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孙亦平[1]2006年在《论杜光庭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与贡献》文中认为唐末五代时期着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一生撰写并整理了十多种、近二百卷有关道教斋醮科仪着作,被后人誉为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本文认为,杜光庭在整理各种斋醮科仪的基础上,对“自然朝”的提倡、对道场戒律的重视、对谢恩醮的设立、对“斋”的意义的阐发、对斋官职司的具体规定、对表奏上章的文饰等,为推动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晓东[2]2006年在《仙乐飘香何处寻?——读《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利民教授的《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是我国大陆学术界以研究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文化的第一部专着。本文从客观求实的角度,分析了《斋》文的优劣得失,指出了该课题的前瞻性,及其对弘扬华夏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贡献;肯定其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新颖——在对宗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学术研究中,强调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与全部程式的实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将斋醮科仪的仪式音乐、济度思想、斋醮科仪程式、民俗信仰、道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等问题,放入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自如地实现了作者多视角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初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该书在照片设置、道家与道教之因果阐述、章节结构安排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亦提出了诚恳的意见。

傅利民[3]2002年在《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文中认为龙虎山自晋代以来就是历代天师(1)生活起居、设坛传箓(2)之处,也是道教的中心,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斋醮科仪音乐具有完备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它随着天师道在社会和道教内部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向外传播并发展完善,对民间乐曲和地域性文化影响极大,同时,它也直接受到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多重影响,其音乐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实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本文在绪论中追溯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经典、相关的文化背景、科仪的程序、结构和音乐的特点用比较研究和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明了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历史传承之脉络和演变轨迹。本文的上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龙虎山天师道当今使用的几项主要科仪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实录了《启请告歇科仪》、《灵宝济炼度孤科仪》和《传度授箓科仪》的全部程式及其音乐,籍以说明音乐在科仪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克服了前人把道教经韵曲牌音乐孤立于科仪之外来进行观察与研究的弊端。下篇首先探讨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宗教性功能,指出天师道科仪音乐尽管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仅从表面观察与当地有些民歌、戏曲、器乐曲等十分相近,但由于它受宗教礼仪和道教观念的影响,并受多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复合作用,使其具有了一种不同于世俗音乐的独特的风貌,它那富有空灵超验的神秘性和神圣的宗教性特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可感受得到的。因此,本文认为天师道科仪音乐除具有着民俗音乐所共有的一般性音乐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祈禳、济度、通神、感神等宗教性功能。下篇还对现今的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曲目、乐队组合、演奏技巧与配器特点、曲式结构类型、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与研究,总结了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旋法特征,探求了天师道科仪音乐中多声音乐织体的内在规律。最后,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美学的层面,对道人的音乐概念、音乐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并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生成背景、道人的修道心理以及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该文还从道教经典、道家着作中,选取了历代高道和道家先哲对音乐理论的部分论述,以指明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涵。

张泽洪[4]2001年在《论宋朝道教斋醮科仪的时代特点》文中指出宋代是封建国家重神祀、兴礼仪的时代。宋代道教在继续履行国家宗教祭祀职能的同时 ,开始对民间信仰进行理论化的改造吸收。宋代民间信仰的活跃与道教复兴的时代背景 ,促成道教斋醮的兴盛和科仪经典的编撰。道教斋醮科仪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民间俗神道教化的演进趋势 ,说明宋代是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转换期

汪普英[5]2015年在《丽水道教斋醮科仪及其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丽水的道教从唐朝开始就非常兴盛,在中国道教史上有许多着名的人物,如唐代时期的中国道教领袖叶法善和杜光庭,就分别是丽水松阳县和丽水缙云县人,而明代道教领袖刘伯温也是丽水青田县人。这都为丽水道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日,丽水民间道教斋醮科仪法事流传仍然非常广泛。文章主要论述了丽水道教斋醮科仪存在种类、音乐功能分类及音乐存在形式。

史孝进[6]2002年在《浅谈道教科仪内秘之术与内炼养生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正一派斋醮科仪中,高功法师斋法行持是沟通人和神鬼的重要的途径。这种斋法行持就是以法术的召神遣将达到祈禳消灾、集福迎祥、保太平安或超度亡爽、荐先登真的目的。当正一道士在坛场诵经、念咒或在步虚声中掐块步罡或在悠扬音乐声中于罡毯上步罡踏斗时,人们通过自己的

本报记者, 黄晶[7]2008年在《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 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一种民间音乐。海南斋乐独具本土特色民国叁十七年

王静[8]2011年在《斋醮科仪音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斋醮科仪音乐是在斋醮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尚书·伊训》有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斋醮执事者按相应的斋醮科仪程式施行法事,因而就有科仪音乐的演奏。自北魏道士寇谦将道教斋醮活动诵经方式直诵改为乐诵以来

周山东[9]2015年在《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摆脱道教的边缘化困境,南朝道士陆修静以重整斋醮科仪为突破点,大量吸收主流价值观中的孝道伦理。一方面,使斋醮科仪转化为超度九祖的宗教仪式,成为忏悔不孝之罪和践行孝道伦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借助孝道践行的心性修炼功能和感恩回报心理,增强斋醮科仪的恬静去欲功效和内在精神动力。陆修静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认同,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对于现代社会重新认识道德的身心调养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陈文龙[10]2013年在《被遗忘的礼仪: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文中指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仪式在族群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仪是中国道教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国内学界对科仪的研究主要在唐以前,对宋代的科仪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宋代科仪才是后世科仪的直接来源。   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

参考文献:

[1]. 论杜光庭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与贡献[J]. 孙亦平. 宗教学研究. 2006

[2]. 仙乐飘香何处寻?——读《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J]. 胡晓东. 中国音乐. 2006

[3]. 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D]. 傅利民. 中央音乐学院. 2002

[4]. 论宋朝道教斋醮科仪的时代特点[J]. 张泽洪. 社会科学研究. 2001

[5]. 丽水道教斋醮科仪及其音乐研究[J]. 汪普英. 艺术百家. 2015

[6]. 浅谈道教科仪内秘之术与内炼养生的关系[J]. 史孝进. 中国道教. 2002

[7]. 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N]. 本报记者, 黄晶. 海南日报. 2008

[8]. 斋醮科仪音乐[J]. 王静. 新东方. 2011

[9]. 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J]. 周山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5

[10]. 被遗忘的礼仪: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N]. 陈文龙.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标签:;  ;  ;  ;  ;  ;  ;  

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