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利[1]2008年在《模糊语言研究综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的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人们已注意到这种现象。论文旨在系统梳理模糊语言研究的发展脉络,界定模糊语言的概念并对最近几年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
王晔, 胡伟华[2]2012年在《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文中提出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现象,模糊语言正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本文就模糊语言在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对模糊语言的概念、产生原因、特征及翻译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蒋志华[3]2004年在《谚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谚语中的词义模糊、寓义模糊、不同价值观产生的模糊等模糊语言现象,探讨谚语中模糊语言的一些翻译方法,如对等译法、变异法等。
郭亚银[4]2011年在《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致力于探讨语用模糊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及其翻译。“语用模糊”这一概念自1990年由何自然在其文中论及以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其研究综合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于特定语用目的而采用模糊语言或清晰语言传达模糊的言外之意。语用模糊研究一直以来被归入言语行为的理论框架下,用于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模糊其辞”,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的论文着作目前并不多见。在本文作者看来,文学作品翻译是原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一种叁元交际。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不仅见于人物言语当中,从原作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作品中的其他描写部分,也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或一些句法、词汇手段传达一些模糊的意境和美感。比起模糊语言的翻译,语用模糊翻译更加注重语用模糊的效果。因此这一翻译过程更多考虑怎样在传达最佳语用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转换模糊的语言形式。以上两方面原因,构成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本论文采用案例分析及文献回顾的方法从写作者和对话双方的角度,在参考现有各位学者相关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以《围城》为语料,对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具体定义以及详细分类。通过对模糊类型的翻译转换方式的分析,比如模糊语音、模糊词汇、句法和文化层面的对等方式处理,最终总结出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的原则。为了达到语用等效,可以采用直译、解释性翻译、直译加注释和省略译法。其中直译加注释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文化背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保留原文中的模糊形式。另外,语用等效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所以在语用翻译中也没有绝对的、唯一的译本。与此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语境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语用模糊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翻译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为完善翻译研究做出微薄贡献。本论文致力于探讨语用模糊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及其翻译。“语用模糊”这一概念首先于1983年由利奇提出,自1990年由何自然引入国内以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语用模糊翻译研究综合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于特定语用目的而采用模糊语言或清晰语言传达模糊的言外之意。语用模糊研究一直以来被归入言语行为的理论框架下,用于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模糊其辞”,分析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及其翻译的论文和着作目前不多。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翻译是涉及原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一种叁元交际。文学作品存在多种形式的语用模糊,不仅见于人物言语当中,从原作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作品中的其他描写部分,也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或一些句法、词汇手段传达一些模糊的意境和美感。比起模糊语言的翻译,语用模糊翻译更加注重语用模糊的效果。因此这一翻译过程更多考虑怎样在传达最佳语用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转换模糊的语言形式。以上两方面原因,构成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本论文采用文献回顾及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写作者和对话双方的角度,在参考现有各位学者相关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以《围城》为语料,对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具体定义以及较详细的分类。通过对模糊类型的翻译转换方式的分析,比如模糊语音、模糊词汇、句法和文化层面的对等方式处理,最终总结出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的原则。为了达到语用等效,可以采用直译、解释性翻译、直译加注释和省略译法。其中直译加注释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文化背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保留原文中的模糊形式。另外,语用等效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因此在语用翻译中也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译本。与此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语境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语境条件考虑不充分时产生的语用失误,即误译现象的解决途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语用模糊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翻译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一定尝试,为完善翻译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王清波[5]2014年在《外交口译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翻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专家学者感兴趣的研究现象。自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之后,模糊语言就成为了语言学领域中正式的研究主题。然而,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致力于比较理论的研究,在把模糊语言这一理论与实际领域相结合的研究上还没取得实际突破。因此,为丰富模糊语言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选择了模糊语言在外交口译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搜集了数篇中国外交部招待会的双语发言记录作为例证,一方面为外交口译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对模糊现象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因而,本文对模糊语言在口译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为模糊语言和口译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赵宋文[6]2011年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文中认为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除了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外,模糊语言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也是重点,例如模糊语言与笔译、口译的研究等。模糊语言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人类的语言交流中至关重要。相应地,在汉英交替传译现场,由于多方面因素,发言人的讲话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模糊语言,进而影响译员的口译工作。译员有必要掌握正确的策略来应对和解决模糊语言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正确理解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模糊语言,为译员归纳出解决模糊语言的正确策略。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语言模糊性的种类及语用功能、模糊语言的可译性及障碍、交替传译的特点和阶段等,通过分析语料,剖析汉英交替传译中出现的模糊语言现象,总结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归纳相关的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是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模糊语言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认为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应当传达原语的信息;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译文听众和原语听众的反应相似。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时,首先要理解发言人使用模糊语言的意图,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将模糊语言转化为模糊语言或明确语言,或将明确语言转化为模糊语言。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论文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回顾了模糊性、模糊语言的研究成果和中外专家学者对其的不同见解以及模糊语言与笔译、口译研究的关系。第叁部分为理论框架,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的评价标准。第四部分首先介绍语言模糊性的定义、模糊语言的主要种类、语用功能以及模糊语言的可译性与翻译的障碍,考察了汉英交替传译的定义、特点和阶段,并以理论为基础,介绍了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语。
谭载喜[7]2010年在《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文中研究表明在表达人类复杂情感时,模糊语言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较多的信息,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达成读者与作者(或译者)心灵情感的交流,获得立体多维的审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而言,尤其如此。随着对语言模糊现象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者对语言的模糊特性,以及对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越来越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即将出版的《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一书为例,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这个核心问题,对模糊与文学、模糊与翻译、以及书中所涉若干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刘百宁, 冯晶[8]2007年在《论英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文中指出语言的本质是模糊的。模糊语言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言语表达者和接受者不但要深谙其词义和语法知识,而且要理解其上下文和语用功能。
赵冬华[9]2008年在《英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
李志鹏[10]2007年在《目的论对字幕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解释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多渠道的新阶段。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世界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短短百年之内以另人惊奇的速度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无疑在新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规模的优秀外国影片的引进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利挑战。在我国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字幕翻译还未向文学翻译那样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字幕翻译也尚未设定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娱乐业极为不符。该研究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已颇成体系。西方学术界针对影视翻译发表的论文不在少数,甚至有一些专门从事影视翻译的机构业已成立,例如欧洲影视翻译研究协会。但是,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对象往往设定在欧洲语言之间的互译上,尚为涉足英汉这两种分属不同语系的语言间的互译。就本文议题,目的论对影视字幕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解释力,国内外尚未有理论性的系统性的研究,这也即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国内有部分学者曾提出过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但在影视字幕翻译领域尚未有学者阐述过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模糊语言问题做尝试性的探讨,为该翻译领域的空白做尝试性的弥补。目的论由德国功能翻译派代表人物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目的论的中心思想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process.…“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本论文将致力于用目的论解释字幕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译者应以提供信息,协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欣赏影片,以实现影片的娱乐价值与商业价值为翻译目的。论文将从翻译方向与文本类型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模糊语言研究综览[J]. 赵云利. 语文学刊. 2008
[2]. 模糊语言及其翻译[J]. 王晔, 胡伟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
[3]. 谚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J]. 蒋志华. 池州师专学报. 2004
[4]. 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D]. 郭亚银. 兰州大学. 2011
[5]. 外交口译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翻译策略[D]. 王清波. 黑龙江大学. 2014
[6]. 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D]. 赵宋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1
[7]. 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 谭载喜. 中国翻译. 2010
[8]. 论英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J]. 刘百宁, 冯晶.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英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J]. 赵冬华.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目的论对字幕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解释力[D]. 李志鹏. 黑龙江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