
步入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瞬息万变,面临着深刻的调整。日趋加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了世界各国海外投资的热潮,也使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意愿和能力不断上升。然而,席卷全球的通胀率在经济减速情况下持续走高,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国际市场投资保护主义情绪日益升温。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部分欧洲国家不断通过加强对海外企业的监管力度,加深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壁垒。敏感的政治环境、动荡的经济环境、落后的技术力量、薄弱的抗风险能力都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瓶颈。
(一)敏感的政治环境
从国外政治环境来看,东道国政局动荡直接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威胁。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业务投向一些动荡国家。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已,社会治安环境令人担忧。与此同时,一拥而上的中国资金却给对资金需求迫切的欧盟带来不安,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常被认为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的意志,一些过度集中、金额巨大的投资更易引起东道国的警惕与控制。一时间,“中国威胁论”成为海外投资的政治壁垒。
从国内政策法规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政府在海外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稳定的、权威的立法,管理上政出多门,部门间职能交叉、内容重叠,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率;在具体鼓励和保障政策上,虚多实少,缺乏具有实质内容的具体政策;在服务保障体系方面,政府不能充分利用调动资源的优势以解决市场上的信息失灵问题,未能很好地参与到海外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缺乏海外投资的业务实施和监管流程指引。
(二)动荡的经济环境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经济疲软,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全球范围利率持续下降、美元贬值、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发达国家在经济减速情况下核心通胀率仍然升高,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则更为明显;美国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
同时,金融危机使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中国市场金融受压。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仍将持续。企业筹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企业通过自身经营获取内源性资金的能力大大减弱,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外源性融资渠道受阻。这些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三)落后的技术力量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要素结构仍将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技术和一些自然资源类的要素短缺。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仍然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如纺织品、衣物、皮革制品、箱包等类产品方面,虽然高技术产品如办公自动设备、电信设备、半导体、电子设备、电力机械等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但更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环节,而最能反映技术深度的中技术类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层次的自动化产品类,以及要求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研发投入的高技术类产品,在中国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落后的技术力量使中国海外投资提升贸易结构尚不具备条件。
(四)薄弱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海外投资显著增长的同时,海外投资的失败率也居全球最高。除了外部环境之外,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大量海外企业经营上没有多少开拓能力,依靠总公司业务上的支持来生存,一旦总公司国内经营体制变化,失去了业务支持,海外企业将立即陷入困境。此外,许多中国企业往往在高价位进入国际市场,买到“天价”,或者冒险进入风险极高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高风险业务失控,部分海外企业做高风险业务没有严格控制措施,特别是期货交易、炒卖外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不严,造成巨额损失。
二、企业视角的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定位系统
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困境分析可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财务和管理六个维度,从企业视角来看,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定位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定位三个层面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进行测度。
(一)风险识别
由于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因素众多,指标体系复杂,许多指标缺乏定量标准,需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可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价定性指标的权重,采用熵值法确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价定量指标的权重,综合得到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权重,从而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真实水平。
(二)风险评价
对于定量指标,可以根据已有国际标准和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结合具体企业进行适当调整,采用广义函数法,将定量指标的指标值换算成无量纲化的指数值。本评价系统选择的指数取值范围为[0,100]。为了评价的需要,对每个指标都进行分级操作,共分为5级,最优的为一级,次优的为二级,以此类推。每级对应一定的指标值范围,图1中的指标分级值构成了各级的范围上下界;同时也对应一定的指数范围。
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建立起指标值和指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是通过广义函数来实现的。广义函数法是在已知各单项指标权重和各项指标值的情况下,通过构造广义价值(或效用)函数f,计算f中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指数(价值),把指标值转化为得分,该函数为连续分段函数,如公式2所示:
对于定性风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分、加权计算得出最后得分。以政治风险指标为例,可将已经做好的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分别发放给专家进行评分,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各个定性指标的最后得分。最后,依据各项指标的分级标定,将指标值换算成相应指数,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总分,即最后的跨国投资风险综合指数(公式3中,为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为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指数。
(三)风险定位
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海外投资风险指数评级标准,制定出包含PESTFM六个风险维度的风险雷达定位图,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雷达定位图
该风险雷达定位图包括6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某一维度的风险。在实际操作时,根据每个维度下的风险指标值,将其标在所属区域内。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网状的雷达定位图。由内到外的区域分别代表巨警、重警、中警、轻警、无警五个风险级别。按照雷达图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将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投资回避型风险
该类风险表明,该项海外投资各类风险都处于最低水平,经营投资状况岌岌可危,故不宜在该国进行此项投资,此时企业应采取投资回避型策略防控风险。
2、积极进取型风险
该类风险表明,该项海外投资各类风险都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海外投资项目,企业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加大投资力度,故称之为“积极进取型”海外投资项目。
3、内部控制型策略风险
该类风险表明,该企业外部风险,即政治风险P、经济风险E、社会风险S和技术风险T都较小;但内部风险,即财务风险F和管理风险M都过高。因此,该项海外投资外部环境比较优越,但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较差,此时企业应采取内部控制型策略规避风险。
4、环境适应性风险
该类风险表明,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外部风险,即政治风险P、经济风险E、社会风险S和技术风险T都过高,而内部风险,即财务风险F和管理风险M都较低。因此,该企业进行此项海外投资时面临的内部风险较小,但外部环境恶劣。因此,应积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即需采取“环境适应型”策略规避风险。
三、政府视角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母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企业应该对海外投资中面临的诸多因素进行预警定位,制定投资战略和实施路径;一方面,母国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海外投资管理上的管理、监督、服务和保护作用,本文构建的基于政府引领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如图4所示。
(一)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为了保护海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海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我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逐步将“走出去”战略的各项部门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序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法》、《国际经济合作法》、《对外投资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依法保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规范政府、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管理、服务与经营行为,协调东道国、海外投资企业与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利益,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
(二)海外投资保护体系
海外投资保护体系是指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可能遇到的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非商业性风险提供的保护措施体系。建立投资保护体系应重点考虑通过签订国际多边、双边或区域投资保护协定,支持成立更多的对外投资保险机构,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而提供政治风险保障机制。只有建立海外投资保护体系,才能为企业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海外投资管理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应建立起海外投资管理监督体系,可以采用行政管制为主、适当引导为辅的方式,管制手段为行政审批制,行使审批权的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及其授权部门和商务部及其授权部门。海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的改革重点是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变行政审批制为申报核准制。海外投资监督机制主要是对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实施全面的评价、考核,应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海外投资风险,对到高风险国家设立企业和实施项目,进行安全审核。
(四)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政府应加快构建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从宏观经济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基本的法律框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环境信息库,加强各种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快开发对外投资合作统计系统,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咨询和投诉服务力度。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地区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行业机会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为境外中资企业反映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障碍和壁垒提供渠道。
(五)海外投资金融支撑体系
政府要赋予条件适合的海外投资企业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和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扩大对外投资金融实力,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为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除办理传统的出口信贷业务、对外优惠贷款、海外投资贷款、对外工程承包贷款、项目融资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多品种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需要大力开展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不仅要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还要利用国际市场丰富快捷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不仅提供贷款,还要提供投资担保,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为国家鼓励的海外投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保险的制度,力争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