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78例经验交流论文_谢彬,谢静

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78例经验交流论文_谢彬,谢静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 目的:总结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将78例腹外斜肌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临床治愈70人,占89%;有效6人,占8%;无效2人,占3%;总有效率97%。结论:临床采用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外斜肌的损伤;手法治疗;针刀治疗;经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344-02

腹外斜肌损伤多为身体前屈,旋转脊柱时,由过度的回旋动作所产生损伤,损伤出现在肌肉起点表现为胁痛,在止点表现为腰痛。中医学将其归为“筋伤”范畴,发病多从血、瘀、实为病机。腹外斜肌损伤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大多被诊为肋间痛和腰肌劳损,少有明确的诊断。常规治疗可减轻症状,但整体疗效不佳,手法配合针刀治疗效果良好。选取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腹外斜肌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治疗的腹外斜肌损伤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23人,女性患者55人;年龄31岁~62岁;病程3天~2年。

1.2 诊断方法

1)在腰部屈曲位,有脊柱旋转性损伤史。2)在下八肋腹外斜肌起点处疼痛,或压痛,或在髂嵴前部止点处疼痛、压痛。3)侧屈位,嘱患者作脊柱旋转运动,引起疼痛加重。4)X线片示肋骨、髂骨骨质未见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方法

1.3.1手法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上侧下肢屈曲,下侧下肢伸直,术者于患者损伤局部,用大鱼际、掌根或指面交替在患部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觉轻微的酸痛,可以忍受为度,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其作用力达肌层。具有解痉镇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再施以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肌腹部拿捏,拇指做环形运动。

1.3.2针刀治疗[1] (1)在起点: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定点标记压痛点,常规消毒铺巾,在肋骨面上进针刀,刀口线和腹外斜肌纤维走向平行,先纵行剥离,再横向剥离,出针。(2)在止点: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髂嵴前部定点标记压痛点,常规消毒铺巾,在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和腹外斜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针体和人体矢状面垂直,深度在0.5cm左右。然后将针体沿人体纵轴倾斜,使和人体纵轴上段成30°角,在髂骨嵴前部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1.4 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 疼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有效 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

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2.结果

所有患者经1~2次治疗后,进行评估疗效。临床治愈70人,占89%;有效6人,占8%;无效2人,占3%;总有效率97%。

3.讨论

腹外斜肌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腱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形成腹股沟韧带。[3]腹外斜肌腱作用是前屈,侧屈并回旋脊柱。它稳定人体躯干作回旋动作。[4]所以该肌劳损和外伤的机会都特别多。该肌就像人体自带的腰围一样保护腰部,它的损伤都是人体躯干处于前屈位时,作回旋动作时损伤,它的应力集中点都在其肋部的起点和止点髂骨嵴前部边缘,急性损伤都有明显疼痛或肿胀。早期经过人体自身平卧休息和单一治疗可明显缓解,而由于未重视,损伤逐渐变为慢性。主要为起止点处的损伤,其内出血、机化,甚则使肌肉挛缩,而导致特有的临床症状。起点损伤,多诉胁痛,止点损伤者多诉腰侧痛,腰部活动不便。

单侧腹外斜肌损伤,患者多是侧屈稍后伸姿势,双侧损伤,患者肋骨多下降,腰部稍前凹位姿势。损伤多见于下蹲位或弯腰位转身拖拉重物时产生,女性多见,考虑与女性肌肉薄弱,做家务时,上述动作容易产生该肌肉损伤有关。

患者就诊时主诉多样,因肌肉有代偿性,故多不在劳损后即刻发病,给诊断造成困难,易发生误诊。但患者多诉腰部转动受限,平卧翻身困难,很多患者诉腹股沟抽痛,甚至大腿前侧疼痛。有些患者还主诉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查体又无明显神经定位,此时询问近期是否有腰部前屈旋转活动史,再在腹外斜肌起止点进行检查,并嘱患者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上侧下肢屈曲,下侧下肢伸直,检查腹外斜肌肌腹是否有痉挛、条索,压痛是否明显,并做诊断性手法治疗。在这里手法即是治疗方法也是诊断方法,在诊断时手法可发现压痛点,在压痛点进行弹拨后,患者主诉症状减轻,说明诊断明确。手法能够确定压痛点,对于针刀治疗也有指导作用。所以说手法是诊治此病的基础,诊断和治疗是同时进行。针刀治疗时需注意,在起点处进针时一定贴肋骨面进行操作,切不可进入肋间隙,防止刺破胸膜。在止点处进针,严格把握进针深度,刀锋在接触髂嵴骨面时,要注意探索进针,针刺反应点,患者诉酸胀时,再进行剥离操作。

手法治疗对于急性腹外斜肌损伤效果明显,慢性腹外斜肌损伤需针刀治疗才可起效。采用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8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3]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91.

[4]吴绪平,张天民.针刀治疗腰腹部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17.

论文作者:谢彬,谢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  ;  ;  ;  ;  ;  ;  ;  

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78例经验交流论文_谢彬,谢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