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刘洁

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医院 154213

【摘要】目的 探究系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临床分析,明确诊断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为39.3%(11/28),治疗总有效率为75%(21/28);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为53.6%(15/28),治疗总有效率为92.9%(26/28)。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系统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系统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本病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而后者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致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为脑实质出血后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1]。抽选我院收治的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系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现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0.2±1.2)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临床分析,明确诊断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系统治疗,具体如下。

2.1诊断要点

2.1.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69岁。发病年龄与病因有关,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者多见于中青年,动静脉畸形所致者多见于青少年,高血压性动脉瘤引发者多为老年患者[2]。

2.1.2多在用力、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骤然发病,并无先兆。

2.1.3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头痛为炸裂样,局限性或全头痛,可伴有颈肩、腰背或双下肢痛、畏光、怕响、短暂意识丧失。特征性体征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2.1.4部分患者除上述症状及体征外无其他表现,有的患者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或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痹,少数患者还因出血进入脑实质或脑血管痉挛出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3]。

2.2治疗要点

2.2.1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4~6周,大小便时也不能坐起,床头抬高30°,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剧烈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监测生命体征,保证充足营养,治疗呼吸道感染,予镇静止痛药物缓解头痛及患者紧张、激动情绪。

2.2.2专科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为脱水降颅压及预防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2.2.3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动脉瘤患者可行瘤颈夹闭术、瘤壁加固术、动脉瘤切除术等,动静脉畸形患者可行供血动脉结扎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也可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上述2种疾病,如合并脑积水,必要时可行脑室分流术[4]。

2.2.4γ刀治疗

治疗脑血管畸形。

2.2.5腰椎穿刺放脑脊液

每次缓慢放出脑脊液10ml左右,每周2次,或经腰穿放置引流管引流,可降低颅压并减轻出血对脑膜的刺激,缓解头痛。但可能诱发脑疝或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并非常用治疗手段。

2.2.6处方

(1)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任选一种:①6-氨基己酸第ld:30g+5%GS 1000ml静滴维持24h,第2d起:24g+5%GS l000ml静滴qd连用7~10d,之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总疗程2~3周,为首选药物。②氨甲苯酸(止血芳酸)0.2~0.4g+5%GS 500ml静滴qd,连用2~3周[5]。③氨甲环酸(止血环酸)0.2g+5%GS 250ml静滴bid或tid连用2~3周。

(2)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注射液(尼莫同注射液) 10mg/d微泵下缓慢静滴给药,给药时间不应小于8h,最好能24h 维持。注意监测血压,如血压下降,应放慢给药速度,7~10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20~40mg tid,或尼莫同30mg bid。

(3)预防脑膜粘连药物:地塞米松5~10mg+5%GS 250ml静滴 qd 5~7d后减量停用。

(4)止痛药物:①强痛定30mg口服tid。②去痛片(索米痛)0.5g口服tid。

(5)镇静药物:①地西泮5mg口服tid。②阿普唑仑(佳乐定)0.4~0.8mg口服tid。③苯巴比妥(鲁米那)0.03g口服tid或0.1g 肌注ql2h~q8h。

2.3注意事项

2.3.1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致命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发病l月内,尤其多见于发病前2周,因此病情平稳后患者仍需绝对卧床、情绪平稳,一定不能大意。

2.3.2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轻症患者仅有颈肩或腰部酸痛不适,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诊疗时不能轻视,可做头颅CT或腰穿以明确诊断。

2.3.3对于临床表现和体征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头颅CT未见出血者有必要做腰穿检查,以免漏诊[6]。

2.3.4确认SAH后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或介入治疗。

3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3.6%、治疗总有效率39.3%,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39.3%、治疗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讨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动静脉畸形,其他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Moyamoya病、脑动脉炎、血液病、肿瘤、妊娠并发症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本研究中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临床诊断、治疗后,对照组中,显效11例(占39.3%),有效10例(占35.7%),无效7例(占25%),治疗总有效率为75%;研究组中,显效15例(占53.6%),有效11例(占39.3%),无效2例(占7.1%),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系统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苏华,胡环环,程晓玲,姜华,乔向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60例临床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2014,(7).

[2]吕保红.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3):1323.

[3]吴晓宇.不同治疗方式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7).

[4]王占伟,刘光辉,张刚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70-71.

[5]辛桂华.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

[6]王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4,(34):133-134.

论文作者:刘洁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系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