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改造与提升——以重庆市“巫山两江四岸”为例论文_方小桃,赵丽莎,刘茜茜,任晓蓉,周延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市 400015

摘要: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因其复杂的场地高差、有限的使用空间、消落带植物不易存活等因素,成为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巫山两江四岸项目对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法进行了整体探索,通过对其生态、功能、文化、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促使巫山两江四岸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巫山

1 引言

滨水公共空间是水域与城市居民的衔接带,是城市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利用与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1]。一项成功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能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形象,更能增加政府税收、吸引社会投资[2]。

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的综合开发[3]。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对滨水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于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兴起[4]。而山地滨水公共空间因其设计难度高、地域差异大,成为滨水公共空间中的特殊板块,而重庆滨水公共空间尤具代表性。重庆市巫山县水域宽广、山体秀丽、“巫山红叶”景观资源得天独厚,对其滨水公共空间进行开发,是促进当地旅游开发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2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

2.1项目概况

巫山两江四岸项目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此次探讨范围西至规划巫山长江二桥,东至巫山长江大桥,北至龙门桥,南至南陵景区。红线范围约为427公顷,全线长度约为68公里。2019年,为响应《巫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关于巫山县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推进巫山县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启动“巫山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

2.2现状问题

在对巫山现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其在生态景观、使用功能、道路贯

通、地域文化、基础配套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详见图一),本文也将针对这五方面进行具体优化。

(1)硬质护岸破坏生态环境,植物景观缺少季相变化。现状消落带植物以自发生长的原生植物为主,长势欠佳,185m以上的植物多以乌桕、黄栌为主,但植物种植层次较弱,春夏冬的植物季相变化不明显。现状可利用的资源点丰富,以龙门峡景区、江东嘴景区、南陵山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及开发。沿岸建筑无明显标志性景观及构筑物,缺乏视觉焦点。驳岸由硬质驳岸及原始自然驳岸交替组成,硬质驳岸总体占比较大。

(2)空间功能单一,缺少亲水空间。沿岸滨水公共空间塑造手法相对单一,以水泥宾格网堤岸及码头为主,缺乏亲水空间及活动空间,未能满足市民多样的滨江活动需求。

(3)缺少地域文化,未形成场地精神。巫山县地处宁河文化带及长江文化带,现存龙骨坡旧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对其进行深化利用。

(4)道路被阻断,内部道路缺乏联系。滨江区域高差较大,现有道路以滨江路及市政道路为主,滨江路在局部地区出现断裂,尚未贯通。且滨江路与亲水空间之间缺少垂直联系。

(5)缺乏基础配套。现有码头形象相对简陋,休憩及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沿线公共卫生间及垃圾桶、座椅、标识牌等未规范化设置,停车场数量较少。

图一 现状照片

2.3提升策略

针对现状问题,本次改造提出以下五大策略:

(1)尊重场地特性,减少人为干预。尊重场地原始风貌,顺应并利用场地地势,减少人工建设痕迹,保留现状长势较好的植物,以降低生态破坏。

(2)适地适树,生态化处理驳岸。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LY/T?2964—2018为指导,以消落带复绿为目的,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利用植被对水泥宾格驳岸进行软化,降低驳岸硬质感。

(3)功能空间多样性,提升亲水性。丰富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塑造多种空间,结合周边使用人群,合理增加空间布点,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丰富堤岸类型,形成亲水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

(4)追溯历史人文,塑造场地特色。融入“巫”文化、长江文化及大宁河文化、神女文化元素,结合龙骨坡旧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提升场地文化性。

(5)增设码头,贯穿慢行道。在重要位置增设码头,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并对沿岸道路进行贯通,铺设慢行道,滨水步道,形成多层级的道路系统。

3设计构思

图二 巫山结构图

本次改造以 “一环两带串五湾”为主要结构形式,对两江四岸进行整体改造与提升。

一环:以远古文化公园、老城长街公园、游客码头公园、文旅休闲湾、江东智慧湾、江东半岛、南陵景区七大节点,构成魅力母城核心环。

两带:组成长江景观带及大宁河景观带。

五湾:文旅休闲湾、江东智慧湾、自然探秘湾、生态商贸湾、山水宜居湾构成五大湾区,成为重点打造对象。

(1)生态营造

打造分级护岸、绿地草坡、驳岸阶梯、港口码头、硬质驳岸、高架路桥六类岸线,形成18公里景观江岸。对沿线河湾、半岛、绿带进行重点优化提升,最终形成七大景观节点。

绿地草坡补种植物,提升岸线景观。消落带植物应依据相关章程针进行选种。生态软化硬质驳岸,降低驳岸硬质感。

(2)功能提升

打造栈道亲水、亭台亲水、江滩亲水、台阶亲水、码头亲水、近岸游泳七类亲水空间,提升场地活力。高架路桥桥下空间运用植物挂网等方式,对其进行立面改造,提高空间使用率。

(3)文化彰显

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形成怀古(江东半岛、南陵景区)--变迁(远古文化公园、老城长街公园、游客码头公园)--叹今(文旅江湾、江东智慧湾)的发展轴线,融合神女元素、诗歌元素、龙骨坡旧石器文化元素、老城生活、现代科技等元素,赋予场地文化特性。

(4)慢行贯通

打通17条通江步道,增加滨江与腹地的联系,引导周边人流进入场地。新增三处码头,完善水上交通。沿岸形成165m漫步道、175m滨江道(骑行道)、185m市政道三级道路,利用原始桥梁、道路,加之局部修建架空栈道,实现沿线24.1公里的慢行道贯通。

(5)配套优化

增设18处步道驿站,设置自行车停放区域,增设公共卫生间、垃圾箱、休憩座椅,优化场地服务功能。

图三 改造后效果图

4 研究结论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受地形影响而不同于平原地区。此次通过对巫山两江四岸项目的参与与研究,总结出以下重点:(1)尊重场地特性,充分利用场地高差,打造竖向景观。(2)消落带处理应参考相关规程,采用乡土植物。(3)软化硬质驳岸并设置亲水空间,增加人与水的联系。(4)文化挖掘,赋予场地个性。(5)多级道路贯通,增加不同高程区域的竖向联系。(6)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场地舒适性。(7)塑造亮点,打造更丰富的景观游览体验。

参考文献

[1]镇列评.汉口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J].华中建筑,2000(03):95-98.

[2]杜春兰,代劼.滨水景观设计[J].时代建筑(1):24-27.

[3]张海松.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C]// 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园林绿化建设——2015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论坛论文集.2015.

[4]张万钦.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动态特征及设计对策[D].重庆大学,2015.

作者简介:方小桃、出生年月1983.6、性别:女、籍贯:武汉市;民族 汉族、职称:高级工程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品质提升、海绵城市.

论文作者:方小桃,赵丽莎,刘茜茜,任晓蓉,周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改造与提升——以重庆市“巫山两江四岸”为例论文_方小桃,赵丽莎,刘茜茜,任晓蓉,周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