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庙园林造园手法研究与德寿寺园林景观实践论文_张静

藏传佛教寺庙园林造园手法研究与德寿寺园林景观实践论文_张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藏式佛寺,作为藏式佛教文化的代表和重要承载体,北京地区的藏式佛寺从数量和规模上可作为北京地区文化独特性所承载的重要部分。作为展现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北京地区对藏式佛寺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必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具体落实体现,对北京地区藏式佛寺的保护与修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符合北京当代的城市规划战略的同时,打造北京独特的城市名片。

关键词:藏式佛寺;北京;环境美学;德寿寺景观

1 藏传佛教寺庙园林的发展

1.1定位及发展

藏式佛教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寺院一直以来是喇嘛诵经和居住的空间,寺庙是利用宗教来训化、引导民众思想的重要承载环境,修建佛寺顺理成章的成为必然的行政手段,通过佛寺的礼仪造化来化解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寺庙是利用宗教来训化、引导民众思想的重要承载环境,修建佛寺顺理成章的成为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佛寺的礼仪造化来化解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便于统治。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尤其以藏传佛寺居多,元时期,藏传佛教的地位提升到最高,被定为国教,从而助长了其经济势力的扩大,大量寺庙的兴建成了当时发展的必然结果。佛寺的兴建供僧侣使用的同时,也是统治者祈祷的重要地方。

1.2 藏传佛寺中藏式元素的传承与革新

藏传佛教的藏式元素有其独特性,其文化元素传承至今,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对其自身价值、对北京城的文脉延续意义深远。藏式元素的传承更多体现在历史建筑所传承下来的地方脉络文化,一种以藏式文化特有的表征而存在。就传承本身而言,其本质是在拓展和延续城市本身的脉络。藏式佛寺及庞大的建筑景观群,是世界性且独一无二的建筑群,是古人的历史语言对今人的呈现,形成北京城今天独有的丰富的不可复制的建筑形态。

1.3 藏传佛寺中典型的藏式元素

藏传佛教,典型元素“伽蓝七堂”、“曼陀罗”图式。

“伽蓝七堂”,主要在于其规则化的伦理制度、简洁的空间布局、符合统治者思想的等级制度,程式上主要就是指中轴对称、均衡布置、以次景烘托主景,庭院空间丰富、多层围合,多作为建筑群的首要空间布局条件。

“曼陀罗式”,主要以十字为多方连续并重新组合形成“井”和“田”字为基础的单元图案,象征宇宙空间的中心性及发散性,从人类学的维度解释为:象征神圣的繁殖和生长的力量。也可以虚拟比喻佛教的神秘之力,从思维的维度阐述了佛国世界的空间美学。

2藏式佛教元素在德寿寺的景观运用

2.1设计理念

具有寺庙园林背景的德寿寺西侧绿地,设计上考虑作为佛寺的外部空间环境营造,讲求禅境,所谓的“须弥之境”,同时需要考虑作为公共绿地所承担的实际使用功能。德寿寺的整体空间复建上,须例行北京地区藏传佛教庙宇所共有的空间程式,延展历史文脉,最终程式仍须以皇家宫苑为主导,空间布局上延续轴对称式的皇家风格,同时展现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2.2对比分析

与紫禁城中的皇家花园的形制相比,德寿寺西侧花园,作为复原主体,其功能多样且互相交叉,同时历史铸就其特点明细:其一,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寺庙花园与私人专属花园不同。其二,具有历史连续性。寺庙园林与皇家园林不同,皇家花园被王朝的变迁所摧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对而言,一些著名的寺庙经历多年的不断发展,并具有稳定的连续性。在景观设计中,一般是在原始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第三是选址一般优于著名的山地圣地,可以分散在广阔的地区。寺庙花园的选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例如,利用山岩、溪流、洞穴、清泉、古树、丛林等自然景观进行雕刻,可以通过桥梁、凉亭、广场、教堂、走廊、佛塔、山门、庭院、景墙等进行组合和装饰。第四是自然而人为设计,这也体现在德寿寺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德寿寺西侧花园景观在设计上采用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设计技术进行,以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的相互关系。传统园艺的本质便在于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营造出“虽为人设,宛若天然”的意境美,作为意境美学,传统的寺庙花园也擅长融合人工与自然。深入研究并设计符合地块的景观的意义在于,因山就势和取巧。为此,德寿寺在项目建筑旧址的基础上,扩大园林面积,进行造势,山水布局的同时,引入寺庙的“禅”境的意愿。

与德寿寺园林关系最多的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北京为主体的皇家园林群是皇家园林的建设的成熟期,由于清朝定都在北京,明朝的宫殿被完全利用上了,因此皇家建筑的重点自然转向了花园。这一时期的环境艺术在继承与传承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无论是选址,构思,借景、园林建筑,园林布局,园艺技术,假山堆放,植物造景,园路铺设等,都有了新的高度。都凝结着此时期工匠们的智慧与精神,对德寿寺建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颐和园属于北山南水的北方皇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在整个园林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心主轴,并借鉴了南方山水园的特色,怡情山水的同时能突出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意志,固对德寿寺的中心轴整体空间布局较有借鉴意义,其它如叠山理水之法不是主导借鉴点,如北海“一池三山”的园艺理念是以以琼华的“蓬莱”模仿为基础的,即当代人所执意渴求的山水城市。避暑胜地以自然形状为基础,并以此改建而成形成整个山庄的风范,其中,园林建筑也当属于山体结构,其布局不像德寿寺的平面形式。此外,圆明园是一个皇家园林的集合,拥有丰富的水源和挖掘池塘、堆叠山脉。此外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这种中西方融合借鉴、互取所长的元素在德寿寺的设计中有体现,德寿寺更多借鉴与转换的是古为今用。

皇家园林的“花园中的花园”格局是德寿寺借鉴的又一点。回顾历史,一方面,由于封建帝王欣赏长江以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园艺理论,它有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倾向。 另一方面,皇家园林追求宏伟的风格和极致皇权,这导致了刻板的直观感受。在所有皇家园林中的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景点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江南灵秀的山水小园,这其中也不乏对佛道寺观。同时,由于整体宏大气氛的考虑,势必需要一些大型单体建筑和丰富建筑群的组合,这也倾向于使相对清晰的中心轴关系和多个主轴和次轴关系与山体的走势相吻合。自然而然的造园理想,它将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形成不同形式的景观,这也是德寿寺指导思想的主要参考点。象征皇权的中轴线模式的当代美学的新运用,在当代,中轴线更多的是承启古今的历史的桥梁,于今人而言,更多的是复兴历史的美学,是城市的独特文化美学的体现。

3小结

藏传佛寺的藏式元素在北京城市的标志性而言,对藏式元素的保护修复再创新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性原则,是传统与时代冲撞出的最美的地理标志,是北京形象的书写。藏式佛教元素让世界对北京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形成独有的藏式文化元素的底蕴和气质,保护城市历史的同时,展现北京城兼容并蓄的大气之势。

传承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直观的建筑或是园林形态,其形态背后的禅宗精神才是北京的城市底蕴所在。

历史顺延至今,有断有序,藏传佛寺中藏式元素的传承与革新的手法可以用芒福德先生在他的著作《城市文化》中的一段理论来概括:利用不同时代建筑的多样性来规避现代建筑的秩序而产生的雷同,重复过去的精彩片段可能形成一个无聊的未来,古代建筑对称景观多样性的贡献不是先进理论所争论的,是浅显的实际,如果能仔细的对比现有古建筑和身边的现代建筑,便能获得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2] 贾珺.中国皇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藏传佛教寺庙园林造园手法研究与德寿寺园林景观实践论文_张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