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八次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第八次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4-0140-05
一、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一些代表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力图按自己的设想构筑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尤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推行普遍性准则。虽然,2001年3月开始,美国遭遇战后第十次经济衰退,但是这次衰退仅持续8个月,于2001年11月结束,生产下降的幅度也不大,仅1.3%。分析其原因,科技创新周期和科技发展进程影响了危机的程度,此外,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布什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在200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新减税法案,根据这一法案,今后10年内政府将为美国家庭和企业减税,将向财政困难的州政府提供财政援助。这一法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赤字,估计美国未来10年将是财政赤字连年。而财政赤字反过来又会限制政府为刺激经济可能采取的措施,对经济复苏起到牵制作用,财政赤字再加上外贸赤字,将促使美元汇率不断地贬值。
从欧盟看,其整体经济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配,但由于欧盟正在实现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目前还难以与美国抗衡。尤其是在近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下降的形势下,欧盟经济的停滞尤为突出。表现为出口受阻,财政赤字,失业率较高,复苏迟迟难以显现,经济增长率不足1%。另一方面,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却在不断攀升,与其经济增长的现状十分不协调,有学者担心这会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不利。欧盟经济增长停滞的症结,主要在于欧盟内部经济结构的“三高”: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从而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即劳动力聘用和解聘上的僵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欧盟各成员国的福利制度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欧盟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福利国家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欧盟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对劳动力保障、医疗保障等福利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从日本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由此产生不良债权,带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资产紧缩。与会日本学者认为,近年日本产业基础弱化、通货紧缩、财政危机都可以归因于1985年与美国签订的日美广场协定,或进一步追究起源于1960年对日元的过低评估。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美国一直认为日本是自己的威胁,要求日本提高汇率和扩大内需,来减少美日双边贸易赤字,达到削弱日本经济实力的战略目的。日元汇率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日本经济的不景气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日本的投资和生产市场的竞争力在衰退,因此日本经济政策的核心应该是恢复这种竞争力。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看到从2002年一季度以来,日本经济有所回升,表现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失业率下降,出口增长较快,股指上升,金融运行趋于稳定,不良债权从2003年开始下降。虽然增长幅度还非常微弱,但表明日本经济体制的调整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日本经济走出衰退,这对东亚经济稳定将起积极的作用。
从俄罗斯看,俄罗斯经过政治和经济上的多年动荡,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在工业几个主要领域和农业几个主要产品上,俄罗斯仍处于世界前列。此外,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军事力量也依然强大,在世界政治、外交领域仍十分活跃,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潜力很大。在过去3年里,俄罗斯经济总体有所上升,年均增长率和年均消费率都在不断增加,但国内1/4人口尚处最低保障线下,普京的中期纲领提出今后俄罗斯的发展将以提高民族竞争力为中心,即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经济优化。过去10年俄罗斯转轨经济学研究的是在总和不变下,保持转轨不返回,今后10年将探索如何成功转轨。俄罗斯实现翻番的有利因素集中在国内政局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不利因素是投资中的资金问题,即如何将国内20%~30%的储蓄率转化为投资率,如何将流出国外的资金吸引回来。
还有学者从综合实力上分析和预测了美、欧、日、中、俄等17国在2000~2020年的综合国力,将这些国家划分为最强、次强和中强三个国家群。认为最强国家是美国,次强国家群基本是发达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中强国家群基本是发展中国家。
二、人民币自由浮动汇率问题
要求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呼声最早从日本开始,到2003年在美国达到高潮,美国国会中无论是共和党议员还是民主党议员都在攻击中国的汇率政策,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本次会议上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
有代表从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对这一压力的起因进行分析,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原因,而遏制中国的冷战思维与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又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治原因。
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中国本身的结构与制度因素。认为中国国际收入的三顺差,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错误遗漏顺差,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上升,币值要求升值。这种升值压力的成因在于:(1)过度出口。其原因首先是国内生产过剩,国有企业缺乏退出机制,因此将大量过剩品输出到国外;其次是失业的存在、社会保障的缺乏、分配的差距,使得百姓有钱不敢花;此外,金融机构的失衡,民营经济已快速发展,而银行却未改变其国有性质,造成民间储蓄未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等。(2)扭曲利用外资模式。中国的资源被外国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同时,也促使了国家利益的流失;外资的本币化造成地方政府争夺国内资源、虚假繁荣的景象。(3)产生现行利用外资模式的原因。其根源来自中国经济缺乏健全的经济主体。这种过度依赖造成扭曲,其结果与经济目标相背离。为此,主张人民币温和升值。认为升值与贬值的趋势是同一的,2006年后不排除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
一些学者不同意升值主张,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上的巨额顺差只是暂时的,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规模地投入,要维持经济高增长率,需吸纳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和资源,因此今后随着进口快速地增长,贸易差额会不断缩小。有学者提出一个简捷模型,指出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下降,就业减少,产量降低,从而越来越远离经济增长目标。也有学者指出人民币升值的水平无人知道,因为人民币无市场;美元汇率走弱将成为今后3~4年的趋势,美国大选需要减少赤字,需要美元走软,因此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在全球也会走弱。认为跟着美元走弱符合中国利益,而将现行的汇率制,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做法不适合中国,它会使中国银行直接面临经营压力。当然现今的汇率也不能继续,现今美国对华的政治压力今后一定会变为经济压力,应有对策措施。
一般认为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币,因此人民币无市场,果真如此吗?有学者指出境外已经出现人民币市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与当地货币兑换形成两种类型的境外人民币汇率:一种类型是在中蒙、中俄、中朝、中越、中缅、中老边境产生的汇率,在这些边境人民币易于兑换当地货币,而当地货币难以兑换到人民币,因此人民币与它们的兑换汇率不是经常性的;另一种类型是在港、澳、新、马、泰、韩等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的汇率,由于这类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其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兑换为国际储备货币,因此人民币与它们的兑换汇率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便形成了市场。当这种有一定市场的境外人民币的汇率大于境内汇率时,就可能出现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的套汇现象。这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一个新课题,需要研究。
对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有学者提醒在金融开放和汇率改革中,要注意金融开放的次序。有学者主张近期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增加可以保留外汇的企业和提高保留外汇的比例,逐步实行自由结汇制;货币当局不再承担买卖外汇供求差额的责任,适当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每日变动幅度的限制,以建立汇率调节机制等。多数学者同意建立汇率调节机制,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本身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汇率制度问题。
三、国际贸易壁垒与多边贸易问题
反倾销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中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1904年加拿大最早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1916年美国也开始实施反倾销手段,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反倾销手段都未充分发挥作用。70年代后随着关税不断的降低,反倾销在合法阻碍他国产品入境方面的作用被日益重视,并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定有反倾销条例,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已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分析其原因,有学者认为在于:一些国家的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优势,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泛滥;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而中国出口增速不减;中国国内出口商只顾局部利益,自相竞争过分激烈;中国少数出口商的出口行为存在倾销的嫌疑。针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建立出口反倾销预警机制,通过对重点行业、产业、地区市场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建立预警模型,快速反映各国市场的出口状况、贸易法规、政策等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企业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情况,使国内厂商免受外国的反倾销调查,或者及早作出应对反应。同时,为免受外国进口品冲击,建立进口反倾销预警机制,提高对国内产业保护的速度和效率,可有效保护国家产业安全。
一些学者还预测了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竞争力的变化和将来可能遭受特保措施的产品。认为在187种SITC-3分位数商品中,中国共有133~135种产品在未来5年内(2000年为起点)竞争力将上升,在欧美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竞争力上升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面对欧美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特保条款,中国在制定对策时除了应注意建立应对保障措施的产品预警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外,还应该积极反击国外保障措施的滥用,维护本国出口利益;完善保障措施的国内立法工作;选择正确的报复方式,比如采用进口数量限制替代关税限制,在行业选择上选择那些在对方国家利益集团作用比较显著的行业或产品,选择那些对国内其他产业影响较小的行业,以此通过对这些利益集团的影响去改变它们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避免中国在实施反报复措施的同时间接地损害了国内其他相关企业的利益。
收稿日期:2004-01-06
注释:
综述资料分别来自:1.大会发言,主要有程伟、李翀、伍贻康、周文贵、余永定、华民、潘英丽、朱民、薛敬孝等人的发言;2.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各组汇报者有李向阳、孙杰、佟家栋、李晓、何帆;3.代表提交的会议论文:(1)赵春明、杨国昌:“不断拓展世界经济研究的新领域”;(2)张彬、吴苏云:“美国财政赤字产生原因、经济影响及走势分析”;(3)刘崇仪:“美国经济周期变动与宏观经济决策”;(4)石田謢:“日本能否改良经济结构”;(5)陈沙:“21世纪初期的日本综合国力”;(6)林珏:“美方要求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背景分析”;(7)李翀:“论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决定”;(8)张汉林等:“反倾销预警机制模型评介及启示”;(9)李坤望、张伯伟:“入世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标签: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反倾销论文; 人民币论文; 外汇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