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研究综述
李梦婕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 要: 社会发展进程中,榜样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榜样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对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榜样教育的主要作用、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增强榜样教育的对策等方面作了梳理。
关键词: 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榜样是具体化、人格化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体现,承载着某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
近年来,学界对榜样教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专著、硕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代表性的专著有彭怀祖《榜样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是国内比较系统和全面进行榜样理论研究的著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南通大学榜样与偶像研究中心为平台,彭怀祖教授与研究中心的其他学者围绕榜样教育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如榜样与偶像比较研究、文化视域下榜样偶像研究、榜样与偶像分类研究、大学生先进典型作用研究等。此外,研究榜样教育问题的专著还有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邹春秀《道德榜样论》、王俏华主编的《榜样教育概论》、刘靖君《当代中国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杨婷《榜样教育研究》、李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引领机制研究》、汤正华《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已公开的硕士学位论文来看,有高文《榜样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何玲芳《新时期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伟《新媒体环境下榜样教育探析》、胡晨《网络时代大学道德榜样的塑造研究》、都伊乐《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期刊论文方面,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论文发表逐年上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采砂船准入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大部分采砂船属“三无”船,且规格不断升级,但对此现象却无法控制和约束。沿河砂场设置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为非法采砂打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对运砂车辆、运砂船只的运砂线路、运砂量等未提出明确要求。未在重要的水运闸口、交通道口设立稽察点,不能做到有效控制。采砂户夜间偷采、暴力抗法事件频发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采取细化的管理措施。
一、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
目前,关于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学界研究视角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二,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快跑,快进洞!”青辰朝着唐玉烟大喊。二人眼下身处绝壁,直接暴露在岩鹰的爪下,若是被扑中,定无生还之理。
秦大伟、张晓丹从道德教育角度出发,提出“榜样教育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借助榜样教育的导向、凝聚等作用,使少年儿童构建道德自我,从而做出符合国家、社会以及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1]季秀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榜样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意识的一种方法。[2]丁欣雨从弘扬中国梦的角度出发,认为榜样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的载体,是弘扬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3]
综上,关于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榜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了有益探索,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榜样的选择、内容形式、宣传实施以及践行程度等方面。
龙首山地区所出露的最早的变质地层是以变质结晶基底产出的古元古界龙首山群(Pt1Ln),该区地质演化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上覆地层为中元古界墩子沟群(Pt2Dz)和新元古界孩母山群(Pt3Hm)。龙首山地区显生宙地层分布零星,除底界以含磷层位为特点的寒武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局部分布外,下古生界缺失,上古生界有泥盆系紫红色磨拉石和安山质凝灰岩、玄武岩和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呈局部断陷盆地分布。
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中心)成立于1992年,受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双重领导。中心下设行政办公室、岗前培训办公室、管理干部培训办公室等7个业务科室,现承担的培训项目分为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对外培训三类。其中,国内培训项目包含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技术(考试)培训、教师发展基地研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管理干部培训等9项;国外培训项目包含英语教学培训、国外访问学者项目、双语教学及深化培训等,中心国际教育交流办公室负责国外培训和对外项目。
综上所述,“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是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对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理论成果。部分学者提出“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这是从理论层面对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的界定。教育方法是人们对长期实践活动中的总结、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自觉运用。榜样教育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典型的人或事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所坚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出发,将榜样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方法”。而另一部分学者提出“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这是从实践层面对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的界定。教育活动是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实践活动。榜样教育是教育者借助榜样这一载体,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动产生影响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学者们从实践层面出发,将榜样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虽然,关于榜样教育的基本概念,学界尚未统一,但是学者们为此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榜样教育其他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二、榜样教育的作用
(一)榜样教育对个人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在思政课程中,陈义新提出了隐性渗透、对话沟通、情境体悟3 种榜样教育方法。他认为,把榜样学习融入思想政治课及相关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教育,通过鲜活的榜样形象,使青少年直观感受,增强榜样影响效果。秦大伟、张晓丹指出,要树立多元化榜样,创新榜样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李言认为,对榜样教育方法的运用应遵循受教育者的学习认知规律以及长期宣传的原则,根据教学实况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制定方法运用系统化、常态化机制,避免碎片化教学[5]。张双认为,榜样教育运用应注意长期规划性、内容层次性和方式多样性。
3) 如图5(a)(e)所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钢骨尺寸越大,滞回环面积也越稳定,构件的承载能力也将会增加,其极限变形能力也会增大.由此可知,钢骨尺寸是研究构件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构件的钢骨尺寸对于提高构件的抗震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榜样教育具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如季秀雯提出“榜样监督缺乏及时性”,当普通人变成榜样,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荣誉活动对榜样的思想认识提出挑战,因为缺少对榜样的有效监督,致使榜样变形、走样。[2]
三、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形象的塑造、选择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
结合现有研究来看,科学选树榜样符合先进性、真实性、时代性、层次性和代表性的榜样选择标准已基本形成。刘冰冰、谢守成提出要“选取最具吸引力、最有时代感、最值得信任、最具代表性和最符合身心发展需求的榜样人物”[16],庞申伟、柳礼泉提出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规制,使榜样选树渠道的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选树对象的针对性与广泛性相得益彰”[11]。可见,榜样人物的优化选取、确立榜样选树的标准作为开展榜样教育的基本对策已成为学者的研究共识。
(二)榜样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宣传活动不到位
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秦大伟、张晓丹提出在学校的榜样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活动忽视少年儿童成长特性和个性发展。以大学生为主体,戴静、李坚强等人提出榜样教育的形式缺乏特色,不分对象、条件的强制性教育造成了榜样教育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12]。以高校为主体,季秀雯提出榜样宣传缺乏灵活性,单一的宣传媒介造成了榜样的感染力降低,同时高频率的宣传使人们对榜样的认同度下降。庞申伟、柳礼泉也指出榜样人物及其崇高精神的宣传过度拔高,存在“同质化、模式化”[11]问题。
(三)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践行缺乏有效度
首先,榜样选取应注重“现实性”。如陈万柏、张耀灿提出“必须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榜样,尽可能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14];李言提到“注重榜样形象立体性、注重榜样功能多维化”[5],榜样的选取应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拉近与学生的现实距离;戴静、李坚强等人提出榜样人物的选取要避免“完美性”,应当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选取榜样;赵敏奇提出“在榜样的选取上要坚持求同,榜样与人们生活世界的具有同一性”[13]。其次,榜样选取类型应注重“多样化”。季秀雯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榜样应该坚持民主性、多元化和广泛性,通过改变选拔方式,选择出学生真正认可的榜样,同时树立不同类型的榜样,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2];柳礼泉、王艺璇提出“从多元化角度选树和培育模范典型”[15]。再次,榜样教育应注重“融合性”。张双提出榜样选择应注意真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也有学者提出榜样选取坚持还原真实性与突出先进性相结合、层次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时代性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原则。
(四)榜样教育缺乏有效监督
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张双认为“榜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洁性”[8],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使学生在真实感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学习、掌握,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与张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季秀雯认为榜样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一方面能够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人物事迹,使受教育者获得更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说服力,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提供导向。
谢添认为,榜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指引下,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青少年模仿榜样人物的思想作风、言行举止,期望在青少年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活动。[4]李言认为,榜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活动。[5]宋建武认为,榜样教育是通过对先进人物的代表性思想和行为进行宣传,促使受教育者在榜样人物的事迹中获得启发与鼓舞,从而产生行为动机的一种教育活动。[6]
四、增强榜样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榜样人物的选取标准
赵敏奇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榜样教育方法难以完全适应大众需求,导致榜样效应弱化”[13]。秦大伟、张晓丹认为“一旦教育方法失当,即不能合理、有效地引导少年儿童进行和自身相符的鉴别、比较与反思,就会产‘他愿’行为,弱化榜样教育的效果”[1]。李言同样指出了榜样教育中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认为“榜样的运用脱离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短期无规划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对榜样的事迹置若罔闻,停留于认知层面”[5]。而在榜样践行中,季秀雯认为“缺乏浓厚的榜样学习氛围、缺乏多样的榜样学习形式”[2],也是榜样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张双也提出“榜样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层次不分明,方法单一”[8]。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社会思潮促使榜样教育产生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陈义新认为,在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榜样的选择与青少年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等方面不相适应[9],导致榜样的精神品质没有真正落实在青少年的思想、行动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戴静、李坚强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榜样人物选取理想化且类型单一,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明显差距,使他们失去对榜样的认同感。于畅、丛松日也认为,“在榜样的选树过程中存在着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契合不够强,榜样的认同度不高”[10]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季秀雯认为榜样教育存在“榜样树立标准单一化”[2],且榜样选择的范围较小,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距离。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张双提出存在榜样选择不当的问题,表现为“榜样选择缺乏真实性,榜样类型存在偏差,缺乏时代性,榜样选择方式单一,缺乏民主性”[8]等。李言也提出榜样形象近乎完美,与当下时代精神、多元价值取向不相适应。在榜样塑造方面,丁欣雨提出“榜样教育价值取向趋向理性化、标准双重化、功利化、工具化”[3]问题。庞申伟、柳礼泉在《改革开放40 年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构的回顾与省思》中提到“榜样形象塑造方式的程式化与极端化”[11],使人们对榜样形象的认同弱化。
(二)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在中学生榜样教育中,黄晓敏提出通过生动鲜明的榜样形象,引导、激励人们践行社会价值规范,使榜样的价值观念真正落实于实践活动。张双认为,榜样教育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王燕茹认为,榜样教育对大学生起感染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李彩、张文杰认为,榜样教育具有“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7]的作用,比如在榜样人物评选活动中,榜样所具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高尚品质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以情动人,从而感召、激励人们效仿和学习。还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育人优势出发,如郭岩提出榜样教育具有独特的感染作用。首先,对高尚品格的塑造、情感精神的体验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促使人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其次,对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具有引领作用。
(三)拓展榜样学习途径,加强宣传,合理开展榜样教育活动
首先,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传媒在榜样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万柏、张耀灿认为“在运用榜样示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1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典型。柳礼泉、王艺璇认为要充分发挥广播、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优势,引导其形成合力。于畅、丛松日也提到要创新榜样宣传的方式方法,发挥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其次,在榜样宣传中注重多种资源、环境的运用。陈义新提出要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资源提升榜样的道德影响力,充分利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辟网络阵地[9];以中国梦为动因,丁欣雨提出探寻榜样宣传的立体化、网络化、情感化等诸多模式与中国梦的融合创新[3]。再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榜样教育活动。在少年儿童的榜样教育中,秦大伟、张晓丹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少年儿童探究道德兴趣。在大学生榜样教育中,戴静、李坚强等人指出要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搭建教育实践平台[12];宋建武指出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板报、社团杂志等资源。
(四)提高教育者的榜样教育能力
陈义新认为,教育者应在关心、爱护青少年先进典型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榜样热情,使其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要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实践活动,通过道德示范力量教育学生,从而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形成[9]。秦大伟、张晓丹论述了教育者在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通过呈现榜样精神和道德品质,使少年儿童具有良好的道德基础。季秀雯认为要注意发挥教育者的感染和激励作用,在践行榜样的过程中通过以身作则感召学生。李言认为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以传达榜样的精神内涵为教育内容,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赵敏奇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突出榜样的个性特征,引导受教育者在面对相似或相同情境时作出和榜样相同的价值选择[13]。
(五)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
榜样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性、历时性和开放性的过程,庞申伟、柳礼泉认为应当“重视开展家庭层面的榜样教育,完善学校层面的榜样教育,强化社会层面的榜样教育”[11]。秦大伟、张晓丹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教育,并分别从国家与社会、家庭、学校层面说明了三者的联动效应。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健全系统完备的榜样优抚规制,“通过奖励、优待等规制的完善,积极肯定、褒奖好人好事,使榜样人物得到应有的尊敬与待遇;通过慰问、抚恤等规制的健全,切实有效保护和帮扶榜样人物,不让榜样流血又流泪,进而以健全制度的方式,保障榜样行为的延续和榜样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11]。
以上关于榜样教育的对策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细致研究,一方面丰富了榜样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促进了榜样教育的实施开展。
通过上述对西部矿业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后,综合其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参考文献 :
[1]秦大伟,张晓丹.榜样教育与少年儿童道德自我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69-73.
[2]季秀雯.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1):73-75.
[3]丁欣雨.中国梦语境下榜样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思与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4):31-33.
[4]谢添.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学理论,2018(4):229-230.
[5]李言.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0):51-53.
[6]宋建武.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7-38.
[7]李彩,张文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新时代高校榜样教育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9):66-69.
[8]张双.榜样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4-57.
[9]陈义新.榜样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9):32-33.
[10]于畅,丛松日.榜样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潍坊学院学报,2018(3):33-36.
[11]庞申伟,柳礼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构的回顾与省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36-141.
[12]戴静,李坚强,等.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路径优化[J].林区教学,2017(12):1-3.
[13]赵敏奇.简论榜样效应的重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65-66.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5]柳礼泉,王艺璇.弘扬榜样文化与培育爱国价值观[J].学术论坛,2018(3):162-168.
[16]刘冰冰,谢守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创新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2):90-94.
[17]黄晓敏.高中生榜样教育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2):11-15.
[18]王燕茹.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创新性发展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3):29-32.
[19]郭岩.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育人优势[J].理论观察,2018(11):23-25.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odel Education
LI Meng-jie
(Academy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
Abstract: Model education has an indispensable status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mode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formed rich theoretical result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basic concepts of model education, its main effects and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model education.
Keywords: mode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view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5-0073-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5.023
收稿日期: 2019-04-15
作者简介: 李梦婕(1994-),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榜样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综述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