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职业倦怠,你还好吗?论文_杨华兰

面对职业倦怠,你还好吗?论文_杨华兰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735100

摘 要:心理学家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他和肉体的劳累不一样,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严重影响着从业者身心的健康,所以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

关键词:职业倦怠 心理调适 阳光 和谐 幸福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各种心理问题也应运而生,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让疲惫的内心饱受煎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浓浓的倦怠感会让整个人都不在状态,这绝不是单一的个体问题,而是辐射于众多行业、严重影响着从业者身心健康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此我想说:老师们,面对职业倦怠,你还好吗?

夜深人静,想到还有一篇文章这两天就要交了,心情莫名的烦躁……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强加的任务要完成?难道教师的工作就是整天围着教案、作业、听课笔记、业务笔记、读书笔记,论文、课题以及各种培训就能出成绩吗?想想一年下来我们做了多少这样的重复性劳动,仅以初三化学为例,很多老师一辈子几乎就讲那一本书,对于书中的知识点,早已是烂熟于心,可学校、教育局要检查,各种考核缺一不可。于是年复一年,老师们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备着同样的教案,按照一样的模式,守着一样的规矩,用时间累积着一本又一本已经没有多少价值的教案,认真书写着各种可以给学校增光添彩的笔记,为了微薄的薪水,也为了自己能早日评先晋级,努力拼搏着……任岁月无情地流逝,将青春燃烧殆尽。似乎就注定要奉献得多,得到的少;就应该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社会上个别不良教师对自身形象的败坏下,教师的地位早已不是孔夫子时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背负各种非议,承受各种挑剔,乃至于来自于家长、社会等各方面近乎“圣人”的要求之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能用仅存的梦想和信念支撑多久?想到这里一种对职业的厌倦与悲凉感不禁笼上心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果我们都能超凡脱俗,海纳百川,看破红尘,或许就不会面对芸芸众生而心理不平衡,就不会在数年教龄后突然在某一天面对学生的“不争气”、家长的无理取闹、领导的批评指责或是同事的几句闲言碎语而感到空虚、倦怠、不知所措……此时,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倦怠了。那些曾经的崇高感消失殆尽。

“心理学家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他和肉体的劳累不一样,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1]既然是“心病”医治起来就离不开良好的心理调适,经过认真地思考,大致认为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生活情趣,再平淡的日子也能充满阳光。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即对一切都失去了感知的能力,没有快感,提不起兴趣。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或许只是暂时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觉得没有前途,对未来缺乏期待,从而丧失了继续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动力。解决的办法无外乎重燃激情,在繁琐的工作中找到激发兴趣的动因,而这就是信念,它来源于我们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同感,而不是自我否定。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努力调整心态。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职业倦怠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2]在找不到需要实现的突破口时,人便会烦躁、迷茫、空虚、厌倦,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情绪低落、焦躁,严重的会出现全身的不适,例如失眠、多梦、心慌、消化系统失调、浑身无力等症状。所以对于“职业倦怠”问题决不可小视。我们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用情感的力量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泥沼。平时烦闷时可多与亲人、朋友、同事聚聚,唠唠家常,说说心理话,发发牢骚,学会倾听和倾诉,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和自己一样孤独、寂寞,你所有的不良情绪,身边的朋友、同事心中也有,有的甚至还很严重。这不是什么大不了或丢人的事,有时候把心中的苦闷说出来心情便会好受很多。

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努力提高幸福感,让自己快乐起来。生活中的烦恼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对自身能力与需求的错误评估,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致使生活与工作陷入无秩序化,而混乱、没有头绪的状态,自然会让人产生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所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处理好二者间的平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3]或许你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但至少表明我们应该对待职业的态度,那便是“敬”。所谓“敬”就是要有责任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将此话用在职业上,就是说对待职业的最高境界,应是能以工作为乐,在工作中寻求快乐,找到乐趣。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参考文献

[1]林丽 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2]王国香 刘长江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3]杨秀玉 杨秀梅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论文作者:杨华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面对职业倦怠,你还好吗?论文_杨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