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的 李浩 徐建 胡时栋 杜晓辉 通信作者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 北京 10085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1170123); 作者简介:王玲的(1989年-),男,河北邯郸市,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工作.【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分析探讨我院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收治时间在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共80例,按照患者术前的外周血NLR情况分为低NLR组(n=44)和高NLR组(n=36),资料分析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结果低NLR组5年内的生存率为77.27%,高NIR组5年内的生存率为55.5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性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越大,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生存率越低,故应该加强临床重视. 【关键词】 外周血; NLR; 结直肠癌; 预后; 影响【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71-02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大的临床特点,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结束后,容易出现肿瘤复发和癌转移,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后[1].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外周血NLR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特选择了我院在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间,期间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与患者的预后情况联系密切,现将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分析探讨我院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收治时间在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共80例,按照患者术前的外周血NLR 情况分为低NLR组(n=44)和高NLR组(n=36). 低NLR组(n=44)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小于5,年龄范围在43-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10.43)岁,男女分布比例为24:20. 其中有14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右半结肠,16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横结肠,14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左半结肠. 高NLR组(n=36)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大于等于5, 年龄范围在4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4±10.23)岁,男女分布比例为20:16.其中有14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右半结肠,12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横结肠,10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位于左半结肠.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低NLR 组和高NLR组的年龄、病变部位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1.2.1 手术前1周,采取患者的静脉血,送往临床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验,根据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将NLR 大于等于5的作为高NLR,小于5的作为低NLR.1.2.2 手术结束后,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随访5年,在此期间,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死亡时间,对比两组的生存率. 1.3 观察指标观察低NLR组(n=44)和高NLR组(n=36)5年内的生存率,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和单因素.1.4 数据处理对低NLR组和高NLR组的生存率和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和单因素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生存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和单因素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使用回归性线性分析. 2 结果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低NLR组在5年内的生存率为77.27%,高NIR组在5 年内的生存率为55.5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性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具体详情如表1、表2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免疫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众临床专家认为,炎症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全身免疫系统状态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2]. 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炎症细胞,肿瘤释放出的G-CSF、IL-1等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中性粒细胞的增殖会改变患者的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发展,除此之外,中性粒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主要来源,会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和癌细胞的远处转移[3]. 淋巴细胞可以有效抵抗肿瘤的生长繁殖,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部分,当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减少时,就预示着机体内的免疫功能出现了异常,对抗肿瘤的免疫能力也随之降低,不能很好地对癌组织进行对抗,进而有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增殖,影响患者的良好预后[4].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当NLR 比值大于等于5时,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不利影响,会减少患者的生存率,且高NLR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后复发肿瘤的风险远远高于低NLR 患者[5].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6],NLR具有便捷、经济的特点,通过血常规检验就可获得,可以作为监测肿瘤患者预后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临床分期、淋巴结的转移及远处转移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NLR组在5年内的生存率为77.27%,高NIR 组在5 年内的生存率为55.5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性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综上所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越大,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生存率越低,故应该加强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1] 刘海亮,杜晓辉,孙培鸣等.术前外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8):723-726. [2] 魏秀峰,华胸怀,秦建军等.中性粒细胞监测在消化道肿瘤临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3):338-341. [3] 蒋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评估价值[D].中国医科大学,2014. [4] 王智,马晋平,林建伟等.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1,03(4):246-250. [5] 陶成诚,余昌俊,孟刚等.VEGFR-3、LYVE-1与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淋巴转移相关性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0):1237-[ 1239. 6] 蔡瑞云,陈洪亮,金凤哲等.直肠癌患者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3,28(6):536-538.
论文作者:王玲的 李浩 徐建 胡时栋 杜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患者论文; 粒细胞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比值论文; 肿瘤论文; 生存率论文; 结直肠癌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