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国家哲学乃是指在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它是该国统治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现,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最高的或最核心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蕴含着革命的批判精神,因而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国家哲学。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

一、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确立和毛泽东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遂由共产党的世界观逐步提升和拓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曾为建构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方面十分注意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高潮,同时,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唯物史观常识,例如社会发展史的教育等。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出版和再版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著作。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出版发行,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毛泽东著作。从建国之初到1956年7月间,出版、再版了一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出版了《列宁文集》、《列宁文选》以及《斯大林全集》。此外还翻译了一批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我国哲学界也撰写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和著作。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提升和拓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不但表现为它在理论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贯彻和执行,使之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夺取民主革命全面胜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认识工具。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运动和双重探索中,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强大的生命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观察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为突出的是突破和超越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无矛盾世界的教条主义框架,创造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体系。概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

1956年在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的大规模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实践,给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提出需要回答的新课题,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等?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在他的代表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作了系统阐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可以说是《矛盾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展开。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观察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其他建设的重大关系及其解决办法。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无论什么世界,当然特别是阶级社会,都是充满着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以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只说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不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说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不说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一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定了,辩证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3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充满着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基本矛盾是什么呢?当这个问题在领导层和理论工作者的脑际盘旋时,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我们现在的新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就不断扩大。但新的社会制度还不完善,它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同时,在上层建筑中,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回答,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提供了指导原则。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需要方面不断得到满足,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就必须发展社会生产。毛泽东说:“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求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八大”之后,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主客观原因,毛泽东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走入误区,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因此,“八大”之后,我国国内工作重心真正转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性质矛盾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消灭社会剥削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毛泽东总结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个总题目,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提出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可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多么重要。后来,由于发生“左”的错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原则并未得以贯彻。

毛泽东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他曾设想克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另辟蹊径,结果又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邓小平在谈到这一时期情况时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都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认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的上述论断,对这一时期的我国实际状况以及毛泽东的失误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胡绳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写的《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中说:“毛泽东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革命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独特的道路。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注:《人民日报》1993年12月17日。)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成功、曲折与失误,其经验和教训,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前提。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哲学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尤其是回答了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由上可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哲学。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石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智慧成果,他的哲学思想既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理论的基石;既是这一理论形成、发展的根据,更是这一理论的“灵魂”。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最为鲜明和突出的观点是:(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又是这一理论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把握了它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要津。(2)辩证的观点。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能手和大师。他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发挥和发展,既丰富了社会主义辩证法,又准确把握了它的本质。(3)实践观点。邓小平最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他善于根据新的实践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生产力观点。他针对以往脱离社会生产力来谈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状况,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恢复、坚持和发展。尤其是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群众观点。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彻底的群众观点。

上述基本观点,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方面,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把世界观用于指导实践转化成方法论,这就是实践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以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的价值标准,亦即“三个有利于”标准等。

邓小平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敢于和善于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体系。他适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创新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生命攸关的问题,也是邓小平思虑的大问题。邓小平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对这一问题进行观察和回答,从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

(1)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认为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他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结合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理论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是昭示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整体。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捉条件和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介过程;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只讲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又有赖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能是贫穷的普遍化,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不完全清醒的认识,纠正了某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克服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空话,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活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处在什么阶段,必须根据国情予以历史定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深化对国情和世情认识的结果。正确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动力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同的社会,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长期以来没有打准。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认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改革,提出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得到证实。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面对这一且厚且广的传统观念,邓小平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毅然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发展,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能够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要求。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论述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及其对社会主义的促进作用。但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概括升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科学概念,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深化认识的理论成果。邓小平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党的正确路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其定位,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6)“一国两制”统一祖国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构想,已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所证实。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未谈及,也无先例可循。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允许局部地区保留原来的政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是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创造。

(7)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格局与走势进行清醒分析和估量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当代世界的总体把握。它准确地反映了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中,表现在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性,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斗争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这就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和平共处与竞争,以及国际经济领域联合与竞争两种趋势日益强化。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特征,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以及人民群众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大大推进和深化发展了上述观点。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论等等,都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与延伸。

邓小平的上述哲学基本观点和理论,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最主要的内容,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不可须臾分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武器

每个原理都有出现的世机。邓小平理论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众里寻芳,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进入了新的科学的境界。之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上世纪60年代,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了,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48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1989年6月,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江泽民直接承担了邓小平提出而尚未来得及解决的问题,他从苏共垮台以及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因为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十三亿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坚持‘两手抓’,搞好三个文明建设,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70页。)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坚持和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和核心地位。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善于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科学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历史性的课题,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地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光辉的上下篇。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的难题,都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的发展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就国际而言,我们面临的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带动科技飞速前进。就国内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关键时期,保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难度加大,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我们面对缤纷复杂的多彩世界,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说,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停顿,就要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如果我们因循守旧,迟滞不前,就会落伍,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总之,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世纪性课题而进行理论创新的,是新世纪、新阶段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既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地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从时代发展的高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文化选择论和民本价值观,高度提炼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也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精辟地概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地总结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说,自1989年以来的十三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的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在科学判断,亦即实事求是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今,我们党的历史方位是: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时间上是发展的,在空间上是拓展的,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要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要不断有新的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使党和国家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呼吸,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领导人民继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披荆斩棘开拓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新路径,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置于首位,乃是因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代表和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所谓先进生产力是指能够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生产力。当然,发展先进生产力不会离开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为之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可能脱离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起点、文化和科技水平等基本国情,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手段和办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现实看,中国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主导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而以高科技改造和提升了机械化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今中国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由于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尚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必须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跨越式发展道路。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其一,必须跨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时空,将工业化与信息化放在同一时空域限内,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既能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又能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把实现工业化与实现信息化两个阶段的任务并轨前进。

其二,跨越“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即跨越世界上许多国家以能量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式工业化的途径,而是要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发展、保护和治理的同步发展。

其三,跨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大批失业为代价的阶段,注重解决就业问题。全面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关键环节。这里包含有: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一系列与生物技术相应的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航天技术相关产业。未来的科技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指引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通衢大道。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和国家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举先进文化这面旗帜前进。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江泽民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其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规定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面,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为此,必须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行“双百”方针。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其四,先进文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作用,诸如教化、规范、凝聚、导向、信息和认识作用等。由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使亿万群众紧密团结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下。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江泽民说:“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同剥削阶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利益,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准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能够不断满足人们长远的和当前的,全局的和局部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需要,并且能够保证这种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增长。中国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范畴的外延,扩大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并未改变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他们仍然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主体的群众基础。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考虑的是代表和满足社会主体群众的利益。

党和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制定科学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进行保障,这样才可以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进行不懈的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逻辑来看,它是统一的整体,在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上是一致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又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历史创造的主体统一起来,揭示了党的历史使命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定着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使之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核心的必由之路。它引领时代潮流,既科学地总结我们党和国家以往的历史经验,又规划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从其精神实质、本质特征以及必然要求上来说,都是血脉相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尤其是我们要深刻领会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留下了宏大的思维空间,开辟了宽广的大道。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必须从不断出现的新的世情和国情出发,“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获得提高。正如《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的作者所云:“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经历了三大阶段,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谱写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篇章。时代的主题词是:革命。其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时代的主题词是:改革。其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三个代表”学说的创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局面。时代的主题词是:创新。其学说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求是》2002年第12期。)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提升的前提,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58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当它被提升和拓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之后,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并未改变,因此,它必然是鲜活的。从毛泽东哲学思想到邓小平的哲学理论,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表明了作为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它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因此,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一样,一旦提升为国家哲学,就必然会产生双重的僵化的观点,对于已经提升和拓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它在中国的实践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前是不攻自破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是永葆青春的。

标签:;  ;  ;  ;  ;  ;  ;  ;  ;  ;  ;  ;  ;  

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哲学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