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论文_张亚平

如何做好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论文_张亚平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300140

摘要:毫无疑问,急诊科室是医院重要部门,承担着第一时间抢救急重症患者重任。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大众物质生活水平和以往相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越来越关注急救抢救质量,无疑为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延续患者生命。对此,本文则从做好抢救设备药品准备、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将心理护理融入抢救中等分析其具体护理配合策略,望给予急诊科室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诊抢救;护理配合;策略

急诊科室是是医院病种最多、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更是急重症患者入院患者必经之路。该科室设有儿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发热门诊等,可以说将其看做医院日常工作缩影,工作人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反映医院整体素质和水平。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就诊人数众多,特别在发生重大事故和意外灾害时就需要承担大批伤员抢救工作,如果想要做到紧张有序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护理配合策略,提高抢救成功率。

1急诊科室特点及重要性

1.1特点

急诊科室最显著的特点为较强随机性,没有人可以提前预警患者会何时到来或发生什么疾病,以及其危重程度,由此就需要急诊科室医护人员时刻做好准备。极强的应急性是急诊科室另外一个特点,因为急诊患者基本来势凶猛且没有提前应急事件,因在在接诊时要求医生和护理人员做到分秒必争,快速判断患者病情,从而运用较短的时间对其实施抢救,提高抢救效率。由于急诊科室患者病情复杂,因此需要医生和护理人员具备分诊鉴别能力,首先处理危重患者,对于此方面则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在短时间内运用最快速度和方法挽救患者生命,避免发生后遗症。

1.2重要性

现代医学理论明确指出,猝死患者最佳抢救时间为3~4min,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则无法救治患者,从而造成患者死亡。对于骨折、外伤出血、休克等外伤患者而言,其最佳抢救时间为30min,由此可见争取最短时间是急救护理最重要的作用,保证患者在最佳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急救护理作为系统实践活动,涉及就断、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突发的心理生理等社会健康问题,急性发作是上述问题最显著特点且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发生,可能需要极少的护理措施,或许可能需要紧急生命支持。

2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措施

2.1做好抢救设备药品准备 理解专科知识

设备是抢救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器材和仪器应急技术体现急诊科护士对危重症理论知识、设备器材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与医生之间的配合默契度。一般急诊科常用咽喉镜、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等常用抢救仪器。护士在抢救工作过程中应熟练应用上述仪器设备,将所有器材和仪器都设置为备用状态,护理人员则应会正确安装仪器和器材,熟悉各个器材正常值,只有熟练操作上述抢救仪器并与医生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对患者开展抢救工作。药品也是急诊抢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护理对急救药品应用体现其对急危重患者急救思维能力和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其中护士在正确执行医嘱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无疑是对急救工作延伸,例如常见急救药物多巴胺、硝酸甘油等药物都要根据患者心率、血压、病情等调节,提高抢救成功率。

2.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掌握主动权利

重症患者由于受疾病困扰普遍会出现头晕、呕吐、恶心、呼吸苦难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此情况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缓解患者痛苦,使其处于相对稳定和舒适的状态。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血压、脉搏、心跳、呼吸深度、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从而有效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当危重患者进入稳定阶段则由护理人员负责观察患者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病情有一定的预见性,一旦发生异常则及时上报给医生,尤其在夜晚期间巡房不能轻易放松警惕,避免发生意外。此外护士在急诊抢救患者工作中应掌握主动权,学会提前预见病情发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作出具有预见性效果的护理工作。例如脑出血宫外孕破裂患者在做好抢救护理工作时应有预见性地给予患者备皮、心电图、配血、留置导尿等其他护理工作,因为上述患者普遍需要急诊手术,只有做好术前各种准备才能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

2.3心理护理融入其中抢救 避免医疗风险

长期以来,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治愈疾病思想引导下按部就班的执行医生医嘱,属于传统从属型医患关系。护理人员都不善于和患者沟通交流,属于服从型护患关系,由此一来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无法成为合格的护士。因而需要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聆听患者诉求,以友善、真诚、热情的态度看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患者隐私和权利,可以说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有效增强护理人员内在荣誉感和责任心,患者也会增加对护理人员信任,护患关系更加亲和紧密。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情绪并根据其分析心理活动,便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大部分患者应激程度和人格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人作为个体必然存在不同的性格,而在人格因素中属于紧张性高、忧虑性、怀疑性以及敏感性等个体则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应激且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个体,由此说明此类患者就是临床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通常在临床心理疏导中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就能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心理疏导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量化指标,一定程度还能检测心理疏导效果。

3结语

总之,护理配合在急诊科室十分重要,甚至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娴熟到位的抢救配合无疑能起到降低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死亡率作用。因而需要急诊科室医务人员做好各项设备和药品准备,全面理解专科知识,严密观察急诊患者变化,掌握主动权利,同时将心理护理融入抢救工作中,避免出现医疗风险。而急诊科护士也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补充,掌握急救技能,从而能在各种危急情况下积极对患者实施准确抢救,进一步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静,MAJing.如何做好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

[2]李霞.60例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护理配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76-77.

[3]刘淑霞.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急救中的护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4]郭枫.120急救护理中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旬刊,2013(5):96-96.

论文作者:张亚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如何做好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论文_张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