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发挥审计“免疫”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免疫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建设
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审计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有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职责。审计工作要发挥好“免疫系统”作用,就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宏观上体现审计的价值。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检查财经政策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入手,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从检查发展规划的导向性、协调性和环境性入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检查经济决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入手,推动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围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检查公共财政体制的运行和改革效果入手,推动形成公共支出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检查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入手,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从检查涉及众多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入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工作只有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建设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审计本质价值。
发挥审计工作的宏观性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一是以服务大局为目标,确保审计工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运行。要增强主动性,高度自觉地将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应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理清和明确审计工作思路,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建设,抓住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重大问题,开展审计监督,使审计工作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要增强前瞻性,科学分析形势,正确判断趋势,跟上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可能影响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潜在风险提出预警,预见性地开展审计监督,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战略的需要。二是以审计需求为导向,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前调查研究,根据党委、政府和人大对审计工作的需求,以及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抓住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兼顾安排审计计划项目,突出审计重点,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关注政策落实,关注民生,关注资源环保,从审计计划环节体现审计工作的宏观性。三是以参与决策为动力,拓展审计工作的发展空间。审计活动产生的各种信息,是党委、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审计机关要针对科学决策的需要,发挥审计的独特优势,加强专项审计、行业审计和审计调查,摸清情况,发现带有普遍性、规律性、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上提出审计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增强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推动体制改革,促进管理创新
增强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具体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政府部门处于经济社会管理的关键部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促进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提高绩效,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审计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审计机关必须关注政府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关注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民主科学决策,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必须关注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政监督,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确保政令畅通,规范权力运行。审计工作只有在促进政府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才能实现审计的长远目标。
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深化审计内容,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的有效途径。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不拘形式,通过深化审计内容的方式,把绩效审计真正地开展起来。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树立绩效意识,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从经济决策、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多方面,分析评价政策措施和财经活动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体制改革,促进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扩大政府宏观管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政府规范行使权力,正确履行职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二是提升审计层次,大力开发审计成果。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揭露问题、评价绩效远远不够,还要在从微观入手深入揭露问题的基础上,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看清本质,从机制、体制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并通过审计综合报告、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多种渠道向党委、政府和人大反映,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绩效,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服务。三是拓展审计职能,大力推动审计整改工作。审计整改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保证。无论审计查处问题多么深入,分析问题多么深刻,提出建议多么中肯,如果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决定得不到有效执行,审计指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纠正,审计提出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审计职能范围,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系与协调机制,强化审计整改措施,形成审计整改工作制度体系,推动审计决定等审计结论性文书的执行,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审计提出的建议得到合理采纳,真正发挥审计工作推进法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增强审计工作的开放性,推动政务公开,促进民主法治
增强审计工作的开放性,是推进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必然要求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体系内的监督部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更有责任和义务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法定权利。审计机关必须适应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强审计工作的开放性,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对公共财政和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权,促进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政府权力用来为民办事,为民谋利,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审计机关必须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审计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审计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开放审计过程,让社会各界了解审计工作,让相关人员参与审计工作,让人民群众监督审计工作,确保审计权力用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工作只有顺应政务公开和民主法治的要求增强开放性,才能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增强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审计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创新是审计机制体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审计工作开放性的体现。要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推行审计权能分离改革,优化审计权力结构,理顺职能,明确责任,提高效能,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和廉洁型的审计机关,强化对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确保依法行使审计权力。二是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审计产品是公共信息,人民群众拥有共享权。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的报告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听证咨询制度,逐步拓宽审计结果公开的渠道和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作用,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要按照推行政务公开的要求,主动向公众开放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公开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执法程序、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整改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依法审计和廉洁从审,确保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审计监督合力。在审计项目立项环节、可以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形成的信息和成果,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作出立项决策。在审计实施环节,可以吸收审计机关以外的所需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审计,弥补审计力量的结构性不足。在审计处理处罚环节,可以邀请被审计单位和社会人员参与听证,听取各方面意见,作出更加合理的审计决定。在审计整改环节,可以争取党委、政府和人大的重视支持,争取司法、检察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借助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舆论力量,增强审计监督效果。
宏观性、建设性和开放性是审计工作科学性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建设性和开放性,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