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可谓是独领风骚,显示出80年代难有的活力。经济增长持续稳定、股票市场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出口市场继续扩大。这种新形势是与美国经济在加快蜕变、即加快向“新经济”转变紧密相连的。事实上,“新经济”成为近来美国经济界不断议论的新话题。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认为,最具竞争力的美国已率先进入“全球经济的新时代”,美国“新经济”象征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一、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
既然美国经济发展变化在于出现了“新经济”现象,那什么是“新经济”呢?它是一种有别于过去增长情况的经济,是由信息技术带动和以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经济。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经济”是“周期变形”的可持续增长经济。所谓的经济周期变形,不是指经济周期不复存在,而是指经济增长的周期大大延长。众所周知,美国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与成熟的经济,但是,在认识上,美国经济的“成熟”一般也常被认为是“衰老”的委婉说法。因为,相对于“新兴的”、“充满生机的”经济而言,成熟经济可能不具有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70—80年代美国经济放慢之时,经济学家确实视“成熟”为“老化”的代名词。但今天的美国经济“毫无老化迹象”,其“爆炸性的创造力和企业活力使美国的竞争者大为逊色”。 (注:"The21 century:The big Picture",Business Week,August 31.1998
pp.58-67.)1991年美国经济率先走出最近的一次衰退后持续增长, 至今正处于第9个扩张年头。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 克林顿可望成为唯一的不仅能够避开经济衰退而且能维持较高经济增长的连任两届的美国总统。1992—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2.8%,1997年为3.9%,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扩散深化,对美国经济影响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美国经济估计仍保持3.7%(注: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urvery of CurrentBusiness,January 1999,Volume 79 number,P2.)的较高增长水平,经济虽有所下降,但美国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不过是比“正常走势”低一些,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十分稳固”,(注: John Bailey:"Recession:The Chance is not Big",Washington Post,September 7,1998.)而且相对于仍处于调整过程中的日本和即使已恢复增长的欧盟经济而言,美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显示出其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也正是身陷个人丑闻的克林顿总统仍能赢得民意并最终避免被参院弹劾的最大有利条件。不过,在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动荡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越来越难以成为一片“绿洲”,一般估计,亚洲金融危机会使今后两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减少1%。预计1999年美经济增长将放慢至2.5%左右。不过,得益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强劲推动,美经济未来稳健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1998—2008年美经济将保持3%左右的增幅, 通胀率仍将控制在3%以下,企业利润增长可望超过4%,股票市场的兴旺仍在可期之中。(注:Business Week,August 31,1998,P67.)
从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有过这种较长甚至更长的增长期,五、六十年代的黄金增长期就是这样。最近的一次最长增长期是在70年代,1970—1981年年增长率也超过2.8%, 但期间有些年份低于这一增幅。不同的是, 对于规模达到7万多亿美元的美国经济来说,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07万亿美元,保持3 %左右的增幅已非易事,更为不同的是,这种增长是持续性的,是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取得的。传统上,美国经济增长有一个速度极限,超过2.25%或2.5 %而不触发通胀,这种增长就难以持续;超过2.5%,失业率也会保持在5.5%—6%。 而今“新经济”的增长并未形成严重的“痛苦指标”,而是持续的“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并存,成为“新经济”的突出表征。预算赤字从1992年的近3000亿美元降到1997年的220 亿美元,1998年还出现了770亿美元的巨大预算盈余, 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双赤字”之一大为缓解,通胀率控制在1.7%, 也是30多年来少见的,失业率则降到4.7%,(注:"The Forbes/Bridge Economic ForecastReport",Forbes,December 14,1998,P48.)为26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欧盟高失业率相比简直是一个奇迹。美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扩大仍有较大的余地。由于“新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新兴部门的扩张与传统部门的改造会继续,就业机会自然还会增加。1980年以来,美国因裁员和企业重组失去了4300万个就业岗位,但多属夕阳岗位,而创造的新就业岗位达7100万个,净增2700万个。新增的岗位多集中在薪水较高的新产业领域。1998年以来每月创造的就业岗位达21.3万个。目前20%—30%的美国人在高技术和服务部门工作,这些部门就业缺口仍有近20万个。
其二,“新经济”是由信息技术带动及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型、技术型经济。
美国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经济,表现在增长方式上,它以知识、技术为基础,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高新技术的推动。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扩散和渗透到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经济活动的节奏大大加快,生产效率稳定提高,质量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9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 高于西欧和日本。
与传统经济比较,虽然不能说美国就无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它主要不依靠劳动力、资本、原料和能源等,而靠知识要素。知识要素的反复使用性、价值不易削弱性和产出报酬递增性,表明知识、财富的创造之源在变。从产业结构上看,美国大力增加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促进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增长。如今美国高技术部门的就业人数每年增长40%,其产值和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25%,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和信息等增长更快,10年前还基本不存在的信息产业,如今占美国国内总产值的10%,已超过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的产值。7年前, 美国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与服务业为主,如今服务经济已占绝对主导地位。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已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产业已高技术化,社会已高度信息化”。理性的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主要由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还只是“更大范围内技术、商业成就和金融创造力开花结果的初始阶段”,但正是“处于重大技术创新浪潮的前期”,(注:"The21 century:The big Picture",BusinessWeek,August 31.1998 pp.58-67.) 美国经济因此将显示出更大的增长活力,在美国内对未来美国经济持乐观态度者仍不在少数。
其三,“新经济”是以世界为舞台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化经济。“新经济”强调高竞争力。美国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和环节,企业兼并风潮迭起。为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取得主导地位,企业“强强合并”现象不断出现,反映了企业创新求变和竞争意识加强。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大大扭转了80年代不利的竞争局面,近几年世界不同的竞争力排名榜上,美基本上都是位居前列,竞争力的加强使美国企业重新夺回了80年代失去的产业优势。如汽车业,1979年产量被日本超过,1994年再次超过日本,钢铁、纺织等传统部门也焕发出活力,信息和通信业形成霸主地位,大大领先于日欧。近5年美国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连续居第一, 出口市场稳步扩大。如个人计算机,1985年美国占世界市场的19%,如今猛增至70%,在计算机软件和服务方面,约占世界市场75%,欧洲占20%, 日本仅为4.5%。1990—1996年出口增长60%,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二、促进美国经济“蜕变”的内外因素
与10年前记忆犹新的“衰落”境况相比,90年代美国经济形势已迅速改观,享受着繁荣的好时光,这不是偶然的。从大的方面上看,冷战后,美国可以优先“重振经济”,大规模人力、财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向经济领域,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技术发展、企业创新求变与政策的有机配合,培育着“新经济”的成长。
(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快“新经济”的形成,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是“新经济”成长的基石。
其一,信息技术投资奠定了美国“新经济”的产业基础。信息业作为一种前沿性的产业,最先得益于美国防部因应冷战结束,对军事信息技术的解密。美国政府和企业界以此为契机,持续对此进行大力投资。在此带动下,美国整体雄厚的技术力量加快形成一种新的“合力”,使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美国占世界计算机投资的40%,1995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个人支出为850美元, 约为全球平均数(98美元)的8倍,为欧洲的2倍。1996年企业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投资约为2120亿美元。其二,通过重组与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的创新求变意识。80年代,美国即开始进行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和环节、裁员合并和降低成本的企业重组。90年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企业的竞争意识更为加强。为以规模占领市场,企业“强强合并”不断出现。1996年兼并与改组规模创历史之纪录,交易额达6588亿美元。兼并过程中大量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营水平提高,利润大幅上升。《财富》杂志排名的美国前500 家大企业1996年的利润增加了23%。1998年相对而言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约10%的增幅。
(二)重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重振美国”的一揽子计划,推出一套全新的经济战略和政策。(1)大砍预算赤字。 克林顿上台伊始即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制定一项削减军事开支和5年内削减预算赤字5000 亿美元的计划,并提高高收入阶层消费税以削减赤字,赤字水平大为降低,年赤字仅占GDP的1.4%,为25年来的最低点。从现在的情况看,克林顿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的目标已大大提前。赤字削减可保持低利率,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宽松,会刺激投资与消费。(2 )放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如为了加强竞争,克林顿政府力主修改《反垄断法》,减少或取消对金融机构的限制,促进同业竞争;通过改革《通信法》,取消对信息、通信、电视、广播等产业发展的限制。(3)推进科技和教育改革。 政府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制定宏大的教改计划,并实行得力的职业培训计划,同时鼓励和资助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联邦实验室、大学向私营企业转让技术,促进三方技术研究开发合作。(4 )同步推进社会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变提供福利为提供就业机会。
需特别指出的是,美联储依靠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功不可没。格林斯潘作为美国经济的“掌舵人”更是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甚至认为,格林斯潘执行的货币政策是“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的任何时期中最好的政策”。(注:Forbes,December 25,1997,P53.)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任已10多年, 正是美国“新经济”发育到成长的关键时期。为配合政府的“新经济战略”,格氏上任后即以控制庞大的政府开支、抑制通胀为己任,在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通胀下降的情况下,其宏观调控力求稳健。货币政策上,调节利率的次数较多,但注意升降幅度,以避免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如为防经济过热,1994年美联储曾4次调高利率,但每次幅度仅为0.25个百分点,以避免经济突然冷却;当增长出现滞缓时, 又小幅调低,1995年7月—1996年1月曾3次调低利率, 1997年首季出现高增长时,美联储又将利率上调了0.25个百分点。1998年第三季度,美联储针对美国经济放慢的形势,又分三次调低利率,幅度仍然是每次为0.25。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了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三)拓展全球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与外部市场的扩大是密切相关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美国通过大举增加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投资,加拿大吸纳美国的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容量扩大,墨西哥更是成为美国的中游或下游产品的生产线,美国的纺织、玩具等传统产业加快转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此外,克林顿把扩大对全球贸易视为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签订200 多项双边贸易协定,竭力推进“国家出口战略”,大举开拓“新兴市场”,为企业拓宽发展空间。克林顿政府努力拓展全球市场,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更大的外部空间。
三、美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固有难题
美国“新经济”造成的新矛盾尚须进一步观察,其发展更不会一帆风顺,仍会受到旧问题的制约。
首先,外贸逆差趋升。美国进口连年大于出口,外贸逆差扩大。近几年来更显突出。1995年达1830亿美元,1996年达到创纪录的1880亿美元,1997年超过2000亿美元。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东亚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致使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据估计,受此影响,美国的外贸赤字可能多增加数百亿美元,1998年美国贸易逆差接近3000亿美元。
其次,债务负担十分沉重。美国国债高达5.5万亿美元, 私人负债突破1万亿美元。在巨额债务重压下,信用的可靠性下降, 企业破产增加,个人消费萎缩,这些都会阻碍经济发展。美国外债有增无减, 1996年累积额达8710亿美元。国家储蓄率仅为15%, 难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加之巨额贸易赤字需要弥补,不得不依赖外资;一旦投资者抽回资金,美联储为保美元必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从而可能触发衰退。
第三,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在西方国家,美国收入差距最大。11%的家庭和20%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400 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目前有5%富裕家庭的收入是20%最贫穷家庭收入的近6倍, 从1974年到1994年,占人口5%的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 而占人口20%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却在不断减少。此外,黑人工资远低于白人,低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基本处于无增长状况。分化使社会不满情绪甚至恐怖事件增加。
最后,迅速攀升的股市多有隐忧。1987年华尔街股市暴跌以来,道·琼斯股票指数数十次创造新纪录。股市持续上扬诱使消费者大肆挥霍,通胀危险加剧,一旦股市暴跌则将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1996年底格林斯潘发出“股市非理性上涨”的警告后,股市即大幅下挫,可见其脆弱性。由于股市上涨一再突破心理高度,1997年10月,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华尔街股市狂泻近500点,不得不首次启动自1987 年确立以来的电子制动闸,停板交易。1998年8月底,美股再次大泻, 把当年初以来上升的部分夷为平地。目前,到1999年3月15日终于突破10000点的心理大关,之后又回落到9600点左右。美国内外对于美国股市超值及出现经济泡沫的议论在增加,也正表明对美国股市高涨不息的某种担忧。
四、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全面确立,还会有一个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更非十全十美。它虽然可以扩展经济增长期,但摆脱不了经济周期。美国经济能否进入一个如克林顿总统所言的“新时代”,还有待进一步观察。1997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克林顿向欧日首脑宣扬的美国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就遭到抵制甚至批评。亚洲危机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反思发展模式,对美国利用全球化的机会一味向世界推进美国市场模式表现出的反感也与日俱增。美国国内对“新经济”也尚有争论。如包括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鲁格曼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也不完全同意美国已经出现“新经济”。如他认为,如果说“新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的经济,那么,以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美国经济全球化水平远不及英国。
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美国“新经济”的成长,仍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结构调整,既要确立主导产业地位,又不忽视全面的产业进步,以创造“合理和先进的”产业结构。
首先,要依靠竞争机制推动企业体制转变,使经济运转更灵活,反应更迅捷。人们常常强调日本企业的危机意识与应变意识,但我们认为,80年代起,美国企业的危机意识丝毫不亚于日本,它建立在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基础之上。如在经营规模上,企业能及时重组,裁员合并,优化结构,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拳头产业,发挥规模效益;在组织结构上,大企业一改过去对所属企业群体层层控制的做法,仅做指导性协调,以求灵活应变,快速反应;在资本结构上,个人参股,相互参股普遍突出,使产业群体中、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触动,整体发展。
其次,要选准前沿产业,推动产业蜕变。西方经济在经历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而陷于滞胀之后,摆脱笨、大、粗、重的产业,寻求新发展刻不容缓。其出路在于确立新的前沿产业,推动产业蜕变。80年代,欧共体实行包罗万象的尤里卡计划,迄今仍在向民用方向转变;日本而后是美国都选择高清晰电视作为前沿产业,但美国很快意识到该产业“广泛带动效应”的局限,在1991年果断放弃,而把信息通信作为新的突破口,并予以政策支持,大举投资,从而一举奠定优势,掌握着产业发展的主动,并领先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欧盟。
最后,要建立支柱产业,发挥产业群效应,促进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新经济”的全球性,使其面临的竞争环境更突出。它需要主导产业,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柱和全面发达的产业群。主导产业的确立,要有相关产业的支持与触动,为此主导产业自身需要有强大的向其他产业扩散幅射技术、管理和经营经验的能力,以大带小,使各种产业相互支持与互为发展,使“产业链条”运转自如。
应该强调的是,在美国,建立前沿与支柱产业过程中,并非一味排斥或轻易放弃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并非完全无竞争力,其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仍受到重视。
(二)科学技术应形成一种“合力”,以加快其产业化过程,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
第一,转变增长方式,需靠技术,更靠强大的、具有带动效应的主导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要依靠最先进的、主导性的和应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质量与效益。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80%靠的就是知识与技术的进步。
第二,强大的科技基础应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点。美国整体科技实力属世界最强,但开发应用研究不及日本。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要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变技术实力为经济实力。克林顿上台以来,为加强开发与应用研究,无论在国防还是民用研究经费中,美国国家科研经费中基础研究所占份额有所降低,而应用开发经费则都超过了基础研究。
第三,“新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是增长的重要动力。吸收和应用新技术需不断运用新技能,因此,学习与培训更为重要和紧迫。这方面除政府鼓励措施外,美国企业要求新技术员工接受定期培训,并实行跨部门的“交叉培训”,以培养更多的“多功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政府驾驭“新经济”的作用并未削弱,但职能大为转变,它不再是依靠财政政策扩张经济的推动者,而主要是利用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调节和引导者。
美国虽属自由资本主义体制,但自本世纪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美国政府“对其自由企业制度的控制实际上比人们所知的要严格得多”。(注:(美国)希尔斯曼著:《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中文版,第514页。 )当然政府作用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一是完善新的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这种网络首先就是美国国防部搞起来的。克林顿上台后立即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随后戈尔副总统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全面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法律规则环境。美国“新经济”不是在旧的经济制度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必然与传统法律规则等框架相冲突,根据新形势铲除某些藩篱,制定新规则,需要政府不囿陈规发挥新作用。美国政府几年来为此取消或修改了数以万计的旧法规。如《反垄断法》的取消,就有利于企业重组和结构改造。美国《商业周刊》认为,随着世界迈入21世纪和“新经济”就地生根,美国“更多的陈旧的经济准则行将失效”。(注:Business Week,July 14,1998.)三是确立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即取得“理想的”经济增长而保持低通胀、低预算赤字,保持低通胀同时压低失业率,使经济运行环境持续处于良好状态。过去美联储调控经济依据的是“零售额”、“新屋开工量”和“工业产量”等指标,而今格林斯潘的“参考指标”数以万计,通过“超综合指标”评估与分析,不断摸索掌握合理的调控度,以施行稳健调控。它对于保证预测性差、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金融环境的稳定更为坚强有力。美政府正是藉此力主建立全球金融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