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

吕 娜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事关祖国未来发展趋势,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对此,本文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成因,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策略。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矫治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数量上呈现上升态势,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点,不仅要重视法学方面对犯罪因素进行探析,还需从未成年人心理层面上进行探究,知晓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给予未成年人适当的干预治疗,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成长,进而能够减缓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火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原始人最早还保留着怕火的动物性,遇到打雷闪电、火山爆发,往往吓得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利用火了。后来经过长时间地和大自然接触,当他们外出打猎,经过刚刚发生过大火的树林时,偶然发现里面有许多被烧死的野兽,香味扑鼻,于是就尝试着吃这些熟肉,发现比生吃要美味得多。从此人们从怕火,变得逐浙喜爱火、崇敬火。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未成年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的缺乏或不当,使不少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很多父母忙于生计,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缺失。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管教,会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约束,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性格的逐渐形成,父母再想管教已经力不从心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人,常常心理发展扭曲,以一种过激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加之未成年人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很容易走上歧途。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给未成年人的心理留下太多阴影,容易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不当包括溺爱、粗暴等方式,也会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人格,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校园暴力犯罪发生逐渐频繁,学校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多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部分学校并没有专业师资配备,往往有名无实,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教育和疏导的意义,进而导致心理咨询对学生心理教育成效不佳。学生在校园活动期间,受到校园暴力的影响,会形成以暴制暴的思想观念,这对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学校教育应该是引领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注重文化课的成效,而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影响到学生理解和接收,导致学生品德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三)社会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是模仿性犯罪,而模仿的对象通常是成年人。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借助移动终端就能够获取想要的信息。虽然互联网有其便利性,但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具有正能量信息,但也存在负能量信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社会上不良人士对未成年人的教唆,也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

(一)家庭预防与矫治工作

一是建立横向沟通机制。资金专责小组要在切实履行责任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其他各专责小组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平台,推动解决脱贫攻坚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重视法制教育的开展,引领学生认识法、懂得法、明晰法、运用法,并且学会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法制教育开展中,应重视教育开展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方法、舞台剧表演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知晓走上犯罪道路对自身、家庭、社会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他们守法意识,减少犯罪的发生。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Edward Arnold,1978:4-5.

(二)学校预防与矫治工作

再次,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模式,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校内秩序,对违反规定的学生给予处罚,还应该加强校园外部环境管理,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例如:对校园附近的不良青年,应给予一定的惩戒,防止其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成长。

首先,加强德育工作力度。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改变以往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教育模式。应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不仅要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技能,还应培育学生能力、素养、思维和品质,发挥德育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率。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主阵地,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未成年人构建一层保护网,引领未成年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应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关爱、指引,进行明主式的交流,让未成年人知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增强未成年人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对犯罪心理有一定的冲击,会制约犯罪动机的进一步形成。因此,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首先,在未成年人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适当的关注,以未成年人视角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在交流中话语简洁,鼓励他们去面对、解决问题。其次,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面对异性存在好奇心,父母应给予教育引领,让他们知晓男女性别的差异性,避免对异性的过度关注,使他们能将注意力放到学业上。最后,多给未成年人一些陪伴,工作再忙,也要时常与未成年人进行交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尊重他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时常普及法律知识,以生活中的案例,让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避免出现犯罪心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教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给予一定的干预治疗,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为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并且告知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应及时与教师交流,避免他们因心理因素误入歧途。

采用综合性能指标的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集群划分方法//丁明,刘先放,毕锐,胡迪,叶彬,张晶晶//(15):47

(三)社会预防与矫治工作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应予以重视,加强宣传力度,让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对自身的严重性。开展普法讲座活动,加强楷模教育,营造社会法治氛围,进而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基于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应加强互联网监管制度的构建,规避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且与学校形成合作关系,促进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构建,以正能量知识引领未成年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是受到个体心理的制约与支配,同理,未成年人也是如此。因此,在预防、矫治未成年人犯罪中,应从其心理入手,通过心理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排除心理隐患。由此可见,以未成年人心理为导向,能够了解犯罪动因,便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机构,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出发,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陈袁.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时代特征及要求[J].法制博览,2018(31):162+161.

[2]史晓娟,董恒.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基于26例未成年人犯罪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8(29):245-246.

[3]梁燕,申红坤.未成年刑事犯犯罪心理成因与矫治策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数据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15(04):28-31.

中图分类号: D9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5-0099-02

作者简介: 吕娜,女,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  ;  ;  ;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