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金流向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向论文,化与论文,资金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1996年下半年出现的社会资金流向变化,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是暂时的,只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通过对股票市场的治理就可加以解决。时至今日,这一变化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又有进一步扩大之势,而且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因此,对社会资金流向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以及相应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定位,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回避而又急待回答的问题。
一、近期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基本情况和突出特点
近期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明显下降,流向证券市场资金大幅增加,保险机构资金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总之,社会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证券市场和保险机构,也即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比重上升是当前社会资金流向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
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幅下降。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283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3709亿元,少增加87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908亿元,去年同期增加3589亿元,少增加681亿元。
2.资金加大了向证券市场的流动。
——国债市场。今年一季度全国国内债务收入931亿元,扣除债务支出737亿元,社会资金净流向国债市场194亿元。
——企业债券。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发行企业债券34亿元。
——股票市场。到今年3月末股票市价总值14072亿元,去年同期3599亿元,增长291.0%。
3.资金加大了向保险(障)机构的流动。
——商业保险。一季度中保集团保费收入突破176亿元,共支付各类赔款43亿元,净收入133亿元。
——社会保险(障)。1996年全国城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80亿元,支出1270亿元,结余110亿元;养老基金收入1350亿元,支出1250亿元,结余100亿元。
此外,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还表现在一些非法活动方面,乱集资、高利集资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比较突出。
二、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当前社会资金流向出现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前提,但各种因素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力也有所差别。这在分析时需要倍加注意。
1.收入分配结构与消费、投资结构的错位,是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前提和背景。
改革前及改革初期,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企业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政府的收入既用于消费又用于投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投资结构大体呈对应的格局,分配体制实质上就是消费和投资体制,基本上不存在着将居民结余资金如何转化为投资资金的问题。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收入占GNP比重由1978年的51.2%上升到1996年70%左右,政府收入占GNP比重由1978年的32.7%下降到1996年14%左右,企业收入占GNP比重基本稳定。但消费和投资结构却出现了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对应的变化:居民消费和投资占GNP比重由1981年的57.2%下降到1996年54%左右,政府消费和投资占GNP比重由1981年的18.5%下降到1996年15%左右,企业投资占GNP比重由1981年24.9%上升到1996年33%左右。收入分配结构与消费、投资结构对应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明显的错位,产生了如何将居民结余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的问题。这一变化构成了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前提和背景。
2.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下调,居民对金融资产高收益回报的要求,是社会资金变化内在的根本原因。
面对居民的大量结余资金,金融机构充当了主要融资渠道的角色,实现了将居民结余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的目的。1996年底居民在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余额达38521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56.2%。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居民自愿将其资金存入金融机构。
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下降,也为进一步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活跃整体经济,央行自去年5月1日和8月23日两次下调了储蓄存款利率。从效果看,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由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份量的不断加大,居民对金融资产的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哪里名义收益高,居民就将结余资金投向哪里。
总之,目前居民一方面对金融资产收益回报预期提高,寻求更高收益渠道的愿望强烈;另一方面面对的是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两次下调,储蓄存款收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居民不愿将结余资金存入金融机构。解决这一两难选择的出路,就在于寻求将居民的结余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的新渠道。
3.企业的建制改制,直接融资渠道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资金的流向变化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面对居民寻求将资金向更高收益投资的冲动,政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堵”的方式,不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客观上迫使居民将结余资金存入金融机构。但实践表明,在法制不健全的转轨时期,这一方式极易产生种种非法融资行为;另一种是“引导”的方式,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引导居民将结余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和保险机构。目前我国政府较倾向于这一方式,并已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政府之所以倾向采取后一种方式,是由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建制改制、提高社会稳定性需要决定的。不可否认,金融机构在实现居民结余资金向企业资金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对资源配置反映不够灵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不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将部分企业改造成股份制,而这是以相应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条件,目前还不能满足企业建制改制的需要;三是对稳定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等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已十分迫切而必要。因此,随着新融资渠道的出现和发展,居民结余资金转化企业资金的渠道趋于多元化,结果使得社会资金流向发生变化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三、对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评价和判断
针对社会资金流向发生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取决于对这一变化的判断和评价。对其不同的回答,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当前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但其变化的速度及其结构值得注意,特别需要注意其对经济运行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一)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是为建立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稳定社会经济、促进经济循环的必然选择,也是抑制非法集资的有效手段,对这一变化趋势要给予充分肯定,应坚持这一发展方向。
1.整个经济是由商品流和资金流所组成,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商品流要具有市场性,而且要求资金流也具有市场性,否则市场经济就不是完备的市场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品流的市场程度已比较高,90%以上的商品都由市场机制调节。而资金流的市场程度显得就比较低,微观经济主体需要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资金的计划管理,与商品流极不对应。当前证券市场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这一矛盾,社会资金流向加大直接融资的份量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使企业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宏观环境上就是要有良好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企业只有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获得资金,而金融机构的贷款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行政命令,时滞也比较长,效率很低,同时金融机构面对大批的企业,又很难对每个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而通过发展直接融资,实行对企业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债券,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直接融资份量的加大,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3.随着以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失业、意外事故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这些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解决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是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社会资金流向加大保险的份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社会资金流动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需求是否到位,整个经济循环的顺畅。居民结余资金能否顺利地转化为投资资金,在目前的分配格局下直接关系到需求是否到位,整个经济循环的顺畅。当前的金融机构利率水平虽然比较低,但仍高于价格上涨幅度,应该说存款仍是有利可图的,可是由于居民对名义收益的“幻觉”仍比较高,对资金的高收益回报有着较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试图寻求结余资金高收益回报的渠道。因此,投资渠道的增加,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有利于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促成了需求的到位,促进了经济的正常循环。
(二)在充分肯定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在变化速度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对当前经济运行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方针以控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
1.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在资金运用没有较大调整下,势必加大了货币的投放力度,影响着经济的正常运行。
2.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在结构上不够均衡,股票市场发展较快,而债券市场发展较慢。社会资金由金融机构流向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结构上不够均衡,主要是股票市场发展较快,而债券市场发展较慢。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经验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以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完善的债券市场就难以有完善的股票市场。
3.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缺乏较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虽然有其体制和政策的原因,但非规范的因素也起了较大的作用,不能忽视这一因素的作用。
4.在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过程中,投机性收益比重过高,风险较小,难以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共存的特点。证券市场的发展在社会资金流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是高收益与高风险的综合体,偏颇一方都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就具有明显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特点过度刺激了居民结余资金向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流动。
四、对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根据以上对社会资金流向变化的判断和评价,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资金调控的重点是,在稳定把握社会资金流向变化方向的同时,适当控制其变化速度,调整其变化结构,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社会资金流向健康稳定的变化和发展。
1.努力稳住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方向。适当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积极地推进社会资金向这一方向的变化,但我国的客观现实,又决定了社会资金流向的速度不能太快,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速度要适度。
2.加大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控制社会资金流向过快的变化。控制社会资金流向过快的变化,从源头抓起是一条可行的重要思路。目前社会资金流向之所以出现较快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的过快倾斜。通过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降低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必能减缓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速度。 3.为缓解货币投放的压力,信贷政策应有所调整,减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相对减少,虽然仅仅是资金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整个社会资金的减少,但确实加大了货币投放的压力。为适应这一变化所引起货币投放力度的加大,必须相应有所减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
4.当前股票市场以稳定适度发展为主,重在加大债券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发展证券市场不仅在总量上要有所控制,而且在结构上也要保持均衡。当前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保险业发展的关系上,应以稳定前者为主,重在发展后者。
5.社会资金流向发生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投机收益比重过高的问题,应在加强监督和管理基础上,提高高收益与高风险的共享意识。
6.加强对社会资金流向的监测和分析,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对社会资金流向出现的变化,对趋势和方向的把握,可以说是清楚的,但把握的还不够详细,对社会资金流动的方向、环节和状况还缺乏基础资料,而这又是对其进行监测、分析的前提。
标签:资金流向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投资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