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李金霞论文_李金霞

李金霞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中医院 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目的 研究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79例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雷贝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行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39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实验组40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科;临床效果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分常见疾病之一,此疾病会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产生损害,进而导致患者内容物进入到食管中,致使食管及其内部黏膜出现损伤,患者一旦确诊,需要立即接受相应的治疗方式,以此来抑制病情进一步扩展,并尽早恢复患者身体的健康程度。为此,本文选择了我院消化内科在2017年接收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析了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了我院消化内科在2017年接收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分为了实验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有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2-78岁。对比组有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0-76岁。本次实验患者均接受了内镜检查,被确诊为了胃食管反流病,并且排除了患有严重身体器官和组织疾病的患者。

1.2实验方法。对比组患者应用的是雷尼替丁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了奥美拉唑治疗方式,具体如下。对比组患者,护理人员要以每次一粒、每天2次的频率为患者提供雷尼替丁,对比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两个月。实验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为患者提供雷尼替丁的基础上,以每次一粒、每天1次的频率为患者提供奥美拉唑,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每天提供2粒奥美拉唑,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两个月。

1.3观察指标。本次实验以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其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为了夜尿、腰酸、便稀三种类型;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统计应用的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积分统计表,满分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明显。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使用SPSS19.2.0软件,其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示,采取卡方检验法,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以(±s)进行表示,采取t检验法。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比组患者为7.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比组患者不存在差异性,说明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方式在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不会提高患者的不良反应现象。P>0.05,认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表[n(%)]

2.2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为(1.45±0.89),对比组患者为(2.42±1.02)。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接受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是实验组的改善幅度更大,说明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方式在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调查表[(±s),分]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具体指的是患者的胃部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出现了返流现象,并进入到了患者的食管之内,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管黏膜炎症和溃烂症状。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体食管下方的括约肌扩张能力提高,但是这时的贲门肌层会随之变化,另人体食管内压超过胃内压,因此不会出现返流现象。但是,如果人体食管下方的括约肌扩或贲门肌层出现了发育异常症状,则会导致胃食管返流症状。

目前,临床医学上统计的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患者食管下方括约肌扩张能力不够健全,另患者的胃食管失去了屏障功能;第二,胃食管的运行动力下降或缺失,进而影响了胃食管排空功能的正常应用;第三,患者胃食管黏膜出现了细胞增生现象,进而降低了患者胃食管的自我修复能力。第四,患者胃动力出现了下降或者胃部运行呈现出了不规则状态,进而影响了患者肠胃的正常运行和排空运动,并不能维持胃部内压和胃食管内压的平衡;第五,患者的幽门括约肌收缩和扩张功能不够完善,此时胃液和胰液等消化系统液体极易进入到胃食管之中,进而造成对胃食管黏膜的损伤。总之,胃食管属于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关键器官,如果人体的消化道组织和器官被破坏或者是出现了功能下降现象,则会引发各种类型的酸性疾病,其中的胃酸便会对胃食管的黏膜造成损伤;同时,在胃酸等酸性物质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患者胃泌素分泌数量会随之减少,进而影响了患者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医护人员在选择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数量的药物,并且此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本次实验数据说明了,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方式,在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不会提高患者的不良反应现象,适合被广泛应用。奥美拉唑属于一种苯和咪唑类质子抑制药物,临床医学实验显示,此药物在抑制患者胃酸数量方面的有效率要高于西咪替丁;在治疗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症状的有效率要超过了H2受体拮抗剂药物,并且相对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对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胃食管反流次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慧,李良平.伊托必利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治疗食管运动功能障碍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中国药房,2017,28(35):4974-4977.

[2]崔秀芳,王颖,王惠,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5-HT、CGRP和S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江苏医药,2017,43(24):1779-1781.

[3]马杰,陶林,聂占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5):749-751.

[4]羊国成.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5):116-118.

[5]努尔孜亚·吐尔孙.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5):2839.

[6]张维凤,刘巧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探讨.医药前沿,2015(14):159-160.

论文作者:李金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李金霞论文_李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