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英语单元1的活动功能与教学思路分析_英语论文

新标准英语单元1的活动功能与教学思路分析_英语论文

新版《新标准英语》Module Unit 1中的活动功能分析与教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新标准论文,新版论文,功能论文,Uni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活动①概要】

      此为导入活动,内容多为韵句或小对话,通常使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句型来呈现新词汇或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词汇来引入新句型。

      【功能分析】

      这里有三个功能,一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搭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或语言结构,为学生学习“活动②”搭建支架,降低坡度。三是奠基。感知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或语言结构,为学生学习“活动②”做好铺垫。

      【教学思考】

      1.全面落实人文性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如新版《新标准英语》(下同)(三起)三(上)How many?的“小兔过马路数数”导入活动,不但有激趣和预热功能,更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之价值——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守秩序;如(一起)二(下)M2 U2 I'm drawing a picture“活动①”,编者除了将新语言结构“I'm drawing...”进行前置外,还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明白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如(一起)二(下)M3 U1 Sam isn't tidying his room“活动①”,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玩时玩个痛快,学习时一定要踏踏实实。

      2.因班制宜灵活选用导入素材

      教材提供的只是导入的一个素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本地、本班学生实际选用。如(三起)四(上)M6 U1 Can I have some sweets?中“活动①”,编者是这样设计的:从“活动①”的对话内容可看出是本册M4 U1的内容,这里是在复习“Do you want...?”,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同时“Do you want...?”语言结构是表示询问他人的需求,本单元是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当自己有所需求时,得先征询他人的同意或允许。因此,“活动①”一结束,教师可以说:“Do you want...?是询问他人需求与意愿,那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任务。“OK,let's look at the next cartoon.Please find out it.”这样,顺利进入“活动②”的教学。针对该单元内容,我们还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进入“活动②”的学习:“Can I have some sweets?”是继本册M5 U1 Can you run fast?学习can表示能力的用法之后,学习can的另一种用法,即表征求意愿或允许(做某事),因此,教师也可以运用M5 U1的内容进行复习,作为导入文本的突破口。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活动①”,紧扣话题、功能与结构,努力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创设传授新知识的契机,简洁快速地过渡到新课“活动②”的学习中去。导入固然重要,但不能花太多的时间,需要承前启后,才能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化解新知学习的难度。

      3.活动①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一是认识要清。导入是教师在进行新教学内容或新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有效的课堂导入活动是实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活动①”的动画融文字、声音、情景、语境为一体,有利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其兴趣。切忌可有可无,轻视“活动①”的教学。二是定位要准。不能把“活动①”定位为新授内容,单独拿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三是替换要慎。教材中的素材是一些专家反复验证、科学设计的,教师在用其他素材替换时一定要谨慎。如(三起)三(上)M2 U1 What's your name?,从“活动①”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Your name,please?”除了体现了Sam和Amy的调皮、淘气、童真外——将垃圾桶搬运到路中间,给警察叔叔带来感觉上的误导,实际上让学生在了解警察如何进行笔录询问外,还给学生呈现了一种简单的询问他人姓名的方式,同时搭建了一个学习“What's your name?”的梯架,体现由“Your name?”到“What's your name?”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规律。此处就不宜替换。

      【活动②概要】

      此为Unit 1的主课文,通过真实情境下的对话呈现本单元所要学习的词汇和语言结构。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深入浅出。

      【功能分析】

      这里有三个功能。一是语境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学习词汇和语言结构,把枯燥的语法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英语生活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保持对英语的热情。二是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在发展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三是润泽生命。通过文本中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方面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思考】

      1.凸显“双性并举”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英语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习文本内容,不仅在于理解语言结构的意义,领会其运用技巧,还在于通过语言或语言背景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目的与境界。如(三起)四(上)M1 U1 Go straight on,Amy和Sam在街上遇到一只走失的小狗,根据小狗脖子上的吊牌“My name is Doudou.I live at No.2 Park Street.”提示,边走边问路,最终把小狗交给了正伤心哭泣的主人。教师在让学生掌握“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时,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具备有爱心和拾金不昧等优良品质。如(一起)二(上)M5 U1 Lingling is skipping,“活动②”不仅要掌握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的现在进行时态,还要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友爱同学。再如(一起)一(下)M2 U1 Where's the bird?,要教育学生不要捕捉小鸟当宠物养,要爱护自然界的小动物。

      当然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分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我们应当做到:既在教学实践中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要注意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且高度统一,方能绽放异彩,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

      2.重视发挥语境的功能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但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样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般都表示不同含义或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表情达意。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词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赋予词汇具体的含义。语法,是语言学习绕不开的一个坎儿。小学也需要学习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教师如果孤立地讲解抽象、枯燥的语法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从最初的积极、主动转化为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语法教学更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或故事当中感知与学习,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与规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是学习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备案、上课时要有篇章整体意识。教师不能把单词一个个全部教完了,嚼碎了,一个个句子翻译了,才进入文本教对话或阅读。教师如果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接受的就都是教师经过加工消化后的知识,被动地听和记,导致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差。

      3.“活动②”教学的“两忌”

      一忌“情境化”。教师播放一遍语篇视频后,立马给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在文本中去找答案;学生在回答中学习新的词汇或语言结构,也不管其他学生是否找到或找对答案;然后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或角色表演。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情境化”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在学生初次整体感知语篇后,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提纲挈领地抛出1-2个简单的问题(低年级可以实行“零任务”,高年级则要适当加深一点,以体现思维性),如果所提问题让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或回答不出,可以让学生再次听音或跟读一遍;接着,出示“问题串”(体现层次性),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碰到生僻单词,需在后面括号中注明汉语意思,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读懂每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勾画出所需要的答案或关键词句;最后,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并根据需要创设小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二忌“直白翻译”。有的教师在教学词汇和语法时,为了省时省事,喜欢运用翻译法,既让课堂失去英语味,又让学生缺乏英语思维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如(三起)五(下)Book 6 M5 U1 It's big and light,学习“This green one is light.”中新单词“light”时,教师不能直接翻译为“轻的”,应该结合已经学过的、它的反义词“heavy”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在“掂量”教师提前准备的铅球和乒乓球的重量过程中理解“light”的含义。

      【活动③概要】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编写提出的灵活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城乡和地区差异,此处提炼并梳理出了“活动②”中的重点语言结构。

      【功能分析】

      这里有两个功能,一是强化。进一步凸显本课的重难点,便于教师把控本单元重点语言结构。二是补白。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取舍。

      【教学思考】

      “活动③”并不需要教师再次策划时间进行教授或复习,它是编者给教师提炼并梳理出本课学生所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便于教师备案和对本单元重点语言结构的把控。对此,如果提供的句型和内容与“活动②”文本中完全一致,可以直接跳过或另外设计练习,如(一起)二(下)M7 U1 It's Children's Day today和(三起)五(下)M5 U1 It's big and light;如果“活动③”提供的内容与前面“活动②”文本稍有出入,可以跟读或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如(一起)二(下)M9 U1 Turn left和(三起)五(上)M7 U1 He can't see,(一起)三(上)M2 U1 We are making a cake和(三起)三(下)M10 U1 Here's a red hat。但是,忌不进入“活动②”文本学习,就直接教授“活动③”所提炼的语言结构。

      【活动④概要】

      此处通过范例和生动活泼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对本单元所学重点词汇和语言结构进行操练的机会。

      【功能分析】

      这里有两个功能,一是串联。把新旧知识进行串联。二是拓展。为师生再度开发活动练习打开了思维的宽度与广度。

      【教学思考】

      1.重视新旧知识“串联”

      教师不能仅着眼于教材上提供的项目进行练习,要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注意新旧知识的串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游戏、探究、合作等多种形式对语言点进行进一步练习,在真实场景中内化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内容。比如(三起)四(上)M5 U1 Can you run fast?中“活动④”,不但给出A、B两个人物的对话,还呈现了五组不同的图画,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I can...Can you?” “Yes,I can./No,I can't.”的对话情境,避免了一味的机械操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发动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创编情境,从而展开对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如(一起)二(下)M2 U1 She's listening to the radio,教材给出了“A:That's Amy.B:Yes.She's playing the piano.”范例,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情境可以独自或2人一组进行对话。完毕后,学生在教师或组长的带领下,还可以创编情境会话,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英语实践运用能力。

      2.注重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Unit 1的内容,就反复地操练,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还可能导致后面的课程完不成,让学生感到累与烦躁。Unit 2只是复现或扩展Unit 1的内容,学生还有学习与操练的机会。如(一起)一(上)M8 U1 How many?和M8 U2 How many pink balls?,Unit 1通过“Count”来学习1-10的数字,是识记;Unit 2通过情境设置和“Count”来回答“How many...balls?”,是运用和操练,是对Unit 1中“How many?”的拓展与巩固,是渐进性的语言学习。

      原标题:新版《新标准英语》Module模块Unit 1中的活动功能分析与教学思考

标签:;  ;  ;  ;  

新标准英语单元1的活动功能与教学思路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