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后的变与不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然而,战争硝烟的散去并没有消除人们对这场战争合法性的怀疑 ;美英联军绕开联合国悍然发动战争给国际社会带来强烈的震荡。萨达姆政权的倒台使 得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的未来出现了新的变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威性与大国协 调机制的作用在美国单边主义的压力下支离破碎。伊拉克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这个世界从此将是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吗?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否仍然存在?中国应怎样 应对这样一个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美国霸权与多极 化趋势的关系探讨,回答这些问题。
一、伊拉克战争给世界带来变化
战争往往会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这次伊拉克战 争与美国1991年进行的海湾战争有着许多不同:这是一场没有联合国授权并且在世界上 多数国家反对的情况下进行的战争;这是在对方没有侵略行为的情况下,以伊拉克藏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的战争;这是美国在“先发制人”战略指导下进行的首次 试验性战争;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以推翻一国政权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显然,这场 战争对国际体系、对中东地区、对联合国以及大国关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1.伊拉克战争动摇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二战后,正是在美国的倡导下,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 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并获得国际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国际法准则。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既是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又是对联合国这一权威国际组织的蔑视。首先,按照传统的 国际法,只有旨在反侵略的自卫措施和由联合国授权的军事行动才具有合法性。而美国 打伊拉克战争时,伊拉克并没有侵略行动,联合国也没有授权。美国执意发动战争的理 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生化武器。事实上,不管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都要打 这场战争。根据“先发制人”理论,美国必须在对方动手前,就采取行动,致敌人于死 地,以确保美国与盟友的安全。于是,在战争问题上,进攻与防御、自卫与侵略的界限 混乱了,传统的国际法与联合国都没有用了。这在国际社会开创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 :其他国家也可以效仿美国去对自己的敌人实行“先发制人”,也可以抛开联合国进行 武力行动。如果这样,国际社会又将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世界将从此动荡不 安。
其次,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集体安全体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 争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它是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石。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将联 合国置于可用则用,不能用则抛在一边的地位,最终抛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动干 戈。其结果损害了联合国的威信,削弱了联合国的地位。在战后重建问题上,美国不顾 国际社会要求由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呼吁,强调“不会把一切权力都交给联合国”, 要由美国发挥组建政权、维和等主导作用,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只不过限于人道主义 救援。这种完全将自己置于联合国之上的做法,意味着美国正在破坏由自己一手建立的 政治秩序。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霸权极度膨胀的情况下,将会如何按照美国的利益与 意志对联合国进行“改造”,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
2.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充满变数
伊拉克地处中东核心地带,地缘战略地位重要,又是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石油国家。 美国拿下这个国家,是要实现一箭三雕的目标:一是消除恐怖主义隐患。布什政府认为 ,萨达姆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密切联系,是为其提供资金和武器的后台,因而推翻萨达姆 政权是铲除恐怖主义的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推翻萨达姆还可以对伊朗、叙利亚等“无 赖国家”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二是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确立主导地位。美国在第一次海 湾战争后奉行的“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中东政策并未能使美国真正获得在中东的主 导地位,不仅巴以和谈破裂、冲突不断,而且萨达姆政权经过多年制裁依然维持统治, 伊朗也依然是令美国头痛的国家。美国设想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一个美国认可的 、西方式的民主政权,以此作为中东地区的样板,推而广之,在中东发挥多米诺骨牌效 应,从而彻底解决中东地区的问题。三是推动巴以问题沿着美国的“路线图”得到解决 。萨达姆是巴勒斯坦强硬派的坚强后盾,推翻萨,就可以遏制巴方强硬派力量,压制巴 方接受美国认可和谈的条件。伊拉克战争给整个中东地区带来的震动犹如一场地震,各 国都将面对可能出现的地区新变化:巴以和平进程能否按照美国的意图重新开启?美国 主导下建立的伊拉克新政权能否为中东其他国家接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能否在伊战后 而偃旗息鼓?伊拉克作为一个教派林立、民族矛盾严重的穆斯林国家,能否建立起一个 西方式的民主政权?能否在该地区起到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些都是未知数。充满不确定性 的中东将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极大影响。
3.伊拉克战争将使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
美国打击伊拉克的背后,的确有石油的考虑。石油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仍然是一国经 济发展和生活消费的重要资源。打下了伊拉克,美国大公司就可以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开 采、生产、销售,既可以对不听话的沙特给以颜色,又可以制约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使得OPEC对石油价格的支配作用黯然失色。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世界石油价格使欧洲 等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受制于美国,美国石油霸权的确立将使其世界霸权的地位更加巩 固。
4.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影响深远
在“倒萨”行动和伊拉克战争中,围绕“打”与“(核)查”,支持战争还是反对战争 ,大国之间进行了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激烈较量,也出现了新的组合态势。法、德、俄 、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 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 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 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 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虽然法、德等国在伊战之后主动 与美国修复关系,但布什政府难免心存芥蒂。冷战后形成的大国关系协调机制与合作气 氛面临考验,以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出警告,先进的世界将会分裂成两个相互对立的强 国集团。
伊拉克战争上的分歧还引发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并暴露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 政策(CFSP)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CFSP要求欧盟对外以一个声音说话,采取共同立 场、共同行动。但是,与法、德、比等国反对战争相对应的是,英国、西班牙、意大 利、丹麦,以及一些即将加入或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对美国行动积极支持,欧盟 内部出现裂痕。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之称为“老欧洲”与“新欧洲”的矛盾。 欧盟内部的团结以及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面临着新的考验。
二、多极化趋势不会逆转
美国的霸权与霸道在战争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伊战后的世界将变成美国主宰的 世界吗?将出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吗?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
1.美国单极独霸战略必将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
一方面,从美国具有的实力看,美国一国的国防开支已经相当于其后15个国家国防开 支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机构有能力向美国挑战,或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倾 向予以遏制。但是,另一方面,美国要完全实现对世界的主宰与控制,建立单极世界, 不仅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也是做不到的。
美国从开始“倒萨”到发动战争半年多时间里外交上的一再受挫就是证明。在联合国1 91个国家中,公开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国家只有30多个;美国的重要盟友如法 、德、加拿大等国都表示反对战争。美国一直想拿到联合国战争授权,为此进行了半年 多的外交努力,最后一无所获。法、德、俄三国在反对对伊动武问题上密切合作,尤其 是法国拒绝同意北约援助土耳其的议案,使美国始料不及;土耳其作为美国的盟友,坚 持不向美国提供陆上进军通道,使得美国无法开辟北方战线。虽然最终美英不顾国际社 会反对执意发动了战争,但是其战争缺乏合法性,尽管获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却在国际 社会失去了道义上的力量,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威信大打折扣。
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美国也不可能长久地与国际社会处于对抗关系,不可能一 意孤行地长期奉行单边主义。首先,美国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 ,美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美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占GDP的20% 左右;美国在高贸易赤字、高财政赤字、高国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世界各国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一旦这一流动中断, 美国经济将面临沉重打击。其次,随着全球性共同问题日益突出,美国需要与各国携手 共同应对。无论是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大气污染,无论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还是 走私贩毒、疾病防治,美国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再次,美国在地区热点问题、地区安全 问题上需要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如在朝核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在阿富汗问 题上需要俄罗斯的合作。
从美国国内政治看,单边主义也不会无限制搞下去。对于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和 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内包括共和党人都有着尖锐的批评。布什政府利用了“9·11 ”后美国民众的恐惧心理和激昂的“爱国主义”民族情绪,压制不同声音,借机推行强 硬政策。但是,美国国内政治的实用主义特点和两党政治制度,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有着 修正功能。它使得美国统治阶级会在一定情况下(尤其是当单极霸权碰壁时)对美国的强 硬政策作出某些调整,美国对外政策会因此又摆向多边合作一边。
总之,虽然在美国“一超”的实力下,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挑战美国,却不等于说美国 可以建立一个由其主宰的世界,一个美国式帝国。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各方面的主观努力 ,去影响美国走到多边合作、共同协商的道路上来;而从客观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以及跨越国界的全球性共同问题的增多,将有利于从外部形成对美国霸权的制约。
2.国际关系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各国人民决不愿看到一个美国式帝国出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 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并形成对 美国霸权的有力制约。
多极化在此指的是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呈现均势的结构特点(罗天虹、林甦: 《经济政治相互作用视角下的全球化与多极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0期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要大国之间实力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大国实力差 距明显缩小,每个国家都是发挥独立作用的力量;二是指各个力量中心之间逐渐形成的 有效的制衡力,各主要国家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大为加强;三是指国际政治权力的分散 化、平等化,权力不是集中在一、两个国家手中,世界大事不再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 了算,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仍然在发展。
首先,它表现为苏联解体后,美国霸权不断膨胀的同时,各个力量中心也在不断发展 :欧盟加速欧洲一体化建设,建立统一大市场、启动欧元,并开始着手建立独立防务; 日本虽然经历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但总体实力依然强大,做政治大国的目标始终未动摇 ;俄罗斯在普京上台后,埋头国内建设,力求早日恢复强国地位;中国经过二十多年改 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与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 用;印度、巴西等国家实力也不断提高。这说明,多极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进程,是各 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体现。各国经济实力向均衡化发展是多极化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其次,多极化继续发展,表现为多个力量中心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增强对单极霸 权的制约力量。伊拉克战争前,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坚决反对美国以战 争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坚持核查,使美国获得联合国授权的希望落空;在伊拉克战后 重建问题上,包括英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主张重建工作必须在联合国领导下进行。 这些都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牵制。多极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世界发展不是以 个别意志为转移,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结果,是“合力”的结果。在美 国霸权膨胀的同时,反对霸权、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倡导发挥联合国作用的斗争也在 发展。美国虽然“一超”地位突出,但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尤其是道义上的力量却呈 下降趋势。
再次,多极化继续发展,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要求国际关系民 主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它们不顾美国的“大棒与胡萝卜”政策的软硬兼施,在事关国际 正义的原则问题上勇于发表批评美国的意见。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不仅中东国家,东 南亚国家,而且许多拉丁美洲国家都表示了反对美国动武、要求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伊 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发展中国家成为维护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权威作用的重 要力量。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本身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是制约美国霸权的过程。虽然冷战后出现的“一超多强”仍将 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美国对其他力量中心仍有着强大的制衡作用,但美国也将日益受到 其他各个力量中心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制约与掣肘。
三、中国外交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
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国际正义、维护联合 国解决国际冲突权威性的立场。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 对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表示严重关切;指出战争必将 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 争端,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 重新回到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来。
中国政府的立场与态度充分体现了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的“有理、有利、有节”。所 谓“有理”是指中国政府坚持维护国际公理,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政治秩序, 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所谓“有利”是指中国政府在伊拉 克问题上的立场与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有着广泛的共识,顺应了国际社会反战的潮流, 最终联合国拒绝授权美国动用武力,使得美国出兵缺乏合法性,美国的战争失去道义上 的力量,对美国霸权是一个有力的牵制,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具有积极影响;所 谓“有节”是指在这场外交斗争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树敌、不出 头、不扛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我国国家利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处理伊拉克问题的做法符合中国外交的既定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坚持外交为经济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统一。首 先,坚持了国家利益原则。当今国际社会中,民族国家仍然是主要行为主体,一个国家 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与目标首先是国家利益。“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 身的战略利益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表现为国 家富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领土领海的完整与不受侵犯,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参见王逸舟:《国家利益 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0~170页)。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抓住 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在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中共十 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就在于如何维护、巩固和延长对于中国发展弥足珍贵的 战略机遇期(参见王帆:《中国的外交战略选择》,《环球时报》,2003年3月14日第10 版)。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一方面坚持原则,维护国际法原则和国际组织的权威 性,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做到了分清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过 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不去打头阵,引火烧身,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 麻烦,以便为我国实现国家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创造良好环境。在事关国家主权和根本 利益的问题上决不妥协让步,但在相对次要的利益层次上,则应该掌握好分寸。
其次,中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坚持了“有所作为”原则。“有所作为”指的是中国 在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 极化、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早在2002年11月中国担任安理会主席期间,正是在中国及其 他大国的积极推动下,安理会一致通过1441号决议,“大大延迟了战争的爆发”。在这 期间,中国领导人和外长与外国领导人和外长先后通话三十余次,唐家璇外长在一个半 月里四次飞赴纽约出席安理会外长会议。中国所采取的负责任态度,增强了国际社会反 对战争的力量。“有所作为”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因此,“ 有所作为”应该是在现有的国际关系框架下,依据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而采取的行动,而 不是以对现存国际政治秩序“挑战者”、“破坏者”的身份出现;“有所作为”应该是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而不是张扬自己,感情用事; “有所作为”与“韬光养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建立在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认 识基础上的。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经济的迅速 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正在成为地区和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在和平解决柬 埔寨问题、朝鲜核问题、南亚核危机中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了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正在以主动的、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 也要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实力薄弱的大国,中国实现现代化、建成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的国家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 发展环境需要继续实行“韬光养晦”,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不在与国家根本利 益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上与他国一争短长。
对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中国必须反对,但我们不是为了反霸而去反霸,而应 该把握一切从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利益的目标出发。一方面,美国在冷战后霸权极 度膨胀,在国际社会大搞单边主义,对于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与斗 争;另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共同利益,在维护全球与亚太地区的和 平与繁荣上,在防扩散、反恐、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上,都有着利益的汇合点。这就需 要我们正确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加强两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友好关系发展,这既 有利于中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解决中国台湾等问题,也有利于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既非单极格局,也远未实现多极格局。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国家 战略不会改变,而多种力量牵制美国霸权的较量与斗争也将继续。在向多极化发展的进 程中,单极与多极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将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积极推 进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应该继续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在中国繁荣强盛
之时,中国也会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