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与牧民工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

农民工与牧民工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

农民工与牧民工概念的比较研究

加娜尔·萨卜尔拜

(新疆社会科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牧民定居加快了传统牧区社会的转型,也加快牧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速度。从而导致“牧民工”的出现。“牧民工”与“农民工”是相对的新概念,主要来自于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原本拥有自己的四季草场(夏、春、秋、冬牧场),一年四季过游牧生活的牧民。定居后,他们为了生存,而进城做临时工的务工牧民。跟“农民工”相比,他们还要面临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本文对农民工与牧民工之间存在的区别概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民工;牧民工;牧民定居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算是一类特殊概念,意为户籍身份为农民,但却未从事农产业,而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群。杨思远教授给出的定义:“拥有农业户口,离开农业从事非农经济工作的雇佣劳动者,称为农民工”。由此可见,定义农民工的两个条件特征:一是户籍属于农民身份;二是从事非农产业。但其中对是否主要以工资收入来源为主的农民,属于农民工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许多农民户籍来到城市之后,选择从事个体或私营商业,并非主要以工资来源为主。就目前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跨地区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广义农民工,除进城务工人员外,还包括县城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之,“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雇用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他们大部分在进城之后,从事着底层脏、累、乱的工作。同时,他们还不能享受最合理的福利与权益。因此,农民工应是当代社会需要多加关注保护的群体。目前,对农民工的大致定义是“进城务工人员”。一般可以认为,户籍仍属于农村,但人没有在农村做农业的工作,主要时间都是在外面打工。还包括在农村时,他们被企业或其他单位以个人名义雇佣去做非农业工作的农村人口。具体详细的界定可以从国务院发表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进行对照区分:户籍地属于农村,进城务工劳动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常驻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劳动者。[1]随着农民工这一群体从改革开放延续至今,现在也被细分成老一代农民工与新一代农民工之分:

这是沙盘实训课程中最易出现也较难控制的一个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团队中的个别成员在学习前期一旦松懈,进入不了角色,对经营规则、经营思路一知半解,则极易被边缘化,后面即便想加入也比较困难。因此,为了达到实训效果,使得全员参与,有必要引入激励理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励。

第一,老一代农民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在改革开放后,以群体为主的方式进入到城市,加入到建设城市中,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他们主要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为主,在八十年代进入城市。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都从事与建筑行业中搬运、施工等苦力工作。目前,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一代农民工无论是从工资、待遇各方面都要稍微好一点。

第二,新一代农民工人群主要以八十年代出生的为主,在九十年代末进入城市。新一代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城市流动人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的整体队伍也得到了扩大。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发展迅速,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现已占到农民工总人数的60%,已经代替了老一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时间较晚,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受现代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他们的选择决定了整个农村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

二、牧民工的概念

“牧民工”与“农民工”是相对而来的新概念,主要来自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过游牧生活的牧民。定居后,为了生存进入城镇的务工牧民。他们原本拥有自己的四季草场(指的是夏、春、秋、冬牧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牧民,因各种原因放弃了畜牧业,从农村到城市定居打工,维持生活的牧民。[3]

牧民工与农民工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他们都是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里大多从事的是建筑业、矿业等工作,是以劳力要求为主的行业或其他行业。牧民工和农民工的劳动力在流动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内转移,俗称“离土不离乡”;离开家乡前往外省区的外出务工称为“离乡又离土”[4]。牧民工和农民工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中,牧民工的劳动力流动表现出很强的“离土不离乡”的特征,而农民工的劳动力流动表现出“离乡又离土”的特征。

牧民工概念的产生与牧民常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牧民工都是因为牧民常驻定居而产生。牧民在当代人群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是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是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5有些牧区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有:牧民定居点配套设施较差,距“村容整洁”相差较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常驻定居点因为水利设施滞后,牧民在定居后,如何延续畜牧业产业发展出现难题。由于牧民的特殊性,定居后工作就职已成为一大难题,以致于牧民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无事可做,甚至出现牧民收入下降的状况,处于“人定、畜不定”的状态;定居点缺少饲草料基地,无法满足冬季舍饲圈养需要。因此,要是没有完善的饲草料场地,就算有再好的房子,牧民也不愿居住。[6]因此,如果牧民没办法尽快解决定居这一问题,将导致牧民工数量的上升。其中还未定居,又失去了牧业养殖可能的牧民,为了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只能进城务工,从事底层脏、乱、累的体力活。

红树林鳉鱼栖身于腐烂的树枝之中,它们进化出一种类似脚的东西,能在树干上爬行,捕捉幼小的昆虫。它们还可以离开水6个月,依然安然无恙地生活。

从游牧到定居,牧民无论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谋生途径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牧民必须想办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的生活知识,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在生产过程中,牧民慢慢学习,吸取经验和知识,这对大部分牧民而言,是一种角色的转换和全新的劳作和责任。[7]牧民定居让牧民的角色发生改变:定居之后,一部分牧民学会种地,从事农业,变成农民;一部分牧民开餐厅、开商店;一部分牧民子女从事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及家政服务等;一部分牧民学会各种各样的技能。例如,开车、装修房子等。因此,在定居过程中牧民自然而然变成牧民工。在定居过程中,牧民身份发生了变化。定居之后,他们有的种地变成农民,有的做生意变成商人,绝大部分人是到城镇里做临时工,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牧民工。

参考文献:

[1]王延中.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M].墨玉县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周亚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J].西北民族研究,2010(1):96.

[3]张灵俐,刘俊浩.新疆生态移民工程与牧民定居工程关系比较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赵利生,魏冰.新疆牧民定居工程的自我评估、适应性和完善路径——基于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社区的调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4):77-82.

[5]肖璐,徐益斌.城市视角下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决策要素——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8).

[6]陈为峰,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J].载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 5-6.

[7]阿德力汗·叶斯汗.牧民定居是新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基础[J],新疆社会科学,2008(5).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定居过程中的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CMZ029)和2014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牧民工与新疆哈萨克牧区城镇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GM-1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加娜尔·萨卜尔拜,女,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疆哈萨克族乡村社会研究。

标签:;  ;  ;  ;  

农民工与牧民工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