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宁 初晓* ( 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大道1501号长沙医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3)
摘要:立德树人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含儒、道、法各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古代医典中诸多典型事例体现着立德树人思想,主要表现为讲究科学精神、悬壶济世的思想、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重视医德。
关键词: 古代医典;立德树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 B50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根源于儒、道、法等各家学术思想,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其思维构架体现着儒之“仁”,道之“变”及法之“为”的思想。“孙思邈首先提出了“仁爱救人”的医德基本原则。他在《大医精诚》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测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对后世医家的医德实践和医德修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立德树人在古代医典中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讲究科学精神
中国医学史上涌现出很多具有科学精神的医学家。伊尹本是商代的一位厨师,后来他根据烹调的方法发明了中药汤液。中国医学在其萌芽时代,基本上是用单味药治病,而且大都是生用。伊尹按照烹调菜肴的方法把多种药物搭配进行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而且煮出的汤液疗效优于单味药,是医学上的重大进步。汤液方剂的出现,使多味药配合在一起相互协同作用,治疗效果大有提高,同时还促进了药性理论、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易经•天雷无妄》记载,“九五 ,无妄之疾 ,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 ,不可试也。”凡所患的不是大病,不要小病大治,妄施针药。与疾病不对症的药物 ,不可以在人身上试用。这要求医生在分析疾病时要非常细心、准确,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体现了医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疾病诊治的科学精神。这些传说说明先民最初的医疗活动就已明确医疗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这是医学的职业特征,也是最基本的医德要求,这些传说都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积极探索的医学科学精神。
2.悬壶济世的思想
悬壶济世的典故出自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费长房术精业成,辞师出山,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后来人们用悬壶济世来比喻医者救人于病痛之中,体现了医者崇高的医德。古代医学家时刻把病人疾苦放在首位,金元时期的刘完素“一针救二命”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一次,刘完素在河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死者的母亲看见刘完素后嚎啕大哭,求他救救自己的闺女。众人在慌乱之中忙把死者的母亲拉开,一边说着安慰的话一边起身要前行。此时,刘久久伫立在原地没动。他停下来仔细察看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涌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产下,母子再生。众人转悲为喜,大呼刘为神医。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孙思邈葱管治尿闭、钱乙黄土治肾病、张子和巧法治惊证、叶天士摸脚治红眼,都体现了古代医学家悬壶济世的医学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医家为人治病,要不顾个人辛苦与安危,一心救治病人,这是“仁爱”之心的体现。据《帝王纪》记载,“伏羲氏 … …尝味百药而制九针 ,以拯夭枉矣”“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世,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出焉 。”传说伏羲氏品尝百味药材并发明了“九针”,即九种不同形状,用于不同用途的针具。“九针”即指: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伏羲氏尝百药制九针体现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身体力行来辨别药物是否有毒,以此来拯救黎民百姓的疾苦。《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神农 “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神农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于是神农决定亲身尝百草,让人们知晓哪些植物是有毒的。宋 • 刘恕《通鉴外记》亦称“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炎帝开始品尝草木的味道,一天竟中毒七十多次,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神灵的帮助,天降种子供他种植,他把解毒的药物记载下来用来治疗人们的疾病,医道从此确立起来。孙思邈指出,医生“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元代的朱丹溪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他始终坚持出诊,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惮劳苦。清代王孟英、陈修园置自身、亲属生死于度外,冒霍乱瘟疫之险在所不辞,且为此劳累染疾。这些医家都是“仁爱救人”有献身精神的光辉典范,他们胸怀爱人之心,急人之难,救人之危,启迪后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重视医德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行儒家忠恕之道。这正是儒家仁爱思想与医家慈悲心怀的有机结合。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严于己职的医家往往以之自励,将施行仁术治病救人视如施行仁政治理国家一般,充分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医史·东垣老人传》记载著名医家李东垣的事迹:彼中民感时行疫疠,俗呼为大头天行……比比至死……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目耳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以为仙人所传,而錾之于石碣。”这个事迹展示了高明医家不求报酬、不谋名利、急民之苦的高尚品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可见,在仁爱生民、推己及人、行忠恕这一点上,医儒两家形成共识。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古代重视立德,人生的追求首先是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追求事业成功。古代医典中众多的例子体现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平.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
[2]李峰.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
[3]喻嵘.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出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
[4]薛芳芸.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
通讯作者:初晓:助教硕士研究生针灸推拿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本文为长沙医学院2015年校级教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9-20
论文作者:隗宁 初晓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医德论文; 医家论文; 思想论文; 长房论文; 悬壶济世论文; 精神论文; 古代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