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需求与中国企业信息投资模式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化投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需求论文,模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信息需求来源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拉动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是推动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既是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诸领域的渗透过程,也是企业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获得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到改进、完善,甚至获得创新,形成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1997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张洪波等对我国1979~1996年近20年MRPII(制造资源计划)实际情况进行了国内首次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显示我国实施MRPII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许多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阻力。1998年中国纺织总会信息中心对全国纺织企业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全行业企业PC机平均拥有率为25.4台,机型以486为主,企业计算机网络化的比例为44.8%,这显示出尽管纺织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但信息化进步率较低,与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预期效用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1998年,中国信息协会对全国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我国企业已较为普遍使用个人电脑,且超过1万家企业已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其中,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信息化程度较高。1998年初,全国70%强的制造业部门应用了CAD/CAM,67家企业成为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示范工程企业,约1000家企业拥有自身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并出现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试点企业。在地域上,上海和广东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

同年5月,广东省信息协会也在全省内组织企业信息化调研,结果显示全省企业个人电脑拥有率达到78.8%,平均每家企业达到24.51台,计算机平均联网率为18.12%。31.64%的企业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MIS),29.55%的企业应用CAD和16.12%的企业使用CAM,23.88%的企业已经使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应用MRPII和CIMS的企业分别只有3.88%和1.49%。这说明尽管广东企业信息化处于全国较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表1 1986~1994年我国企业的信息需求结构*

1988年100家大企业 1994年500家大企业 1986年221家乡镇企业 1994年60家乡镇企业

信息需求结构/重要性

信息需求结构/重要性

信息需求结构/重要性 信息需求结构/重要性

产品开发78.57%

市场动向98.20%

新产品开发54.8% 原材料供应信息 43.3%

技术经济指标63.39%

科技动向95.98%

技术引进 52.5% 市场需求41.7%

生产技术61.40%

社会经济政治动向85.75%

市场营销 50.2%

产品价格40.0%

技术引进58.92%

外资外贸金融人才80.90%

企业管理 41.2%

国内同行现状31.7%

市场商情52.67%

企业竞争75.39%

设备改造 37.6%

企业管理26.7%

发展动向51.78%

机关行业动向70.89%

预测信息 32.6%

领导决策26.7%

企业管理46.15%

本企业自身信息 53.20%

政策法规 24.9%

国家经济政策26.7%

外贸信息30.60%

法规信息50.30%

金融信息 22.6% ——

金融信息9.37%—— 外贸信息

6.8% ——

———— 其他

1.8% ——

*百分数或顺序数表示企业对该类信息的需求程度,由认为该类信息急需的企业数占接受调查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得出。

资料来源:陈昭楠等(1988);霍叔牛等(1987);国家科委信息司信息调查课题组(1994);董焱(1995)。

表2 1986年278家城市中小企业信息需求结构*

第1位 开发新产品第4位 生产技术第7位 企业改造

第2位 市场行情 第5位 技术引进第8位 金融信息

第3位 产品预测 第6位 企业管理第9位 其他

资料来源:陈昭楠等(1987)。*同表1。

同年11月,作者主持完成了对广东省企业信息化投资动机及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只有39.1%的企业已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甚至有7.6%的企业还不清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在用途上,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打字的占了42.5%。相对来说,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更加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本文通过对上述调研结果及有关调研数据的整理,对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特征,企业投资信息化的投资模式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企业的信息需求结构正在转型,企业投资信息化的模式呈现多样化。

一、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

为了赢得市场份额,在竞争中不被其他竞争者击败,或者为了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或者为了寻求企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而增加营业利润,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活动将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展开。市场竞争带来的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构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也是我们分析企业信息化基本动力的逻辑起点之一。

市场竞争水平,企业规模和区位因素对企业信息需求的影响较大。不同规模和区位的企业之间的信息需求结构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相当的差别,表1、表2在相当程度上反映1988~1994年间我国不同类型企业信息需求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

1988年,我国大型企业计算机普及率只有12.87%,所有办公自动化设备中复印机的普及率最高(61.38%)。到1994年,近30%的企业建立计算机中心,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普及率提高到20%,10%的企业开始制作企业网页,并有80%的大企业准备申请企业域名。相应地,企业信息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由表1和表2可知,80年代我国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将产品开发信息作为本企业最迫切希望获取的信息,形成了以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为中心的企业信息需求结构。90年代中期,大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信息需求结构由以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导向为中心,市场动向、科技动向、社会经济政治动向信息成为大企业信息需求的三大热点,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成为乡镇企业信息需求的核心,同时都对投资、外贸和人才信息的需求明显上升。据1996年6月26日《中国物资报》报道,中国企业急需政策、新产品开发、人才技术交流(特别是管理、技术、供销三种类型的人才信息)、改革动态,以及法规和金融投资信息六种信息。这种信息需求结构的改变预示着我国企业逐渐由80年代产品经营阶段向90年代的初级资本经营阶段过渡。90年代后期,类似海尔集团这样的国家大型企业开始向知识经营(如品牌经营和进入软件产业)阶段发展。

不同的调研结果均表明,无论企业规模如何,区位因素有何变化,无论处于哪个经营发展阶段,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信息都是企业急需的信息。但是,不同阶段对新产品信息需求的层次和目标是不同的。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企业信息需求结构随着企业发展重点的转移而有所差别,但对待新产品信息的高需求是恒定的。1990年初,首都钢铁公司对企业管理方法信息的最高需求与首钢实行内部层层承包到人的分工承包体系有关,如果排除这个阶段性因素,首钢对新产品开发信息的需求应依然位于前列(表3)。首钢反映的企业信息需求结构从个别企业角度印证了我们有关中国企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阶段过渡的结论。

不同地区企业对信息需求的结构和特征虽有所不同,但对待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表现出的高需求却是相同的。

1998年初,广东省企业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8.80%,平均每家企业24.51台微机;工作站普及率达到23.88%,每家企业平均3.63台;小型机普及率17.31%,每家企业平均0.58台;企业计算机联网率18.12%。这些调研数据表明广东企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企业信息需求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与我国一般情况相比呈现出以下异同:

(1)科技成果信息是企业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作者调查表明,在广东省548家工业企业中,44.3%的企业认为新产品新技术信息是企业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其次是市场营销信息,占31.8%;第三是科技发展信息,占8.2%;第四是国际市场信息,占6.6%;第五是国家政策法规信息,占5.6%。这种信息需求结构与广东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较强密切相关。在接受调查的548家企业中,69.7%的企业设立了研究所或研究开发机构开发技术创新或研究开发活动,89.6%的企业表示具有独立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在企业获取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途径中,最普遍的是查找专业杂志(占59.1%),其次是查找科委数据库(占35.6%),第三是看技术简报(占18.6%),第四是看报纸(占7.9),第五是看电视(占3.2%)。此外,广东省信息协会调查表明,在企业外部信息中,58.81%的企业最迫切需要市场动态信息,其次才是政策法规和科技信息。

(2)截至1998年初,广东省企业已经开通国际互联网的比例超过50%,达到51.04%,并有15.82%的企业计划在1999年前进入国际互联网,预计到2000年,广东企业联结国际互联网的比例将上升到80%~85%。但是,在企业域名申请上,广东企业申请比例较低,1998年初只有14.63%的企业拥有企业Internet域名,44.78%的企业认为在今后5年内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将会拥有Internet域名,但有20.9%的企业认为这个时间应延长为10年。

(3)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电脑等信息技术工具的有效使用率较低。然而,大中型企业相对地比中小型企业更加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表明,只有39.1%的企业已经建立企业MIS,49.5%的企业尚未建立企业MIS,7.6%的企业依然不清楚建立企业MIS是什么回事。总体上,广东工业企业对信息市场的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近一半的企业没有建立MIS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4)在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获得创新信息及构想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来源是用户信息,即来自产品或服务用户向企业反馈的信息,其次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形成的信息,再次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产品信息。文献资料展览会国外考察获取的信息占第四位,其他依次是技术市场或咨询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计划和政府提供的信息,以及企业内部其他成员等。

(5)制约企业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人才或人才流失,以及缺乏相应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如果将人力资源看成是广义的信息资源,那么,后两项总和的重要性将超过第一项缺乏资金。根据广东省科委调研,后两项得分总和达到36.7,超过第一项得分23.3,说明缺乏有形和无形信息资源,成为制约广东企业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广东企业家现在和将来对创新信息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对政府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高层次的三个希望依次是:资助技术创新、提供有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列入政府计划和提供与国外合作的机会。

与企业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企业信息源结构,在80年代,国外标准、内部文件和本企业信息系统在我国大企业信息源结构中占有最重要位置,社交活动、用户反馈信息和报纸则在中小企业信息源结构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90年代中期后,企业需求信息的来源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呈现多元化,但大企业依然主要依靠本企业和本行业信息系统,以及广播电视和期刊报纸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则主要依靠期刊杂志、用户反馈、情报网络和技术交流会获取信息,乡镇企业主要依靠社交活动、用户反馈、报纸、广播电视和订货会获取信息。估计我国企业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到2005年前后才有可能较为普遍地发挥企业主信息渠道的作用。

除地域差别外,企业或用户在不同媒介中的信息需求结构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在Internet上,用户网上信息需求结构与传统媒介的信息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相同点,即都以科技信息为主,但网上信息需求具有更大的集中度,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新闻、休闲娱乐体育消息和商业资讯信息等(表4)。企业网上信息需求结构也基本类似。

二、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模式

根据企业信息化模式形成的网络外部性原理和我国企业信息化实践,我们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

表4 中国Internet用户网上信息需求结构

信息 科技

经济政

休闲娱

商业

教育

金融证

招聘 相关广

结构 信息

治新闻

乐体育

资讯

信息

券信息

信息 告信息

需求程度76%66% 65% 51%40% 34%30%24%

资源来源:《'98中国Internet发展报告》(1999)

1.企业—产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在产业或行业部门的信息化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互动关系,我们将这种关系概括为企业信息化与产业信息化的相互关联律,将企业信息化与产业信息化之间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称为企业—产业互动模式。陈向东等(1998)利用相关和聚类分析方法提出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在A—U理论基础上,陈向东(1998)以产品差异性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为标准将信息技术扩散分为四种类型(图1),认为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中的扩散受到一定基础条件的限制,在应用水平上主要受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在产品差异性程度低(标准化趋势增强),强调规模经济,处于创新过渡阶段的产业中,如汽车、家电制造业和精密机械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最高,呈现软硬件高度集成,高柔性加工特点;在产品差异性程度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产业中,如钢铁、化肥、植物油、造纸和普通机械制造业,信息技术扩散时也呈现高度集成,但软件应用水平较低,系统柔性不高;在产品差异性程度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产业中,如纤维、服装、玩具、通用机械和办公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信息技术的扩散最为广泛,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主要领域。

表5 我国家电制造业部分企业MRPII、CIMS和Internet应用情况

企业名称起始年代 主要技术及应用时间 投资(单位:万元)

科龙集团1992年MRPII(1992);CIMS(1996) 6000(1992~1998)

华宝空调器厂1995年MRPII(1995);CIMS(1996) ——

美的集团1996年MRPII(1996)——

春兰集团1994年CIMS(1994) 7000(1994)

海尔集团1994年MRPII(1994);Internet(1996) 600(1994)

威力集团1997年Internet(1997) ——

我们认为,信息产业属于陈向东框架中的“产业群4”(见图1)中的主要产业,信息产业正处于不断的创新期,个性化水平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产业自身恰好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扩散的最重要的产业,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扩散速度和渗透水平远远比不上信息产业本身对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应用水平,因为信息产业在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上具有天然优势。1994年美国电信业信息技术设备占本行业总设备投资的比例达到86.3%,位居各行业第一;人均信息资本投资额达到19441美元,也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然而,传统工业的企业信息化更容易使人们加强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因为企业信息化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组织结构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率,从整体上和国家经济基础领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密集行业有精密机械制造、金融服务、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家电制造、纺织服装、石油钢铁及航空铁路运输服务业等。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在3~5年内竞相投资信息化,形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领先行业,其中,精密机械制造、金融服务和家电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程度最为密集,如北京第一、第二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金融计算机网,及主要家电企业的MRPII和CIMS工程等。我国家电企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但直到90年代中期前后才普遍地形成信息化规模,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名牌家电企业基本实现了以CAD/CAM,MRPII和CIMS为系统框架的信息化模式(表5)。

由于产业内企业信息化带来示范效应,同行业内两个或多个竞争性企业之间更容易受到企业信息化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一旦竞争对手实施CIMS工程而形成技术、广告效应和销售心理上的优势时,另外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的反应结果就是也投资相应工程甚至更为先进的信息化工程,这种状况可以用对策论中著名的“囚犯难题”来解释。假设春兰集团与科龙集团互为某类空调器市场上的竞争性企业,双方都面临是否投资CIMS工程的选择,假设双方都不投资,市场机会成本均为1,双方都投资使企业成本都扩大3,但是,如果一方投资另一方不投资,投资方由于市场营销等缘故使市场机会成本下降0.5,而不投资方则因为广告劣势和消费者信心等因素而损失5(图2)。在这种局势下,对策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投资信息化,即均衡点将落在图2的左上角(-3,-3)处。

2.挑战—反应模式。这种企业信息化模式又称为竞争反应模式,挑战—应战模式,或借助美国桑塔费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称为复杂适应系统模式。它是指某个行业内由于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构成制约或约束作用,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或约束局限而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在企业选择各种对策措施中,信息化成为首选方案或重点

工程而出现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北京第一机床厂和东方锅炉(集团)公司实施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属于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1989~1990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在参加铁道部轨道岔铣国际招标中,五坐标数控铣床的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由于产品交货周期需要22个月,比日本企业多5个月而失败,1000多万元的项目被日本企业获得。产品开发周期长而使企业损失国际竞争力的教训构成企业启动CIMS网络工程的内在动力和压力,1991年,企业CIMS系统陆续投入使用。东方锅炉(集团)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同样来源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发展中的关键性瓶颈问题——产品开发制造周期长,材料组织供应及物料管理困难。

与企业—产业模式相同,挑战—反应模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动因模式,但它与企业—产业模式不同的地方表现在:挑战—反应模式的动因来自企业内在感受到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扩散和渗透形成的外在推动力,企业—产业模式的动因既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或压力,也来自行业内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有时,两者之间难以做出严格区分,某个企业投资信息化可能起因于挑战—反应模式,形成于企业—产业模式或其他模式。

3.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信息化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或管理有领先优势,使其成为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信息化的模范,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由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时间不同或起点不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系列,犹如大雁飞行状发展。我们将这种企业信息化模式称为雁行模式(图3)。这是企业间或企业内部寻求最小成本、最大竞争优势的途径推行的企业信息化模式。

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间雁行模式、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和地区内雁行模式四种,最后一种雁行模式将放在地区顺应模式中讨论。在企业间雁行模式中,领先企业构成后进企业模仿和学习的基础,现实中通常采取示范工程的方式建立企业间雁行模式,如我国1989年开始实施CIMS示范应用工程,截至1998年初列入CIMS计划的应用示范工程企业达到67家,计划到2000年达到约200家。与此同时,大约有应用示范企业5倍(约350家)的国内其他企业也主动引进CIMS加强企业管理,从而在我国企业间形成CIMS应用工程的雁行模式。

与企业间这种企业外部雁行模式不同的是,企业内雁行模式主要形成在集团化企业内部不同主要分支机构或部门之间,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通过冰箱本部的操作形成经验和锻炼队伍,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而形成企业内雁行模式。此外,不同行业之间某个行业率先应用信息管理技术而实现行业内企业信息化,从而带动其他行业的企业投资信息化,形成企业信息化的行业间雁行模式。

4.地域互动模式。由于企业所在区位或区域政府推动,主动提供企业信息化的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或者由于企业所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或者区域内信息传播成本低廉而促进了企业间信息相互交流和影响,企业主动投资或接受环境影响“被动地”投资信息化而形成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称为地域互动模式,或区位优势模式。广东南海企业信息化和珠江三角洲企业MRPII工程的推广,基本属于这种模式催生的企业信息化。

1998年广东南海市建立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全市计算机信息交换平台,使邮电、广电和科技信息网三网相互联通。南海企业获得了有利的信息化环境支持,国际互联网在南海企业中迅速普及,南海美泰集团和南海南光树脂制品公司等企业的信息化模式,都属于地域互动模式。

由于改革开放的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先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MRPII等先进管理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实施CIMS工程基础。1994年国家科委将广东定为CIMS重点试验省份后,广东首先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中CAD/CAM和MRPII等技术开展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省CIMS示范工程的试点企业。目前这些试点企业取得的成功形成了全省CIMS工程发展的地区性雁行模式效应,1997年后,其他地区的不同规模企业如深圳康佳集团、惠州TCL集团和珠海格力集团等纷纷要求引入CIMS,形成省内CIMS群体效应。

珠江三角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作者调研,珠江三角洲地区自认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广东其他两类地区分别高出10.5%和31.5%(表6),总体经济实力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进入了区域经济转型过渡期,区域内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产品质量档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共同问题,企业间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管理信息在区域内实现低成本地交流,形成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学习效果而培育起经济区内企业信息化相互促进模式,如顺德科龙、华宝、美的、天乐通信、特种变压器厂、中山威力、南海西樵纺织业各企业,以及中南铝厂等企业,在信息化技术模式选择上存在相互学习的过程(表7)。1998~1999年,广东中山市威力、凯达、星宝、小霸王、海港和顺景六家企业同时上网,在互联网上建立各自独立的网站,再次说明企业信息化区域互动模式的客观性和影响。

表6 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东西两翼地区企业、粤北山区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能力

很强 强

一般较差很差 不清楚

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 13.0%53.5%29.5%2.7%0.3%1.0%

东西两翼地区企业12.6%43.4%37.1%3.8% 1.3%

1.8%

粤北山区企业 4.1%30.9%10.3%

51.6% 1.0%

2.1%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1998),接受调查企业总数为548家。

表7 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比较

企业 实施时间核心技术与管理 投资

顺德科龙集团 1992年5月

美国CA公司MRPII软件MANMAN50万美元

顺德原华宝空调器厂1995/1996年 美国MRPII软件/国家863项目CIMS应用试点

顺德美的集团 1995/1996年 美国Oracle公司MRPII软件和DEC硬件

顺德特种变压器厂 1996年10月 美国Oracle公司MRPII软件和DEC硬件 80万元

顺德天乐通信 1995年4月

美国四班公司MRPII软件/广东省CIMS试点*100万元

南海中南铝合金厂 1994/1995年 美国四班公司MRPII软件/国家CIMS试点

568万元

*四班即Forthshift,除Oracle和CA公司外,IBM、HP、DEC、CDC、SSA、EMS、QAD、SAP等都在中国推销各自的MRPII软件。

资料来源:根据屠晓光(1998)等资料整理。

5.其他模式。除上述四种模式外,我国还存在某些非主流的企业信息化生成模式,如作为地方政府模范企业的示范工程而引入CIMS或MRPII项目等。由于企业投资信息化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信息化企业一般缺乏内在的改善和变革动力。早在80年代初,沈阳第一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成为沈阳市工业主管部门的示范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其他非经济因素也可能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生成,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企业上等级和领导干部升迁的需要,应付上级生产管理检查的需要等。根据作者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广东省548家工业企业中,认为购买电脑最大用途是有助于企业上等级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比例分别达到3.46%和0.54%。

三、小结

企业信息需求是构筑企业信息化动力的主要桥梁,市场竞争形成企业竞争要素,企业竞争要素影响企业信息需求的强度和变化结构。一旦企业信息需求强度达到需要通过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地步时,企业就产生了投资信息化的强大动力。

企业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化投资动机,是保证企业信息化成功的重要一环。企业只有清醒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信息和投资信息化是为了什么,才能够牢固地把握住投资时机、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的最佳配置结构,不至于随着潮流走或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而丧失最佳进入时机。尽管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模仿投资信息化的现象,但是,模仿其他企业投资信息化不应是单纯的“你有我也有”式的攀比行为,而应是基于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行为。因此,企业在投资信息化时应认识到,信息技术投资是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中间投入,不可能投资后立即见效益,需要通过管理将这些中间投入转化为企业效率而获得预期收益。企业投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但企业效率的提高并非全部来自信息技术的投资。企业信息化能否获得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管理水平,而且取决于企业投资信息化前的管理水平。

标签:;  ;  ;  ;  ;  ;  ;  ;  

信息需求与中国企业信息投资模式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