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西半干旱区大扁杏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于忠峰[1](2015)在《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文中提出仁用杏是辽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仁用杏的持续丰产栽培事关辽西发展大计。文章在分析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增效栽培,需要做好晚霜冻害防治、土肥水调控、林分结构优化、低产林提质增效、建设示范区等方面工作的建议。
陶世良[2](2015)在《朝阳地区集体林林改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朝阳地区集体林林改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问题是抚育质量差,经济林发展不平衡,用材林经营状况不佳,林分过于分散,资金困难等。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实现规模化,加强政策扶持,树立先进典型及加强产业拉动和科技支撑等解决对策。
马兴华,李树民,洪新[3](2014)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是《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辽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切实发挥科技工作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该文首先提出了"辽西半干旱地区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目标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向"国有化"、"公益事业化"、"规模化"目标推进;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林业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并在"切实发挥科技工作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方面,提出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矛盾,同时做好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工作等具体设想和建议。
余海滨[4](2014)在《不同地理种源山杏在辽西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山杏种质资源丰富、生态适应性强,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为加快山杏高产、稳产品种的选育,实现生产良种化的目标,本研究从俄罗斯、甘肃、宁夏、内蒙、吉林及辽西地区引进山杏优良种质,在喀左县进行引种试验。引进山杏优树的种子和接穗,繁育家系和无性系苗木,对其生长特性、物候期、越冬状况、光合生理指标、抗寒生理指标进行观测,进而对引种适应性做出评价。(1)引种种源地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及植被类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山杏在这些区域均能够生存并广泛分布形成群落,同时西北区域种源地、东北地区种源地在植被区系上均与引种地存在交叉,俄罗斯种源地虽为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但由于是北种南引,引种成活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辽宁喀左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比较引种地与种源地的气候差异,限制西北区域种源山杏引种的可能因素是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无霜期,限制内蒙扎兰屯、俄罗斯种源山杏引种的可能因素是极端高温、生长期、积温和日照时数。(2)不同种源山杏的出苗率或嫁接成活率差异较小,与种源地关系不大。不同种源山杏家系、无性系的保存率差异较大,本地和扎兰屯种源山杏家系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保存率较低,其他种源保存率较高;引种山杏无性系的保存率为辽西地区最高,俄罗斯种源高于内蒙种源,甘肃、宁夏种源基本没有存活。(3)山杏家系的苗木生长量与种源地相关性明显,随着纬度增加苗木生长量逐渐变小,11个种源可初步划分为三类:生长快速型,生长中等型,生长缓慢型。山杏无性系苗高与种源地相关性较强,以喀左及毗邻种源为中心,苗高呈辐射状减小的趋势;无性系的地径与种源的相关性不明显。(4)同一种源山杏家系与无性系的物候期差异较小,不同种源山杏的物候期差异明显,南种北引物候延迟,北种南引物候提前。(5)引种山杏家系的越冬情况与种源地关系不明显。依据耐寒指数R,初步筛选出62个耐寒性强的家系。不同种源引种山杏无性系的抗寒性普遍低于家系,与种源地的关系表现为由南向北,抗寒性逐渐增强。依据依据耐寒指数R,初步筛选出48个抗寒性强的无性系。(6)对引种山杏家系或无性系的保存率、苗高、地径、耐寒指数等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隶属度函数分析,山杏家系的综合隶属度E值在0.1~0.87之间,初步筛选出42个苗期综合表现较好的家系;无性系的E值在0.27~0.68之间,初步筛选出66个苗期综合表现较好的无性系。(7)不同种源山杏无性系在不同月份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较大,夏季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11个无性系的光合生理特性为:6号、37号、211号为高光合、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高;28号、170号为高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高;94号为高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1号为中等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高;333号为中等光合、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102号、334号为中等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516号为低光合、低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8)野杏丰产家系在6、7、9月均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不同丰产家系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级别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光强、温度、大气湿度、大气CO2浓度在不同月份对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同。8个野杏家系的光合生理特性为:171号为高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高,114号、144号为高光合、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中等,101号为中等光合、高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162号、209号、210号为中等光合、中等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213号为低光合、低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低。(9)采用主成分-隶属度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山杏家系与无性系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等7个抗寒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家系的综合隶属度D值在0.249~0.878之间,不同种源山杏家系抗寒性与种源地相关性较强,表现为随种源地的纬度降低,D值变小的趋势;无性系的D值在0.259~0.871之间,不同种源山杏见性系抗寒性强弱与地理种源有一定的关系,总体上看俄罗斯种源山杏无性系抗寒性强。依据D值,87个家系和62个无性系均可划分为5个抗寒类型。不同种源山杏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应以田间综合表现为主,生理指标为辅。
梁亚华[5](2013)在《某大扁杏个人产业造林丰产高效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阜蒙县阜新镇某大扁杏个人产业造林丰产大户为例,从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大扁杏园丰产栽培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提高大扁杏基地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袁玉明[6](2011)在《北龙胆草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北龙胆草是东北地区名贵中药材之一,通过10 a人工驯化栽培,成功摸索出适于辽东山区的北龙胆草栽培措施。文章从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移栽及栽后管理等方面,详述了北龙胆草的关键栽培技术。
高岗[7](2009)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孟宪武,刘彩霞,张绪权,高海峰[8](2006)在《大扁杏优系选育及配套丰产技术》文中认为首先开展大扁杏优树选择,然后进行优树无性系鉴定的研究,依据无性系主要丰产、经济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选择出9018、9037、9063、9076、90106等5个大扁杏优良无性系。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丰产和经济性状遗传稳定,丰产、稳产、质优,抗逆性强。详细介绍了其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
姬孝忠,董丽芬[9](2005)在《立地条件和栽植密度对大扁杏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14年生大扁杏品种龙王帽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对大扁杏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地和平地两种不同立地条件对其树体的树高、地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着,而对树体的干高、冠幅生长量的影响不显着;4 m×5 m、3 m×5 m、2.5 m×5 m、2 m×5 m四种不同的栽植密度对大扁杏幼树的地径、冠幅和单株产量有着显着的影响,对树高的影响不大,大扁杏适宜的栽培密度以2.5 m×5 m和3 m×5 m为宜。
姬孝忠,董丽芬[10](2005)在《地形及整地方式对大扁杏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以4年生龙王帽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地形及整地方式对大扁杏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坡向的3个坡位上对大扁杏幼树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3种不同整地方式对大扁杏幼树有着显着的影响,其中以水平梯田整地的方式最为理想。
二、辽西半干旱区大扁杏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西半干旱区大扁杏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
1.1 辽宁省仁用杏的发展优势突出 |
1.2 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 |
2 实现仁用杏持续丰产的建议 |
2.1 防治晚霜冻害技术的研究 |
2.2 调控土水肥技术研究 |
2.3 优化林分结构技术研究 |
2.4 低产林提质增效技术研究 |
2.5 建设示范区, 全社会共同关注 |
(2)朝阳地区集体林林改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改后集体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1 山地公益林抚育欠账多, 林分质量差 |
1.2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
1.2.1 经济林及果树品种急需改良 |
1.2.2 农民对经济林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
1.2.3 经济林发展的新模式推广存在很大难度 |
1.3 用材林经营现状令人担忧 |
1.4 林改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
1.5 产业发展滞后造成农民投身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
1.6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
2 应采取的对策 |
2.1 在发展方针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展民生林业 |
2.2 管理体制上, 力争逐步实现规模化 |
2.3 大力加强政策扶持 |
2.4 积极树立先进典型 |
2.5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
(3)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Ⅲ)(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目标方向 |
1.2 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
1.2.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1.2.2 改革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向“国有化”、“公益事业化”、“规模化”目标推进 |
1.2.3 加强森林培育,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
1.2.3. 1 继续抓好造林绿化 |
1.2.3. 2 加大森林抚育管理力度 |
1.2.3. 3 强化造林营林各项制度建设 |
1.2.4 提高林业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 |
2 转变观念, 创新模式, 切实发挥科技工作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
2.1 搭建平台、创新机制, 实现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
2.2 全面做好新时期林业科研工作 |
2.2.1 继续承担并完成好国家、省 (部) 林业重大科研课题 |
2.2.2 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矛盾 |
2.2.3 做好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工作 |
3 结语 |
3.1 辽西地区林业正处于由造林绿化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全面提升“三大效益”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型时期。 |
3.2正确分析和评价辽西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确立本地区可持续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前提。 |
3.3 要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林业管理体制方面深化改革。 |
3.4坚持生态公益性的根本方向不能动摇, 明确本地区林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稳住生态大局, 把生态利用当作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第一使命。 |
3.5 解决林业科研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体制与机制问题, 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 |
(4)不同地理种源山杏在辽西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山杏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产现状 |
1.1.1 山杏的生态经济价值 |
1.1.2 山杏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山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山杏的生物学特性 |
1.2.2 山杏的光合生理特性 |
1.2.3 山杏的抗寒生理特性 |
1.2.4 山杏种质资源多样性 |
1.3 树木引种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1.3.1 树木引种相关理论 |
1.3.2 树木引种适应性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山杏引种种源地与引种地环境条件分析 |
2.1 种源地自然概况 |
2.2 引种地自然概况 |
2.3 引种地与种源地的气候比较 |
第三章 引种山杏苗期适应性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引种山杏出苗率、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 |
3.2.2 引种山杏苗期生长量 |
3.2.3 引种山杏苗木物候期 |
3.2.4 引种山杏越冬力 |
3.2.5 引种山杏苗期适应性评价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引种山杏光合生理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种源山杏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 |
4.2.2 山杏丰产家系光合生理特性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引种山杏抗寒生理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抗寒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5.1.3 抗寒生理特性评价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山杏家系抗寒生理特性 |
5.2.2 山杏无性系抗寒生理特性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某大扁杏个人产业造林丰产高效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地地理条件 |
2 栽培技术要点 |
2.1 土、肥、水管理 |
2.2 整形修剪 |
2.3 保花保果 |
2.4 病虫防治技术 |
3 投入产出情况 |
4 结语 |
(6)北龙胆草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与整地 |
1.1 选地 |
1.2 整地 |
2 播种 |
2.1 播期 |
2.2 播种方法 |
3 播后管理 |
3.1 覆盖 |
3.2 浇水 |
3.3 除草 |
3.4 撤覆盖物 |
3.5 防病 |
4 移栽 |
4.1 移栽时间 |
4.2 移栽方法 |
5 移植苗田间管理 |
5.1 撤覆盖物 |
5.2 浇水 |
5.3 除草 |
5.4 遮荫 |
5.5 追肥 |
5.6 培土 |
5.7 防寒土 |
5.8 防病 |
5.9 覆盖 |
6 收获 |
(7)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机理研究 |
1.2.2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3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4 森林空间配置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5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
1.2.6 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2 低质低效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水文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森林资源概况 |
2.4 试验区概况 |
2.4.1 自然环境概况 |
2.4.2 流域土地利用 |
2.4.3 森林资源分布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
3.2.2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
3.2.3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综合评价 |
3.2.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 |
3.2.5 流域内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流域内森林植被状况及生长效应调查 |
3.3.2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法 |
3.3.3 流域内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
3.3.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方法 |
3.3.5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定向恢复与重建技术 |
3.4 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 |
3.5 研究技术路线 |
4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
4.1 小叶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1.1 小叶杨人工林树种组成 |
4.1.2 小叶杨人工林树高分布 |
4.1.3 小叶杨人工林直径分布 |
4.1.4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关系 |
4.1.5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回归模型 |
4.1.6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小叶杨林分结构 |
4.1.7 小叶杨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2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2.1 油松人工林树种组成 |
4.2.2 油松人工林树高分布 |
4.2.3 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 |
4.2.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油松林分结构 |
4.2.5 油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3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3.1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林分树种组成 |
4.3.2 混交人工林林分树高分布 |
4.3.3 混交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 |
4.3.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林分结构 |
4.3.5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4 灌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5 小结 |
5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
5.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过程 |
5.1.1 小叶杨生长过程 |
5.1.2 油松生长过程 |
5.1.3 白榆生长过程 |
5.1.4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 |
5.1.5 生长过程曲线拟合 |
5.2 流域主要林木及林分生物量 |
5.2.1 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2.2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2.3 油松沙棘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3 小结 |
6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与综合评价 |
6.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
6.1.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特点 |
6.1.2 流域内森林植被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
6.1.3 流域不同森林植被林地蓄水量 |
6.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
6.2.1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6.2.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3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 |
6.3 森林植被类型涵蓄水功能与林分因子关系的探讨 |
6.3.1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3.2 林分因子与土壤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3.3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土壤层综合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4 小结 |
7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 |
7.1 低功能林概念的提出 |
7.2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因子选择 |
7.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3.1 杨树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3.2 油松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 |
7.3.3 华北落叶松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评判 |
7.3.4 灌木林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4 小结 |
8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
8.1 低水源涵养功能类型划分和采取的经营措施 |
8.2 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更新改造 |
8.2.1 树种结构的调整 |
8.2.2 目标林相的选择 |
8.2.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区域森林覆被率确定 |
8.2.4 更新改造树种的选择 |
8.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
8.3.1 杨树林分改造技术 |
8.3.2 油松林分改造技术 |
8.3.3 华北落叶松林分改造技术 |
8.3.4 灌木林分改造技术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大扁杏优系选育及配套丰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优树选择 |
2 优良无性系鉴定的研究 |
3 优良无性系适应性及主要丰产、经济性状 |
4 优良无性系丰产栽培技术 |
4.1 培育优系苗木 |
4.2 选 地 |
4.3 定 植 |
4.4 土壤管理 |
(1) 树盘覆草。 |
(2) 合理施肥。 |
(3) 早春灌水。 |
4.5 树体管理 |
4.6 花果管理 |
(1) 人工授粉及花期放蜂。 |
(2) 花期喷水、喷肥, 保证水分和速效肥料的及时供应。 |
(3) 幼果期喷肥。 |
4.7 病虫害防治 |
5 适宜推广范围 |
(9)立地条件和栽植密度对大扁杏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量调查 |
2.2.2 栽植密度对幼树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量 |
3.2 不同栽植密度对幼树生长发育影响 |
4 讨论 |
四、辽西半干旱区大扁杏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栽培的建议[J]. 于忠峰. 防护林科技, 2015(04)
- [2]朝阳地区集体林林改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陶世良. 防护林科技, 2015(03)
- [3]辽西半干旱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Ⅲ)[J]. 马兴华,李树民,洪新. 辽宁林业科技, 2014(06)
- [4]不同地理种源山杏在辽西地区引种适应性研究[D]. 余海滨. 沈阳农业大学, 2014(10)
- [5]某大扁杏个人产业造林丰产高效综合分析[J]. 梁亚华.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12)
- [6]北龙胆草高产栽培技术[J]. 袁玉明. 辽宁林业科技, 2011(06)
- [7]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大扁杏优系选育及配套丰产技术[J]. 孟宪武,刘彩霞,张绪权,高海峰. 林业科技开发, 2006(01)
- [9]立地条件和栽植密度对大扁杏生长发育的影响[J]. 姬孝忠,董丽芬. 经济林研究, 2005(03)
- [10]地形及整地方式对大扁杏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J]. 姬孝忠,董丽芬. 经济林研究,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