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论文,思想论文,李大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在追求真理、努力奋斗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遗留下大量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爱国革命思想的就是屹立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
满怀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勇敢地站在时代斗争前列,“为今人奋力,为来者前驱”,是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他对祖国的炽烈的爱是同他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真切关怀结合在一起的。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李大钊的爱国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爱国是革命的基础,革命离不开爱国。李大钊从青年时代起,就感于国家民族危亡,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致力“深研政理”。孜孜不倦以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孕育着革命志向,矢志努力民族解放事业。”(注:李大钊:《狱中自述》)辛亥革命后,他密切注视着风云变幻的政局,洞察新生的共和国的“隐忧”,勇敢抨击党私纷争,鞭挞都督专横,愤怒斥责那些反动军阀、官僚、政客,“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横行霸道,荼毒生灵。以至“今者一专制都督之淫威,乃倍于畴昔之君王”。“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注:《李大钊文集》上册,第1~6页。)严酷的现实斗争和沉痛的教训,促使他迅速觉悟,逐步认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走上坚决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道路。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披露后,李大钊立即奋起反对,连续发表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薪胆》等战斗檄文,还编印了《国耻纪念录》,揭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同时指出“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国民应痛自砥砺,誓雪国耻,发扬“卧薪尝胆”、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斗争到最后胜利。面对北洋军阀专制腐败和民族危机,陈独秀深感悲愤,认为这样国家“残民之祸,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注: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1914年《甲寅杂志》1卷4期。)这种言论公开后,引起了社会上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写信给主编章士钊,“诘问叱责之书,累十余通。以为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敢为是论”。(注:《甲寅杂志》第10卷,第8期。)为此李大钊发表《厌世心与自觉心》,批评指出:“自觉主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国家而不爱”,不能“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注:《李大钊选集》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李大钊勇敢地站在时代斗争前列,投身于中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这与他早期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素质和唯民主义思想是有直接的联系。他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以能否导致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弃取标准,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祸国殃民的反动军阀、官僚、政客无比仇恨。他在1941年11月发表的《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一文,就已着眼发展“群众势力”,号召国人“吾人生当群众之时代,身为群众分子,要不可不自觉其权威”,尊重“群众之意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与反动统治势力相抗衡。1916年5月在《民彝与政治》一文,更进一步指出:“民彝”应得到充分尊重、发展,以“民彝”作为“为治之道”和“衡量事物之器”。他认为:“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国家之所以文明发达,“植基于唯民主义”而个体自觉敢于“昌言有我”又是救国的先决条件。基于这种认识,他勇敢揭露北洋军阀复辟帝制的违法劣迹,而且痛斥其戕戳“民彝”,宣扬“武治主义”和“神武主义”,凌驾于人民头上,任意主宰国家命运。这种认识是李大钊爱国思想发展的基础,也是他奋勇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开始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这是李大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转折,也是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卓越升华。他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等著名文章,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比同时代人更早地看到这个胜利是庶民的胜利,看到社会主义的兴起是时代的潮流,认定它将带来中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新希望。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将统制一切权力,全收干民众之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欢呼“试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天下”,并满怀“觅新国家,拓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社会现实,比较从前救国方案和主张,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找到了拯救苦难中国的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勉励广大青年认清世界潮流,明确奋斗目标,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坚持“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投身于火热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他领导五四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积极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努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两党北方组织开展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直至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从容就义。
二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是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二。十月革命前,李大钊就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认真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向,逐步提高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中,看到世界大战以来“霸权所延,从兹益广”的严重恶果,预见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导致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战争是殖民政策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剖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目睹五四爱国运动中所彻底暴露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他的反帝爱国思想日臻完善,完成了质的飞跃。首先,李大钊正确地分析了帝国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因此,李大钊大声疾呼,“此次战争是Czar的战争,是Kaiser的战争,是Kings的战争,是Eamperors的战争,是资本家政府的战争。”李大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正确分析,从而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其次,李大钊有的放矢地驳斥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谬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满足侵略扩张,吞并弱小民族,别有用心地散布所谓“大欧罗巴主义”、“大美利坚主义”、“大亚细亚主义”、“大日本主义”等谬论,李大钊认为,如此“大……主义”乃霸权主义之隐语。凡持“大……主义”以侵凌他人者,其结果必遭失败而无疑。再则,李大钊号召世界各族人民联合起来,以真正的民主精神,扶持公理,反对反抗强权,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没有远近亲疏的世界。”这不仅说明李大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也表明共产党人既是伟大、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同时,又是杰出、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后,李大钊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为了戳穿“巴黎和会”的阴谋,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骗的真面目,使中国人民认识帝国主义所标榜的“公理”、“正义”、“人道”等虚伪的双重标准。他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痛斥当时世界是帝国主义的“强盗世界”,巴黎和会“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李大钊认为这种侵略行为,不论发生在世界上什么地方,我们都不承认,都要坚决反对。他指出“我们应该依赖民族自决的力量,去解决一切纠纷”,“强权是我们的敌,公理是我们的友”。倘若“以强权压迫公理者”,“吾人均应排斥之!”他还认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五四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五光十色,在那动荡的年代里,独树一帜的李大钊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和世界社会状况,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前进道路,无疑具有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先导作用。
三
正视中西文化交流,努力探索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三。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灵魂,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也是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先进文化必然会对现实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文化在中西方对撞之中的演进,表明当时逐渐落后的封建文化已经风光不再。如何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点,成为中国人必须面对的历史性课题。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启蒙思想者奋起冲破奴化思想、复古逆流以及封建文化专制的禁锢,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一场自西学东渐以来最富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启蒙运动。
1916年,李大钊一反前人因循守旧的思想轨迹,在《青春》一文阐论宇宙的无限性及其变化规律,指出,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思想文化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生活。李大钊以为“古今社会不同,古今道德自异。”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只能使其迅速崩溃。他决心“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努力以振聋发聩的倡导,唤醒国人冲破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禁锢。他把创造“青春中华”的大任寄托在觉醒的中国青年身上,指出“宇宙无尽,青春无尽”,“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李大钊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他不同于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等片面主张,认为“东西文明互相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二者“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合,以创造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此可见,他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有力于开拓、创新先进文化的改革家。他还从中西文化比较和观照中,针砭当时社会流传的“厌今”和“乐今”的两种错误思想,积极宣传奋勇进取的人生观,反对消极庸俗的人生观,以牖启国人。他认为:世间最可贵的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那种厌今复古的人漠视现在,留恋过去,企盼未来,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空虚境界。而那种乐今的人以为“今境自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两者都是麻痹人民革命斗志,阻滞社会进步的障碍。新文化启蒙者重视摒除我国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观念,勇于揭露阻碍祖国文化进步的落后因素,目的在于促使国民怵目惊心和奋发向上,知己知彼地正视历史和现实,放眼百舸争流的世界潮流,努力振兴中华。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目睹世界和中国社会现实,逐渐认清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方案不能拯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他们看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曙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学说,逐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实现了推进中国民主革命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格局,使原有的文化形态逐步向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
四
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追求国家民主富强.是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李大钊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从政治上改造国家,争取民主独立,而且体现在寻找国家民族富强之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首先,从唯物史观出发,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中,多次强调指出:“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物质的生产力为最高动因”,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可违抗的。
在初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科学规律,肯定经济基础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李大钊进一步说明经济建设和“物质改造”的重要性。早在1918年六七月间,他就撰文告诫国人“物质的生活,今日万不能屏绝勿用。”1919年6月,他在《面包运动》一文中,更深入浅出地指出“吾侪小民,只是要吃饭要紧”,强调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大事。因为他认为“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中,总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维持生存的条件之于个人,与生产和消费之于社会中因素的关系。”只有生活资源丰厚,“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因此,李大钊在《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上,阐明“少年运动”的第一步,必须推进“精神改造”和“物质改造”,二者犹如“车的两轮,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此即“物心两面”和“灵肉一致”的改造运动。
基于上述认识.李大钊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达到美好的社会境界。他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思想,而且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因为“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我国将来建设社会主义也会有自己这种的特性。“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同样,发展社会主义实业,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努力奋斗,当时中国还处在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下,李大钊认为“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刚刚兴起,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产生误解,以至混淆是非,良莠不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注意从理论上正确诠释社会主义。他有的放矢地指出,社会主义就是使人们在经济上取得自由,而“经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针对那种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穷苦的”和社会主义是破坏生产者的谬论,李大钊反驳说:“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因为社会主义是“求进步的、适合的生产,即整理生产,使呈统一,免呈纷乱之象”。这有利于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李大钊还针对“实行社会主义以后,决不发生竞争”的论调,明确指出,“社会由竞争而进步,良好的竞争,是愉快而有味,无不可以行之”。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当然离不开竞争,“社会主义毫无竞争,不令人枯死么?”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须寻出一种新方法,代替旧式之私竞的经济秩序及组织。”建立新的竞争秩序,“主张协作的生产”和“真正平均的分配”,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李大钊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阐述了一系列可贵的思想观点,虽然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李大钊不可能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具体的阐述,但他已着眼中国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研究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所出现的若干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综观李大钊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执着追求真理。努力探索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突出贡献,至今仍然令人感受鼓舞和教育。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及其实践,开拓和代表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种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不断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广大人民求解放,争民主,谋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扬我党的先进性,在世界浩浩荡荡的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皆引自该选集。
标签:李大钊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文化侵略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