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到儿童本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不只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只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不只是以一定年龄为界限的群体,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命题,是富含价值意蕴的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具体生命。如何看待儿童是一个恒久且意义深远的问题。儿童究竟是“小大人”还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儿童世界究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还是独立于成人世界的另类文明?儿童阶段即童年是否就是为了将来做充分准备,为此他必须广纳人类知识,覆盖或压抑他对周遭事物的独特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如何看待儿童,如何与儿童相处,教育如何发生作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此类问题作些分析。
一、重新确立童年的意义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儿童以及儿童观的发展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伴随印刷术的发明、书面语言的诞生、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的出现,童年的概念得以确立并开花结果。电报、电视的发明和盛行,以及如今更加一览无余的媒介使得童年正在消逝。[1] 告别童年,远离童年,似乎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们在感叹并享受文明带给人类的一切便利时,也不得不承认,童年的正在消逝已经成为人类所付出的最为沉重的代价。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产物所牵累所羁绊。如何平衡文明进程的要求与尊重儿童天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童年似乎已经成为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代名词,永远是人们心中的香格里拉和伊甸园。人们曾说,越是缺什么,越是呼唤什么。的确如此。不只是告别了童年的成人觉得童年恍若旧梦,连现在的中小学生都说自己缺乏童年。一则调查“生活中我们还缺什么?”中,14、15岁的孩子说,缺创造力、缺理想、缺道德修养、缺环保意识、缺童年、缺充满活力的教育。[2] 一项“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感到愉快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生活缺少愉快感。课堂学习生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种享受与幸福,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与折磨。[3] 一位初中教师在课堂上于无意间问起学生是否愿意再从幼儿园开始生活,结果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问其原因,竟是:“好不容易熬到今天了,再从头来多痛苦啊!”其回答让人瞠目。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不可跨越和抹杀的阶段,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愉快、最天真烂漫的时期,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其游戏、嬉笑、想象。把童年看作人生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就要研究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殊需要,研究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卢梭说,儿童是有其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4] 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是简单易感的,一块不规则的甚至在我们看来显得丑陋的小石头、一节枯枝、一片落叶、一团泥巴都能够让他们乐不可支。我们自己回想起早已逝去的童年时,想起的可能也是芝麻开花、稻谷抽穗、捕雀捉蝉、抓石子、玩泥巴、背着父母吃屋檐下结成的巨大的冰柱、潜入菜园偷摘还没长大的黄瓜等细节时的简单的快乐和单纯的幸福。我们经常会看到“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5]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6]
可是,告别童年之后,成人仿佛集体失忆似的,忘记了我们曾经作为儿童的渴望和爱好,而关于儿童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童年究竟应该怎么过,认为这应该是不证自明的客观存在。我们深深记住了先哲的训诫——“知识就是力量”,并绝对创造性地贯彻实施。从胎教时的智力开发与熏陶,幼儿园的各种才艺班兴趣班,中小学的各类英语班提高班,到成人的各种证书培训班,以及打开电视随处可见的《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1》、《财富大考场》等节目,都在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就是可以换取金钱、地位、幸福的砝码,所以,多多益善,先别管有用没用。当儿童对一条小鱼、对满天星空流露出无限欣喜和遐思时,我们很多成人会训斥道:有什么好看的,赶紧写作业练琴去!儿童一直被灌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理念。一切的期望和策划都来自有着深切责任感的成人,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幸福。但是,人们偏偏忘记了,幸福不是到了某个阶段获得了某些东西后才悄然降临的神秘之物,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协调,是一个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满足,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操练,忽视了比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有想象力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而后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和底蕴,是本应该在童年就让儿童浸润其中并得以养成的品性。
二、保护儿童的创造欲
儿童自出生起,就用各种感官探寻着世界,清澈的眼睛对四周好奇的张望,拿起任何东西都要塞进嘴里品尝,都说明儿童有探究的欲望和本能。当他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开始了不停的思索和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在儿童的这些困惑和发问之中,处处闪烁着儿童智慧的光芒。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儿童并不期待获得任何实利,而只是希望得到内在的满足。所以,可以说儿童天生就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天生就是个哲学家。但是,很多时候成人总是把儿童看作弱小的、无知无能的个体,认为儿童缺乏对周围现象的观察、认识和理解能力,常常以一种优越的态度凌驾于儿童之上,以教育者、施予者的角色和姿态对待儿童,在很多方面低估了儿童的潜能。
故事一:有个孩子在全市最好的一所幼儿园上学。礼拜天,妈妈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当看到“shop”中的“o”时,孩子兴奋地告诉妈妈,这个字母念“o”。等车时看到了“stop”,吃饭时看到了“cook”,孩子不停地读着“o”,这位妈妈一直没有说话。星期一,妈妈起诉了这所幼儿园。园长、班级教师不服,双方对簿公堂。面对法官和旁听群众,这位母亲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湖里各有两只长久生活在此的天鹅,它们为什么不飞翔?查其原因才明白,原来大湖里的两只天鹅在小时就被剪断了翅膀,等到翅膀慢慢长好,飞翔对这两只天鹅已不大习惯。小湖里的天鹅是由于湖泊太小,起飞所需要的助跑距离不够。因此,四只天鹅就只能仰望着天空中自由翱翔的伙伴,为自己萎缩的飞翔能力,发出无奈的哀鸣。[7]
故事二:一位大学教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个点,问教室里的大学生“这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不敢回答。最后,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回答:“一个粉笔点”。然后,这个教授大发感慨,说自己在幼儿园就这样画了个点,可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什么都有——星星,烧焦的面包,太阳黑子等等。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把大学生变成毫无想象力的成人![8]
看到第一个故事,自己有点触动,就讲述给几位朋友,众人的反应不外乎两种,一是这位母亲不是中国人,二是故事不是发生在中国。因为大家都觉得中国人首先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意识状告学校和教师,其次中国人觉得学校传授知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某大学青年教师对故事二的解读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她认为“正因为大学生没有像小朋友那样回答问题,才证明了我们教育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小朋友那种可贵的但却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培养成遵循各学科原则的专业创造力……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这种学科意义上的创新精神。”[9]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做法,使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反思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不应该截然对立。否则单调的数字、抽象的符号必然会阻隔儿童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使他们过于注重认知能力的操练,而其它原本敏锐的感官机能日益萎缩,剩下的只是千篇一律的定势思维。儿童在重复训练下,能够在各种竞赛中摘金夺银,但在支离破碎的机械演算中,对专业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却消失殆尽。人的生活是一个总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制度化生活的统一。日常生活是一种具有自在性特征的生活,这种生活与制度化生活相比更富有自主性、习惯性和情感性的特点。[10]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日常生活的无可替代性,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如今的儿童尤其是城市里的儿童两三岁就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已经丧失了广阔的世界如花鸟虫鱼、田野河流,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限制在某个班级而且被分割成支离、孤立的部分,因此学生在班级里在课堂上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生活质量。课堂绝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是他们生活世界的核心。但是偏偏很多成人把游戏和学习分开,把课上和课下分开,把语文课和艺术课分开,把儿童的生活按教师的规则分开。一个被剥夺了童趣和爱好的人不会有太丰富的想象力,不会有内心深处的创造欲。
教育原本就是培育人心灵的过程,知识只是用来辅助人心灵丰盈的材料和手段,但现在我们却把知识获得的多少和先后作为衡量孩子发展的砝码,忘记了爱因斯坦的高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当我们在高呼“从娃娃抓起”时,却又极其务实,只抓英语、电脑、乐器等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短视使得作为世界手机、电脑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的中国迄今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芯片”。学科教学也总是以标准答案为教学的依据,老师就是判断学生与标准答案相符程度的裁判。自然科学考卷里有一道考题:蚯蚓喜欢生活在(1)沙滩(2)大树下(3)菜园里(4)水沟中,一学生根据他在美国家里后院水蜜桃树下很多蚯蚓的事实,选择了(2),可是标准答案为(3),其实任何阴湿的地方都能够找到蚯蚓。春游活动后,老师布置六年级学生写一篇题为“春天”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王晓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滋生,易患流感,春雨下个不停,很烦人,象个爱哭的小姑娘……结果,他受到了严厉批评,老师认为“古往今来文人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11] 于是,儿童在进入学校课堂的时候就要抛掉自己在家里时的诸种习惯和想法,在考试的时候就要搁置下自己的独特理解,而要复述教科书上写的古人说的老师讲的内容,如此周而复始,他们的思维被格式化和模式化,求异和创造的萌芽萎缩进而枯死。
鲁迅曾称赞儿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入天空,他想潜入蚁穴……”[12] 儿童逻辑是自由奔放的,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奇思妙想,天真质朴的哲学发问。儿童世界是鲜活生动真实具体的生活世界,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萌芽,所以儿童正如海德格尔所讲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儿童异想天开,原是在其心理发展阶段上想象力丰富的自然表现,这种想象力可能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和活力,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适当的读物或玩具,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至少得听之任之,不能加以制止,更不应给予善意的嘲笑,以免损伤其想象的翅膀。[13] 儿童充满诗意和想象的逻辑使他能够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交替融入,使他能够保有自我空间、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儿童五彩斑斓的想法蕴含了他个人的独特体验,印证了他自己的独立思索,我们必须保护、鼓励和激发这些“精彩观念的诞生”。
三、给儿童以道德的引领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存在一种可笑的倒金字塔式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学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而研究生则举行文明宿舍评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脱离生活情境,非常注重形式,一味地灌输,以政治取代德育。还有这样一种说法:5+2=0,即在学校的五天教育敌不过双休日两天的“社会教育”。学生在学校学的都是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等道理,但从社会上、从成人那里却耳闻目睹了许多腐败、贪欲、自私等丑恶现象,于是在学校里他们都听老师的话,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但一回到社会上,一遇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他们马上会被同化,把学校所灌输给他们的清规戒律抛之脑后。社会环境是多维立体的,不仅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圣人化的高调教育,我们提倡正面教育,向青少年灌输的都是光明的、圣洁的东西,而往往回避了生活的有缺陷的、较阴暗的一面。这样,当青少年走向社会看到这些阴暗面时,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冲击和震荡,就会对我们的正面教育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甚至认为我们欺骗了他们。[14] 孩子们正在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道德教条说起来一套一套,就是行动上无法做到。
2002年某天,西安市双水磨小学7岁的一年级学生涂迁因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在教室外罚站,生性好动的他溜出学校到一人工湖边玩耍,不慎跌入湖中溺水而死。然而事故发生后,从校长、班主任到涂迁班上的同学都异口同声说涂迁那天根本就没来上学。过了一段时间,涂迁的一位同学终于开口说出了真相,原来学校老师集体教唆学生说谎,只为了自己逃脱干系![15] 一边是好友生命的陨落,一边是老师严厉的命令,这位可敬的小朋友左右为难,不知道在心中经历了多少痛苦和挣扎,以弱小的身躯顶住了巨大压力,终于挺身而出,捍卫了人的尊严,拯救了人的人性。可以说,他就是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否还会存在。成人们的自相矛盾、欺上瞒下和口是心非告诉孩子,说谎是必须的是正当的,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伤害,等于自己截断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经常反复地加以思考,就愈是能够感受到它们给人们所灌注的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教育不是工匠式的技艺,而是交融了生命层次的对话和互动,但如果舍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如果包含了太多浮华和虚假的东西,就背弃了教育求真向善的原初意义。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力倡建立诚信,但学校教育的这些做法很难让人有信心培养出具备基本良知和诚信素养的人。因为诚信不是高呼的自己都可能不信的口号,而应是在平常时刻都要体现出来的坦荡磊落和勇敢无畏,而这也是最困难的。
成人总是认为儿童能力不足以建立和谐的秩序,总是以儿童的道德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为出发点,制定了许多道德、礼仪标准及行为规范,但这些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未经由他们的教育内化成儿童自己的东西,内化成儿童自己行事做人的准则。换句话说,就是过分偏重于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的灌输和要求他们对道德行为规范的遵守与服从,却忽视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情感的培养。没有情感,道德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比如,老师作为社会或成人世界的代言人,他们所教导给学生的规范和约束,自己内心是否真正认同并且是自己信守的原则呢?很多中小学生对“七不规范”都耳熟能详,但每条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坚守呢?只有在触动内心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自己坚信的观点,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
长期以来,道德蕴含了太多非道德的因素,承载了太多外在的他者的意味,成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圣人教化。其实,道德教育并非苦心经营出世界并不存在的净土,而是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心境,让他自己去面对现实,自己学会做出选择和判断。地铁上电视里到处充斥的各色广告,里面有意无意蕴含着少劳多得、不当竞争、请客送礼等取向,映射出“很多社会上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们不可能每每作一个道德裁判,需要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去取舍。面对街角随处可见的乞丐,你不可能每次为了保护孩子的同情心而违心掏钱,因为此时你很可能是口是心非的,因为你知道很多是到处打游击的职业乞丐。何况社会上确实各色人等都有,确实存在着冷漠,如果孩子进入社会感到教育与现实存在鸿沟和冲突,那还有希望,如果他们习以为常,那就比较可怕。我们能够做的不是告诉孩子道德的标准答案,何况很多时候是没有答案的,而是告诉孩子事物的多种可能性,让孩子在独立思考和权衡后,做出自己的决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熏陶孩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问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自己内心的法则,能有平常心,能有包容心,懂得感恩,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能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能有关爱身边人的习惯,能有祝福陌生人的情怀,毕竟我们所拥有的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甚至是陌生人给予的。
四、结语
传说中草原上有种紫色的小花,它的花瓣只有到了晚上才打开。这种花有时白天也开放,但必须有非常适宜的条件:温暖的,但不是火辣辣的阳光,尤其在雨后带有潮气的暖风。这种花的花瓣只开几分钟,在空气中飘散出一种独特的芳香。但只要太阳的光线刚烫着紫色的花瓣,花朵立即闭上,只有在晚霞温柔的照耀下才会重新开放。[16] 儿童敏感丰富的心灵和灵思涌动的头脑正如这种独特的小花,需要我们成人用爱心用智慧去看顾和守护,让儿童从小能够在充满爱意、信任和包容的环境中自由舒展,长大后他也能够以同样的温暖善待自己和他人。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起着教育者的作用,我们想要儿童成长为正直的、善良的、独立的、创造的人,我们就应该营造培育这些品质的环境,不能取消和替代儿童的尝试和选择。我们期待成人和儿童之间,儿童和儿童之间形成一种《小王子》里小王子与那朵玫瑰花那只狐狸之间的“驯养”关系——独一无二的充满爱的相互需要。对于真正关心儿童发展的成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有爱,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