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条件下的多感觉整合研究
厉飞飞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4)
摘 要: 许多现象告诉我们,意识经验是多感觉的,但是多感觉整合和意识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清晰。研究者Ariz和Faivre等分别用实验证明了完全无意识条件下多感觉整合发生的可能性。虽然完全无意识条件下多感觉整合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对于意识和整合的关系来说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多感觉整合;一致启动范式;相位同步
来自不同感觉的信息被整合形成统一连贯的表征,这一加工过程就是多感觉整合[1]。多感觉整合的研究领域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感觉通道对某个具体属性的知觉(如空间知觉或时间知觉);二是两个通道对同一客体不同属性形成该客体的知觉;三是不同感觉通道对两个客体或者多个客体的知觉。典型的多感觉整合主要指第二种,是指不同感觉通道对某个具体属性(如空间定位或事件时间)的知觉。例如,在森林里跑步,看到在树枝上唱歌的知更鸟。通过整合来自视觉和听觉通道丰富的空间信息,大脑对鸟的位置形成了可靠性估计。事实上,因为不同感觉通道提供的关于空间位置或者特殊的语音(如“ga”和“ba”)这种细微冲突的信息,会出现像空间腹语术(spatial ventriloquist effect ,影院四周的声音被感知来自于屏幕) [2]或者McGurk效应 (如在发出“ba”的同时伴随“ma”的唇部运动,就会被感知成“na”的发音) [3]一样的知觉错觉。这就是说,冗余信息的整合和多感觉意识并不是必然联系的。
从伦理学来看,中正、中行、中允(公正、公平)之道是人们所崇尚的高尚道德,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以公正、公平的立场和态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1.3.3 考题和评分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随机抽取试卷库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知识的考题,主观题和客观题分值各占50%。客观题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状况和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主观题用于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评分按照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进行,采用流水线阅卷。
一、多感觉整合与意识的关系
全脑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neural workspace theory,GNW)认为有意识的加工涉及远程反馈连接, 信息经额顶叶远程联结而通达全脑产生意识,从而能够使不同种类的信息在大脑中发生整合[4],而无意识情况下的加工则处于信息封闭的状态,不存在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交换,无法产生整合。与全脑通道理论相符合的观点,认为多感觉整合是需要意识的。尽管时间整合窗口,空间整合窗口等可能取决于感觉皮层区域的横向连接,但多感觉整合窗口可能依赖于各种感觉皮层间的远程连接,包括多感觉汇聚带,如颞上沟和后顶皮层,而无意识条件下,各种感觉皮层间的远程连接无法实现。
He等提出的大脑无意识捆绑假说(Unconscious Binding Hypothesis),认为捆绑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5],无意识不仅能加工单个特征,还能将分散的特征暂时捆绑形成大脑皮层表征,当然,和意识捆绑相比,无意识捆绑相对比较脆弱。这一理论得到心理和神经成像研究的支持。Lin和He等人研究中提到,尽管阈下中心线索不能吸引注意,但周边看不见的奇异图片却能通过情绪唤醒捕获注意,因此阈下信息的加工受到注意的调节。而且在神经水平上,几种机制也支持了无意识多感觉整合的可能性。
在Fairve等人完全无意识多感觉整合研究中,采用启动一致范式,就存在启动效应的持续性问题。在阈下单一刺激启动效应中,受到两个刺激间SOA的影响,Greenwald等人发现在SOA超过100ms启动效应消失。对于视听多感觉刺激的启动效应持续时间并没有相关的论述,更多是在研究视听感觉整合时,对于视觉和听觉刺激整合本身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研究。采用阈下启动一致性范式研究无意识视听整合,启动和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会严重影响启动效应的大小。可以从这一视角进一步证明无意识条件下多感觉整合的存在,同时分析无意识状态下视听整合的时间进程。
二、学术挑战与展望
(一) 意识训练与无意识多感觉整合
我们的视觉系统经常面对模糊的知觉信息,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的交互才能做出决策。模糊图片的双稳态知觉是研究无意识的一种途径,通过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视觉系统在两个选择间左右摇摆。Deroy等人指出,模糊图像的双稳态知觉一定程度上处于注意控制,在跨通道刺激调节模糊图形知觉时,把注意的贡献分解出来是比较难的。Lin和He等人的研究也发现阈下信息的加工受到注意的调节。
(二)时间与无意识多感觉整合
Faivre等人[6]采用一致启动范式对视听阈下数字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将目标关系判断的反应时间作为目标组刺激与启动组刺激关系是否一致的函数,阈下启动是否产生整合的证据就是反应时间的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阈下听觉和视觉信号在无意识状态下也能产生整合。但是Faivre等人发现,无意识状态下的视听整合必须在经过意识训练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即在经过启动刺激阈上呈现训练后,阈下启动才能对目标反应产生一致性启动作用。
误差传递建模的研究将多工序系统作为动态时序过程,零件特征作为动态过程的状态变量,不同工序作为动态过程的不同时间点。零件特征随工序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视为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过程。状态空间方程描述了状态变量在状态空间中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可利用状态空间方法解决多工序制造误差传递问题。
(三)注意与无意识多感觉整合
多感觉整合的发生是否一定需要意识训练为前提。Faivre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阈下呈现的视听刺激产生整合只有通过前面意识条件的学习才能发生,即在学习阶段,将阈下呈现的视听刺激阈上呈现,让被试判断阈上视听刺激的语义关系。在单通道阈下实验中,Barutchu和Spence等采用简单的语义一致判断任务(语义一致:汪汪叫的狗和啾啾的鸟,语义不一致:汪汪叫的鸟或者啾啾叫的狗),通过对大脑后部皮层有损伤的患者(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皮层视觉功能障碍为特征)和健康人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即使没有经过前期的学习或者意识训练,多感觉信号加工仍然得到增强。该实验中,相对单通道刺激,不论是健康对照组还是病人组,对多通道刺激信息的反应速度都明显加快,说明意识训练并不一定是多感觉整合的先决条件。但该研究中视觉刺激是阈下呈现,听觉刺激是阈上呈现,不同于视听刺激完全阈下实验。无意识感觉整合是否需要意识训练,还需进一步研究。
Faivre等人的实验中,被试不仅要对目标刺激的视听语义关系做判断,还要对启动刺激的视听语义关系做判断,虽然指导语要求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但被试可能会给予启动刺激一定的注意分配,假如对阈下启动数字没有执行迫选任务,或者实验中将注意成分分离出来,是否依然会形成整合,值得探讨。
(四)脑电同步与无意识多感觉整合
在多感觉整合与意识的关系研究中,区分多感觉通道的知觉共存(如阅读同时抓自己的手)和多通道的整合(如看被抓的手)是很重要的。脑电同步活动被认为是脑功能区域整合或绑定的表现,人在感知和识别物体时,相关脑区会自动发生同步化神经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同步现象越来越被认识到是大脑不同区域间交换信息的重要特征。无意识多感觉整合研究可以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获得的脑电数据经预处理后进行希尔伯特转换计算每一个采样点上的瞬时相位,计算同步指数,通过希尔伯特相位同步分析或其他相位同步分析的方法证明整合的发生,就能进一步将多感觉通道中是知觉共存还是整合两种情况区分开。
哪些因素会影响无意识条件下多感觉整合的发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为多感觉整合、知觉和意识提供进一步的视角。
参考文献:
[1]Abbas,S. T.,Falahi,M.,Bakouie,F.,Gharibzadeh,S.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using dynamical Bayesian networks[J].Comput Neurosci,2015(9):58-60.
[2]Alais,D.,Burr,D.The Ventriloquist Effect Results from Near-Optimal Bimodal Integration[J]. Current Biology,2004,14(3):257-262.
[3]Gau,R.,Noppeney,U.How prior expectations shape multisensory perception[J].NeuroImage,2016,124,876-886.
[4]Dehaene,S.,Naccache,L.,Cohen,L.Cerebral mechanisms of word masking and unconscious repetition priming[J].nature neuroscience,2001,4(7):752-758.
[5]Lin,Z.,He,S.Seeing the invisible:The scope and limits of unconscious processing in binocular rivalry[J].Progress in Neurobiology,2009,87(4):195-211.
[6]Faivre,N.,Mudrik,L.,Schwartz,N.,Koch,C.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in Complete Unawareness: Evidence From Audiovisual Congruency Prim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5(11):2006-2016.
作者简介: 厉飞飞,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责任编辑: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