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创新的阶段与趋势_国际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创新的阶段与趋势_国际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创新的阶段性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及论文,金融创新论文,阶段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6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旨在逃避政府对资本和投资的管制;70年代的重心是为了规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和利率风险;80年代的焦点是进一步回避汇率和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9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将进一步考验银行信用中介地位,国际金融创新将朝着进一步灵活、复杂、精密的方向发展。

从60年代中后期起,在国际金融领域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的热潮。一直到今天,虽然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这股热潮丝毫没有减弱,并正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国际银行、金融业的微观领域,但其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微观领域。它既是国际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管理科学和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发展演进过程的延续,同时又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论述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及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重点。

一、什么是金融创新

“创新”(innovation)一词首先见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称之为创新,认为创新是来自内部本身创造性的一种变革,而且,创新的实现过程就是经济的发展过程。创新的形式包括:(1 )引进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发现新原材料来源;(5)推行新的管理方式或组织形式。

引用这一思想,可以认为金融创新即金融业内的创造性变革。比照熊彼特对创新的分类,一般把金融创新粗略地划分为:(1 )新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2)国际新市场的拓展;(3)金融市场上新工具、新服务方式的运用;(4)银行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造性改变;(5)金融机构方面的变革。目前很多人谈及的金融创新一般指金融新工具(新产品)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新工具创新中,方式创新和新工具创新大多无法截然分开,二者相辅相成,而且一般会形成新的市场。所以,一般所说国际金融创新指的是上述含义中的前三种,即新国际金融工具(方式)的推出和新的金融市场的形成。

二、6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

6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主要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

欧洲货币、欧洲债券是50年代末创始的最成功的国际金融创新,它们既是一种融资新手段,同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融资市场。“欧洲”并非地理上的欧洲,而是指“境外”或“离岸”。欧洲货币指某国家境外的该国货币。欧洲美元是最主要的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则是发行人在其境外几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同时发行的以任何特定的一种欧洲货币为面额货币的债券,其发行一般不受政府的管制。1963年欧洲债券刚出现时发行额仅为3亿美元,到1968年即达到38亿美元, 至今欧洲债券仍是国际筹资的最主要形式。

平行贷款其逃避管制的目的尤为突出。其产生于50年代初,为对付英格兰银行对对外投资限制(主要是对外投资购买美元须另行支付一定的费用的规定)而开拓的一种筹资手段。在不同国家的公司经协商以贷款形式向各自驻对方国的子公司提供对等的本国货币,即为平行贷款。

6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的出现,表明一个更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的到来。其深刻的背景则在于战后建立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秩序在60年代的不适应性。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通过金汇兑形式相对固定地规定了各国货币汇率之外,还规定了各国货币当局管理(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而在60年代,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都比较迅速,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承诺,也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各国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都进行了干预,实行资本控制。银行为保持其自身的发展,则采用新的技术来战胜这种控制,比如,欧洲美元就是为规避美国金融管制而逃出美国,并在美国境外活动的美元。

三、7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

7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与60年代的金融创新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汇率、利率风险。创新形式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等。

浮动利率票据(FRN[,s]:Floating Rate Notes),即利率不固定,但定期加以调整的票据。其利率调整通常每半年(6个月)进行一次。为保证投资者的收益,通常FRN[,s]都有最低利率保障,也就是规定一个利率下限。若市场利率低于此限,则按此限付息,如果市场利率升高,则不受限制。其防范利率风险的目的是明显的,而且它可以利用短期市场利率浮动的筹资成本筹措长期资本,深受借款人的欢迎。

货币远期交易(Currency Forward Exchange )是一种预约性交易。买卖双方先订立买卖合同,约定外汇买卖的数量、期限和汇率等。到了约定时间,则按契约规定的汇率进行交割,而不管交割时市场汇率如何变化。货币远期交易的目的直接在于避免或尽量减少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其生命力强大,即使在外汇期货交易出现以后,它仍和外汇期货交易并存于国际金融市场。

7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其目的在于规避汇率和利率的风险,其背景则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金融管制放松,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浮动汇率制,各国政府再没有太多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利率控制和信用控制开始失效。而且,政府还利用在60年代创新的工具和技术在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中融资。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通货膨胀呈现极不稳定和易变的局面。所以这一阶段的国际金融创新主要是风险转移金融创新。

四、8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

进入80年代后,金融创新呈现日新月异的状况,在中期达到高潮,市场筹融资更为灵活、方便。此时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融资方式创新,并由此对整个国际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

8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的报告总结,金融创新主要有四大类,即所谓“四大发明”,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参与者各方的风险。

1.票据发行便利(NIF:Note Issuance Facility)。 这是一种循环融资方式,又只是一种约定。在约定的有效时间内,借款人可以发行一系列短期票据来实现中期融资。它把传统的银团信用中本来由单个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分解为由不同机构承担。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的人(承包银行)并不贷出足额的货币,只是在借款人需要资金时提供一种方法(机制)把借款人发行的票据卖给其它投资者,并且按约定提供期限转变,保证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内能不断得到短期资金。对于借款人而言,成本低,取款灵活;对票据持有人而言,票据是短期资产,风险小,而且它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表外业务,并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比例。

2.互换(Swap)。指双方当事人同意在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一连串付款的一种金融交易,它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货币互换,指同时进行一对相反的现汇交易,而且每种货币都带有固定利率。这样通过互换可使双方都不会蒙受利率损失,也不承担汇率风险。

利率互换,指交易双方按预先规定的办法以某一数量的名义本金为基础对不同性质的利率支付的交换。利率交换的产生是由借款人对贷款利率的定、浮选择不一造成的。

互换这一新型金融工具曾被称为80年代最重大的金融创新。它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在于它可以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的资金融通方式,防止利率和汇率风险,实现短期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甚至还可以以此收取费用和进行投机。通常互换也不增加资产或负债,也是一种表外业务。

3.期权(Option)。即一种只转让权力而不转让义务的合约。投资者只须支付期权费就可以在将来的某一时间或以前,按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规定的金融票据的权利。如果价格有利,买者(卖者)即可行使权利而获利;如果价格不利,买者(卖者)则可以不行使权利而避免亏损,损失的只是为数很有限的期权费。它为客户、公司及投资者提供了防范利率上升的办法。

4.远期利率协议(FRA:Forward Rate Agreement)。 即双方当事人就将来某一段时期的借贷利率签定的协议,一方希望防范未来利率上升的风险,另一方希望防范利率下跌的风险。在协议中规定有固定的利率,届时双方将市场利率与协议利率对比折现,由损失的一方交获益的一方。它实际上在场外交易,用现金清算金融远期,但又简便灵活,不要求保证金,弥补了利率敝口风险,且不增大资产负债表。

8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反映出对汇率、利率及信用风险的进一步规避,更为灵活便捷,同时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形式出现,这反映了银行资产组合管理的新观念。造成这种局面的最直接原因就是80年代初引发债务危机的一系列事件。1982年能源市场由需求过剩转变为供给过剩,石油价格大跌。发展中国家又发生严重债务危机,转移信用风险,改变银行体系信贷质量恶化状况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银行的经理们和管理者都迫切地感到要建立一个强健的银行资产结构。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资产负债方面一直要求和鼓励银行以一个较低的资产对资本比率开展业务。另一方面,银行筹资成本越来越高,典型的就是美国放松了存款利率最高限管理,这迫使银行的经理们或管理者采取既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又能有商业利润的方法来维护生存和发展。所以8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形式上大多是转移风险型创新,本质上却有不少是为了合理逃避金融管制。

当然,还有形成80年代金融创新高潮的其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1.新技术在80年代得到广泛运用,信息成本、从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新技术又为设计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这本身就可以是一种金融创新。比如英国的销售点自动转帐系统就是一例。

2.在80年代,资产价格的变化不定,特别是外汇汇率和利率的易变性使资产价值处于极大风险中,市场参与者(包括客户、银行、公司等)都需要有有效的保值方法和战略来应付因易变性而产生的风险增加。这成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内在动力。

3.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日益加剧的竞争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地向市场供应有吸引力的新金融工具、新交易方式。不同国家金融机构之间、国内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都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一种外在压力。

4.80年代中期金融自由化盛行,各国纷纷放松管制。一般有:取消外汇控制、取消主要金融中介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市场、减税、放宽对某些传统业务的准入限制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创新。

80年代开始的国际金融创新,真正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金融格局,对国际金融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国际金融证券化。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证券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国际信贷由以辛迪加贷款为主转向以证券化资产为主,银行系统的非中介化或称脱媒现象加剧。二是银行资产负债的可买卖性增强,银行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既作为投资者,又作为借款者。前者即表现为持有证券,后者则表现为发行欧洲证券。同时银行将其主要资产业务都予以证券化,贷款证券化现象明显。三是小企业的融资可以通过汇总成库(Pooling)技术, 由银行或政府担保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

其次,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性增加。上述“四大发明”即为表外业务。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风险性,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风险性。为保障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社会对银行业的风险资产有了统一的计量方法及资产负债比例要求。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银行必然会推出既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又能获得收入来源的业务,承诺、担保、承销等业务大力发展,由此带来的收益才足以使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三,国际金融全球一体化。随着技术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如欧洲货币市场),以及各国经济发展,国际金融越来越一体化:银行业一体化,国际、国内银行及其业务区别不明显,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区别不明显。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成为各参与者筹融资的大舞台。

五、9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和一体化并存,国际金融必然会持续大发展,而且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会继续增长。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1993年度报告,1993年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已达4215亿美元,比1991年和1992年分别增长48%和19%。

展望9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我们可以作如下估计:

1.银行信用中介地位将受到严重考验。随着技术进步和管制进一步放松,融资成本及风险都将大大降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及市场信息都将显示于荧幕之中。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地位将进一步削弱,而仅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或借款人出现在市场中,市场金融将成为融资的主渠道。在1993年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中,国际债券市场融资额为1838亿美元,占44%;信贷市场融资额为1650亿美元,仅占39%;欧洲票据市场融资达727亿美元,占17%。在1990年它们的比重分别为21%、39%、5.2%。因此,90年代将是各种金融工具要素和风险更加灵活分解和重组的年代,将会有更多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及新市场的出现。

2.国际金融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世界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许多更好的硬件和软件出现。以此为支持,将会有更复杂的交易方式和更新的交易工具。

3.国际金融创新将合符最优资产组合理论。许多金融创新工具现已被众多市场参与者作为一种国际金融资产而持有,特别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壁垒的消除,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融资,同时又是优化其自身资产组合的过程。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将会出现更为精密复杂的国际金融工具。

标签:;  ;  ;  ;  ;  ;  ;  ;  ;  ;  ;  ;  ;  ;  ;  

国际金融创新的阶段与趋势_国际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