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现象与温州经济竞争力_温州论文

集聚现象与温州经济竞争力_温州论文

群聚现象和温州经济的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竞争力论文,现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州模式从80年代起已闻名全国。对于一没有国家扶持,二没有海外投资的温州,企业何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持续高速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温州企业和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促成?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述,指出了诸如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小商品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但我们认为不够充分,本文试图用群聚理论来揭示其优势的形成,并将阐述人们尚未重视的要素,即在温州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群聚效益。

“群聚”(Clusters)是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波特(M.Porter )

在其1990年的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的概念。1998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又发表了专门论述这一现象的论文“群聚与新的竞争经济学”。波特认为群聚是“在某种产业领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群聚包含一系列相联系的产业(或链节)和其他对竞争重要的主体。例如,它们包括,专业化投入品如配件、机器和服务等的供给商和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给者。群聚通常也向下游延伸到营销网络和顾客。并且平行扩张到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通过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最后,很多群聚区内包含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评测机构、智囊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贸易机构——它们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群聚范例,如:意大利的制鞋与皮具业群聚区,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群聚区,美国的硅谷IT产业群聚区,丹麦的饲养——生物制药群聚区等等。

群聚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企业或企业群的竞争力:

(一)提高群聚区企业生产率。1、 更好的接近供应商及专业人才。群聚区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找本地而非远方的供应商,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原料及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当地供应商在提供信息和服务项目方面会更及时、周到。群聚区吸引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使企业吸收人才时可降低搜寻和交易成本。2、易于获得专业化信息。 大量技术和市场信息在群聚积累,加上区内的人际关系密切,比群聚区以外更容易获得专业化信息。3、互补性。 群聚区成员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型,从而呈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由于大量的专业化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更愿意来此采购。4、 公共设施的增效作用。群聚区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群聚区企业的发展。5、更好的内在动力。区内的企业, 由于互相更熟悉产品及相关活动成本、费用的构成及技术状态,较易于进行业绩比较,由此形成的区内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及各层次人员的不断进步。

(二)促进创新。1、 群聚使区内企业比区外企业更早了解、知道相关先进技术、先进零部件设备供应、专业服务和市场方面信息。从而使区内企业更快采用新技术等。2、 区内公司通常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供应商和合作者们也容易卷入创造进程,而确保更适应消费者需求。3、 群聚可使多成员复杂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降低。

(三)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进而使群聚扩张。1、 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易产生新供应商。2、人们更容易发现市场、 服务缺口, 从而建立新企业。3、新建企业进入障碍和风险都低于区外。4、新企业的大量形成,使群聚不断扩张;而不断扩张的群聚,使上述各种利益倍增。

(四)群聚是对垂直一体化层阶大企业的有效替代。1、 与一体比大企业相比,群聚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保持了企业灵活性。2、群聚化一体化大企业有更强的内部动力。3、 群聚比一体化大企业更接近顾客需求,反应更灵敏。

在二战后一体化大企业居垄断地位下,仍有若干中小企业群聚获得成功,并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群聚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功的群聚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群聚一旦形成,其他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们的成功要素。因为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产业链的几个环节形成优势,已很不易,若在所有链节上都形成优势,在10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量案例表明:一个群聚需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现实的竞争优势。而大多数成功的群聚区至少可繁荣几十年。

温州经济发展的条件在中国沿海地区并不算好。它既没有广东、福建的那种境外资金和技术,也没有苏南那种来自上海的辐射作用,它的工业基础在全国也属薄弱地区,另外其企业平均规模至今仍然很小。以我们看来只有用群聚才能深刻揭示它们竞争优势的来源。

据我们初步考察,温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下产业群聚。

(1 )低压电器群聚:在温州的柳市镇集中了低压电器生产企业1400余家,它们在全国低压电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33%。1978年柳市镇仅有的一家集体企业的电器开关厂,濒临倒闭。该厂职工开始自谋出路,建起前店后厂的家庭企业,并很快蔓延开来,不到两年已发展成为1000家店厂规模。80年代中期形成成龙配套的格局,专业分工精细,每道工序都有企业;大户装配整机,散户生产一个或几个零配件。此时,群聚效应已经初现,其产品价格比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低30%。至90年代中期则上升为以柳市镇的正泰、德力西等企业集团为龙头,周边乡镇为龙尾的产业群聚,并成为中国首位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

(2)皮革与制鞋群聚:温州地区集中了6000 多家皮革行业的企业;其中制鞋企业4000多家,其年销售额已超过2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2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鞋业基地。清末温州已出现制鞋业,本世纪30年代温州皮鞋已成名产。改革开放后温州制鞋业又得到恢复,从仙降的塑革鞋和水头镇的皮革加工两股洪流汇成今日温州的皮鞋业。其从业人员30余万,全年生产皮鞋20亿双;1998年出口占全国13%;三个品牌获“中国真皮鞋王”称号;并已成为全国最大三个(北京、广州、温州)鞋业展览会之一。

(3)小五金(眼镜、打火机、 灯具)群聚:在温州地区聚集了打火机生产企业近300家, 金属打火机已形成世界第一大生产基地,占全球打火机出口量25%;灯具行业企业1000多家;眼镜行业企业5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低档眼镜的销售额占全球60%。

(4)服装群聚:温州地区服装企业有2000家,其年销售额500亿元,占全国市场10%。

显然,上一节所论述群聚经济可以提高竞争力的诸方面,在温州地区的几种产业群聚中,都可以明显看到,虽然程度有大有小。我们认为,群聚效益是揭示温州地区,在资金和技术来源方面并不占优势,企业平均规模又很小的状况下,仍能在一些产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国际竞争优势(小五金)的最主要原因。

温州地区在8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十大商品产销基地”,但当年排在前几位的产销基地,在十几年后的今日已风光不再,而排在中后位的倒冒出了今日的几种成功的群聚。分析一下其中道理,可以看出,关键之处应是“难以模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许就是产业链的长度,即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加工、组装的环节越多,形成群聚后别人就越难以模仿。80年代在温州“十大”中排第一位的钮扣产销基地,其优势是很难持久的。当然,市场需求的大小和长期性也很重要。

认真研究群聚,以促进群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已二十有余,马上就要进入WTO,今后的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开放, 而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迅速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成为急迫重要的事项。建立一批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发展群聚经济,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聚,是另一条同样重要的途径,结合中国的现实条件和特点(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在国际比较中太小,而又具有大批的中小企业)也许是更重要的途径。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群聚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对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掌握也很简单。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认真调查、分析和总结,以促进群聚经济顺利发展。以我们初步的调查和了解,不但在温州已形成了产业群聚,在广东的顺德和东莞也已形成了不同产业的群聚。

仅以温州地区的产业群聚的形成和发展已可以看出,一个群聚的成功需要不断的提升努力,否则难以持久。而目前业已形成的几个产业群聚,若不继续努力提升,也很难说会维持多久。例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聚,从产业链分析看,在研究开发、资金融通、干部和职工培训三个环节上属于明显的薄弱和不足,若不迅速改进提高,恐怕难以存在该行业今后的国际开放中保持优势地位。

在国际上对产业群聚的不同研究中,人们都要提到意大利南部的产业群聚。在欧美诸发达国家中,意大利是唯一一个以家族经营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联系中国产业群聚的发展,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问题:家族经营的中小企业与群聚之间是否有若干必然的联系呢?或者说,在形成群聚的诸要素中,大批家族经营企业是否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呢?这一问题的解答,不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现实意义,还有着更深刻的理论意义。

标签:;  ;  ;  

集聚现象与温州经济竞争力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