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兼谈中国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中国农村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4)03-0059-03
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是北京奥运行动的战略目标之一,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北京市委书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说,“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要有最好的硬件设备,二是包括竞赛的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等软件设施应该是最好的,三是向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前两个标准主要针对主办城市北京,很多工作正分步到位。后一个标准面向13亿中国人,范围大,涉及面广,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电视、报刊等“主流话语”来看,中国广大民众或通过收看申奥实况转播、2008年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等,或通过举行自发的申奥签名、书画展等,不同程度接受了奥林匹克教育,增加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但是,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这些中国民众大多都是“城里人”,尤其是北京的城里人。而广大的农村人口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权利,难以共享2008年奥运发展机遇。中国的国情是,“13亿中国人,9亿在农村”,“中国的城市实际是农村里的城市”[1]。可以说,9亿农村人口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是衡量向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1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奥林匹克的精髓。“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且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2]。奥林匹克宗旨的立足点就是全世界。奥林匹克教育就应该体现普及性和大众化。“向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就是在奥林匹克宗旨指导下确立的奋斗目标。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受教育面做到13亿中国人都受教育,即为量的要求;二是受教育程度要符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生存方式的要求,即为质的要求。
奥林匹克教育的纯“小体育”性特征。这里所指的“小体育”,是与体育界倡导的树立大体育观相对而言的。这种特征表现在把奥林匹克教育简单地与球类、体操等体育活动等同起来,把投资兴建高规格的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奥林匹克花园、举行大规模的体育比赛等同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必要条件。
奥林匹克教育的纯理论性特征。这种特征把奥林匹克教育与一般的文化课等同起来,把普及奥林匹克知识,翻译、研究奥林匹克理论,并把这些理论简单地向国人加以灌输作为重点的工作。鲜活的中国化的奥林匹克语言较少。
奥林匹克教育的集中性特征。这个特征是由上两个特征派生出来的。由于纯“小体育”性和纯理论性,导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集中的地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集中的人群在经济收入较高、生活质量较好、素质较全面的少部分人;集中的行业主要在体育界。而居住9亿农村人口的广袤农村,由于文化体育设施简陋,“小体育”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经济生活水平较差,逐渐成为被奥林匹克教育遗忘的“角落”。
2 中国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状况
中国农村奥林匹克教育被遗忘到什么程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上饶学院、井冈山学院等5所地方高师院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利用2003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的机会,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赣南18个县(市)的部分乡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农民。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初步反映:农村的奥林匹克教育尚处沉睡之中。
地方高师奥林匹克教育 地方高师大多坐落在中小城市,仿佛与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无太大的关系。事实不然,地方高师作为主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生产“母鸡”,其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学生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奥林匹克教育。从电话访谈的信息看,大部分地方高师在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存在“四无”现象: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课程,无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教材,无从事奥林匹克教学、研究方面的师资,无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非常贪乏。学生回答不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是谁的,比比皆是;知道奥林匹克格言、名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将成为未来农村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乡村干部的奥林匹克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近98%的乡村干部认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界的事,是学校体育教师的事,乡村干部工作主要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催款催粮催税。大部分乡村干部没有思考“借北京奥运东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课题。迎接2008年奥运会尚未提上乡村工作议事日程。在这样一种“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下,乡村干部的奥林匹克素质可想而知。大部分乡村干部没有接受“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偶然得知。有近99%的乡村干部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奥运会,他们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抓住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发展机遇。
农村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始终处于考试的阴影之下,农村尤甚。农村的孩子自从小学开始,就一心想着考大学,就为了跳农门。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只要升学考试课目中没有奥林匹克教育。这门课程,奥林匹克教育就重视不起来。“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在数量、学历上远不及城市,一校一个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非专职体育人士从事体育教育的现象也有。”[3]农村中小学的田径、体操、球类设施简陋,更不敢奢谈塑胶跑道、游泳池等。业内人士提醒,这种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活动尚且如此,比体育活动更高层次更富人文内涵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可想而知。
广大村民的奥林匹克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北京申奥,北京申奥成功有广大农民的一份功劳。同时他们也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要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有利,能促进农民就业。而对广大农村,尤其农村中的“老少边穷”地区几乎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实际效益。正如广大农民朋友所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能增加我们的收入吗?中国的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勤劳、善良、朴实,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米袋子”“钱袋子”。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这种纯朴的想法无可厚非。而奥林匹克教育如何与农村的实际工作、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却是开展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3 加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的对策
农村奥林匹克教育问题尽管严峻,但至今无人问津。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口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不是放弃呢?放弃9亿农村人口的奥林匹克教育,就是放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前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人民日报社市场版《奥运经济周刊》撰写文章,向北京奥组委就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提出“两点重要建议”,其一是奥林匹克教育和民众的参与,建议相应的全国性的普及计划应该着眼于公众参与程度的最大化,要实现“全民参与,全国受益”。可见,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广大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状况看得真真切切,一语中的。为了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承诺,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加强9亿农村人口的奥林匹克教育。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奥林匹克教育观 观念就是财富,就是出路。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大众化,向13亿中国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观念。要在奥林匹克主义旗帜下树立大体育奥林匹克教育观,形成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西式体育等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做到中华大地处处都是运动场,人人都是运动员。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奥林匹克教育观,把对奥林匹克的认识与本地区的实际工作结合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静静”的现象,改变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状况。
加强地方高师奥林匹克教育,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高师作为向广大农村输送教师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生产“母机”,对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地方高师要下决心从北京重点体育院校引进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师资,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和讲座,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研究,举办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营造奥林匹克文化氛围。要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村开展送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努力使现在的大学生成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落实“以县为主”的奥林匹克教育责任制,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县级行政区由乡(镇)、村组成,是广大农村的集散地。落实“以县为主”的奥林匹克教育责任制是由中国农村的分散性、农民的流动性和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有利于调动县、乡(镇)、村各级组织的积极性,整合县级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县为主”就是指县委、县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本县奥林匹克教育责任,把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借2008年奥运东风,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可每年评选“奥林匹克教育先进县”,实行挂牌,以督促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对乡村干部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培养骨干力量 乡村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农村奥林匹克教育“领头羊”的责任。现任的乡村干部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他们对奥林匹克的了解仅停留在体育运动的层面,比较粗浅。要有计划地举办乡村干部奥林匹克教育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奥林匹克基本知识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题进行授课,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典林匹克的认知水平,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农村工作的紧密结合。
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培养“星星之火” 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随着农村“两基”工作的胜利完成,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占适学青少年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农村每家每户基本达到了1至2位小孩在农村中小学就读。抓好了农村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奥林匹克认识水平,他们犹如奥林匹克教育的“星星之火”,分散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并推动着整个农村的奥林匹克教育。抓好农村奥林匹克教育重要的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三个转变’”[4]。要采取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开设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
大力开展“寓教于体”和“寓经于体”的县级农民运动会,加强农村奥林匹克教育的活动阵地建设 通过在社会上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来实现对人的教育功能,充分运用和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教育,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特征。广大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体育运动形式,如划龙舟,游灯笼,扭秧歌等,这些运动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情感和群众基础,开展起来群众乐于参与。县级农民运动会可采取“县级政府组织,乡(镇)为单元参赛,民间团体协助,企业赞助,村民参与”的模式开展,每1-2年举行一次。在农民运动会期间举行农产品展销,科普健身宣传,文化艺术表演,国民体质测试等活动,体育搭台,经济文化教育唱戏,使奥林匹克主义倡导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标签:奥林匹克论文; 教育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