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论文_何亚伟

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论文_何亚伟

摘要:钻孔灌注桩是桩基础中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桥墩基础施工,具有施工相邻干扰小,承载力大等优点。同时桩基础作为公路工程强制控制内容之一,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重中之重。由于桩基工程的隐蔽性,给质量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主要的质量控制点包括钻孔、护筒埋设,泥浆制作,钢筋笼吊装,灌浆等等。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施工质量 控制要点

1护筒埋设

在埋筒时,护筒内径比桩径大20cm,护筒顶面高出施工地面20~30cm。护筒埋置深度不小于2m。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护筒可采用钢板制作,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制作成型的护筒应满足钻孔方式对护筒刚度和强度要求。钢护筒适用于各种施工条件,安全性高,可多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护筒可在水深不大的钻孔中使用。护筒厚度用根据护筒制作材料、孔位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设计桩径、护筒,埋深和埋设方法等条件综合选定,必要时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钻孔桩施工钢护筒厚度宜采用6~12mm,钢筋混凝土护筒宜采用8~10cm。护筒内径应适当大于设计桩径,具体数值应根据采用的钻机类型来确定。

2泥浆池

泥浆的作用主要是护壁、携砂排土、切土润滑、冷却钻头等。其中以护壁为主。泥浆制备方法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在勃土与粉质勃土中成孔时,可注人清水,以原土造浆,排渣泥浆的密度应控制在1.1~1.3g/cm3;在其他土层中成孔,泥浆可以选用高塑性的黏土或者膨润土制备;在砂土和较厚夹砂层中成孔时,泥生密度应控制在1.1~1.39g/cm3;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者容易塌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3~1.5g/cm3。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密度,且定期测定勃度、含砂率与胶体率。泥浆约控制指标为黏度18~22s、含砂率不大于8%、胶体率不小于90%,为提高泥浆质量可以加人外掺料,如增重剂、分散剂、增易剂等。施工中废弃的泥浆、泥渣应按环保的有关规定处理。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必须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无论对于成孔质量还是最终对桩的承载能力的发挥,泥浆质量都是重要因素。施工期间护筒内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

3钻孔及清孔

在钻进中发现钻孔内的水位突然下降又回升,孔口冒细密的水泡,钻进尺很慢或不进尺而出碴量明显,钻机的负荷却明显的增加,有异响现象发生时,既可能发生了井孔坍塌现象。坍孔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孔内水头未能保证、机具碰撞孔壁等原因造成的。发生坍孔后,应查明坍孔的位置再进行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坍孔位置较深且不是很严重时,采用粘土回填至坍孔位置以上2m~3m,并采取加大泥浆比重、改善泥浆性能、加高水头等措施,继续慢慢钻进;坍孔严重时,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类土或砾石土回填,如果无砂类土和砾石土,可采用粘质土掺入5%~8%的水泥进行回填,待孔内回填土稳定后重新开钻;坍孔位置不深时,可采用加深护筒的方法,将护筒内的填土夯实,重新开钻。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尽量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成孔时应小心提杆不得碰撞孔壁,否则第1次清孔后在提钻具时碰撞孔避可能引起坍孔,这将可能造成第2次清孔也无法清除坍落的沉渣。在提出钻具后必须立即用测绳复核成孔深度,如测绳深比钻杆测深小,就要重新下钻复钻并清孔,不得强行下钢筋笼。

4钢筋笼与导管

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并在上端加焊4根较粗钢筋(Φ20以上)固定在钢护筒顶部施工平台上,用细钢筋在钢筋笼上加焊防浮倒刺,当砼上升至钢筋笼底部附近时,小步提升导管以保持较小的埋管深度(≥1.5m),并稍稍减缓砼的灌注速度。

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砼埋深,使管内砼超出漏水处要经常探测砼面实际标高、计算砼面上升高度、导管下口与混凝土面相对位置,及时拆卸导管,保持导管合理埋深,严禁将导管拨出砼面,导管埋深一般应控制在2~6 m为宜,过大或过小都会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出现不同形式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桩的质量。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砼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砼过程中,测定已灌砼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砼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砼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砼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5混凝土

凝土浇灌时,导管应全部安装放孔,安装位置应居中,隔水塞采用铁丝悬挂于内。混凝土灌入前应先在灌斗内灌入0.1~0.2m3的1:1.5水泥砂浆,然后再灌入混凝土,等初灌混凝土足量后,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为不少于1m,导管内混凝土柱和管外泥浆桩压力平衡。砼的坍落度对成桩质量有直接影响,坍落度合理的砼应是拌和均匀、和易性好、内阻小、初凝时间长、润滑性好且有较好的触变性能,避免出现离析现象。坍落度合理的砼可有效地保证砼灌注性、连续性和密实性,一般应控制在18~22cm范围内。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m;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6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的原因较多,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上述几点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是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常用的预防处理措施。钻孔桩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到事先预防和控制、才能做到发生了其中的某种故障后能从容地进行处理,才能确保钻孔桩的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

参考文献

[1]杨晖彬;刘涛。钻孔灌注桩“旋挖+冲反”施工工艺特点及质量控制[J]施工技术 2014(07).

[2]胡友欣,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1).

[3]符辰宁,浅谈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J]西部交通科技.2013(08).

论文作者:何亚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0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论文_何亚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