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光固定生物分子的研究

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光固定生物分子的研究

李赛[1]2001年在《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光固定生物分子的研究》文中认为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材料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当医用高分子材料植入到体内时,最先与血液、组织、细胞接触的是材料表面,因此材料表面性质直接影响细胞的吸附、增殖、分化等一系列生物反应。目前较为理想的表面改性方法是接枝具有生理活性的生物分子,使表面形成一个与生物体内环境相近的过渡层,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本文将光活性迭氮基分别修饰到脲酶、牛血清白蛋白、肝素上,在紫外条件下将这叁种生物分子光固定在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文中讨论了紫外光辐照时间对接枝密度和相对活性的影响,对比了固定前后脲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的变化,检验了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次数。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技术和Forster模型讨论了迭氮基的修饰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修饰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16小时后,稳定在15%左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光固定牛血清白蛋白后聚氨酯膜的表面形貌。选取了叁种脂肪族二胺类作为空间臂将肝素光固定在聚氨酯膜的表面,用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其抗凝血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用1.10-癸二胺为空间臂时,肝素接枝密度为355μg/cm~2,其肝素化聚氨酯的抗凝效果最佳。

姚祥雨[2]2011年在《香菇多糖及其衍生物对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对生物体组织进行修复、替代与再生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与人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对材料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为了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对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首先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香菇多糖,然后对香菇多糖进行衍生化修饰,再将香菇多糖及其衍生物固定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研究了采用不同的表面修饰方法固定香菇多糖及其衍生物,并对被修饰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生物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具体如下:研究了采用光化学修饰方法在聚氨酯表面固定香菇多糖,首先制备了具有光反应活性的香菇多糖,再利用光化学反应将光反应活性香菇多糖固定在聚氨酯基材表面。测试结果表明,修饰以后的聚氨酯亲水性明显提高;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在香菇多糖修饰的聚氨酯材料表面生长良好,被修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溶血率测试以及体外血栓称重测试表明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得到改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经过香菇多糖修饰的聚氨酯材料表面具有明显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抗菌生物活性。研究了采用层层自组装与光化学修饰方法相结合在聚氨酯材料表面固定香菇多糖硫酸酯,首先合成出光反应活性的迭氮壳聚糖,然后将迭氮壳聚糖与香菇多糖硫酸酯进行层层自组装,再通过光化学反应对表面自组装层进行交联。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层层自组装与光化学表面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提高,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提高了49.1%;溶血率测试以及静态血小板黏附结果说明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提高。研究了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交联壳聚糖基材表面固定香菇多糖硫酸酯,首先制备交联壳聚糖基材,然后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香菇多糖硫酸酯固定到壳聚糖基材表面。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修饰后的壳聚糖基材表面水接触角显着下降,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提高;溶血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修饰后的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经过层层自组装修饰后的材料对大肠杆菌显示出了十分优异的抑制效果,其抑菌率达到100%。本研究利用光化学修饰方法以及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香菇多糖及其衍生物固定到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研究了修饰前后材料表面性能的变化。这些研究工作将对真菌多糖及其衍生物进行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修饰的研究,以及构筑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新型多功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叶成[3]2006年在《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一)化学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谈论科学的发展时指出,"这将是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那么究竟"化学还有什么用呢?"。诚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WKroto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述,"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

柳燕如[4]2012年在《钛合金表面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Fe/N/rGO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对生物植入体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探索,包括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医用植入体材料Ti6A14V合金进行了表面复合修饰,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耐摩擦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及仿关节软骨表层“烧瓶刷”结构生物大分子合成SBMA聚合物刷,并研究了其在水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另一方面,以新型碳材料---石墨烯为载体,以廉价易得的尿素为氮源前体,在铁盐存在下通过热解法制备了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Fe/N/rGO,并分析研究了其电催化性能。本论文第二章中,首先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方法在Ti6A14V合金表面沉积了钛过渡层的类金刚石DLC薄膜,然后采用光接枝的方法在DLC表面共价接枝了全氟烃基单分子层,得到了Ti6A14V合金为基底的复合薄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光学接触角测试仪以及激光共聚焦叁维表面轮廓仪对该复合薄膜的表征结果显示,类金刚石-光接枝全氟烃基单分子层对Ti6A14V合金的复合修饰,使其表面粗糙度大幅下降,疏水性能显着提高。为模拟人体环境,将复合修饰前后的Ti6A14V合金在模拟人体体液中浸泡一个月后,进行了各方面性能的测试。通过直接接触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及MTT比色法研究了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粘附情况,以评价复合薄膜对Ti6A14V合金的细胞相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经典叁电极体系的电化学测试方法,检测了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以评价复合薄膜的耐腐蚀性能。并通过在模拟体液环境中的UMT-2MT摩擦学实验评价了复合修饰对基底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钛合金表面经类金刚石-光接枝全氟烃基单分子层复合薄膜改性后,不论是细胞相容性,还是耐摩擦、耐腐蚀性能,均有显着的提高。在第叁章中,采用廉价的硫代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单体SBMA,仿关节软骨表层链状蛋白聚糖分子,在单晶Si基底表面通过ATRP法制备了SBMA聚合物刷。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椭偏测厚仪、XPS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证明在硅片表面成功制备了SBMA聚合物刷薄膜。宏观摩擦学实验表明,亲水性SBMA聚合物刷在水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润滑功能。尽管SBMA聚合物刷的抗磨损性能有待提高,但是对仿生水基润滑材料的探索还是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素材。第四章以新型碳材料---石墨烯为载体,以廉价易得的工业原料尿素为氮源前体,在铁盐存在下通过热解法制备了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Fe/N/rGO。利用SEM、TEM、IR、Roman、XP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全面表征。电化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较高的能量转化率,且具有良好的耐甲醇毒性及稳定性。

崔巍巍[5]2013年在《皮肤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LGA是一种无毒可降解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其在机体内代谢首先通过聚酯水解为乳酸和羟基乙酸,随后被完全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生物相容性好。PVA水凝作为人工敷料的优点是含水量丰富,不但可以保持创面湿润,还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组织渗出液,同时其内部大量贯通的孔隙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且又镇痛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与组织工程领域。本研究综合了两者的优势,并采用物理交联的方式将二者复合,构建一种类似皮肤结构的双层人工支架,使之更适合于临床骨皮肤损伤、修复的需要。明胶提取自动物的骨头或结缔组织,无毒无害,被广泛用于食品、制药及组织工程领域。在皮肤组织工程领域研究中,明胶除了具有促进细胞粘附和生长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底物基质与细胞外基质产生竞争作用,防止伤口部位的蛋白酶消化细胞外基质。明胶分子结构上含有大量的羟基及少量的羧基和氨基,具有极强的亲水性。因此,明胶分子中的氨基可以与光活性迭氮基团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酯类。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人工皮肤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以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为基底,探讨光固定表面改性的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利用光活性迭氮基团与明胶分子的羧基发生了缩合反应,形成具有光活性的新的化合物—Az-G光活性明胶;通过在材料表面的固定效果和细胞学评价,证明Az-G光活性明胶可以稳定的固定在生物材料表面,不会脱落,且细胞相容性好,有利于细胞粘附、生长和增殖;本研究首次将静电纺丝膜和PVA水凝胶通过物理冷冻交联的方法结合,其机型性能和保水性远优于单纯的PLGA电纺丝膜或PVA水凝胶;采用模具法制备的“多孔”PVA水凝胶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

张翮[6]2018年在《新型材料表面介导基因传递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因传递是基因治疗发挥效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生物材料表面介导的基因传递方式凭借其原位定域性、长效性、稳定性等优势,在诸多体内疾病治疗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为现有表面介导基因传递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思路,并在生物体内具体应用中展现表面介导基因传递的优势,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为赋予表面基因传递方式对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化选择性转染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对于细胞的转染效率、以及为通过表面介导基因传递手段实现功能化基因在体内组织的有效传递,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1.为通过表面介导基因传递方式实现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化转染,本研究将包载基因分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敏感水凝胶通过毛细作用负载于水滴模板多孔膜表面,构建了多孔膜-水凝胶基因传递表面。该多孔膜-水凝胶基因传递表面通过孔间上表面提供细胞粘附点,通过孔内水凝胶实现MMP酶敏感刺激响应DNA释放,对于含癌细胞的细胞群体具有显着转染效果,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转染。该表面实现了癌细胞诱导的选择性刺激响应基因传递,为构建具有刺激响应基因传递行为的医用植入介入器件表面提供了思路。2.为进一步提高表面介导基因传递体系对于细胞的转染效率,本研究采用具有近红外光热效应的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PDA-PEI)表面,构建了光热辅助的表面介导基因传递平台。研究表明这种光热辅助的表面介导基因传递体系不仅可通过光热效应增强DNA释放,而且可有效诱导细胞膜扰动增强细胞膜通透性。该光热辅助的表面介导基因传递平台对于难以转染的原代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以及对于大尺寸质粒对细胞的转染效率均具有显着提升作用,为改善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转染过程提供了新方法。3.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在诱导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将编码TGF-β1-短发夹RNA(TGF-β1-shRNA)的质粒DNA(pDNA)负载于血管支架表面,构建了特异性抑制TGF-β1分泌、抑制再狭窄的表面介导功能基因涂层。该表面能够显着转染体外培养的细胞和体内血管组织并实现对于TGF-β1分泌的调控,进一步起到了抑制细胞外基质过度分泌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效果。该研究显示了表面介导的基因传递手段在针对抑制支架内再狭窄这一体内具体应用中的独特优势,为心血管疾病领域抗支架内再狭窄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潜在可能性。

李赛, 罗祥林, 姚红卫, 何斌[7]2001年在《光偶联法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材料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材料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在生物材料同机体作用时 ,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在生物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这是因为生物材料的表面和本体部分在形态和组成上有差异 ,会引起分子重

王占科[8]2012年在《阻抗编码微球液态生物芯片系统及其在检验医学中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为研制和开发不同阻抗编码微球液态生物芯片及其检测装置提供实验基础并进行科学论证。研究和探讨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免疫诊断微球定量分析技术及其在检验医学中应用。方法和结果:1)推导球、包括微球阻抗理论计算公式,提出微球阻抗理论计算值与微球材料电阻率呈正比,与球粒径呈反比。2)制备叁种不同粒径羧基化聚苯乙烯阻抗微球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微球阻抗稳定性保持至少1年,不同粒径和浓度的微球在溶液中沉降速度与微球粒径和微球浓度呈正比。3)借助血球计数仪可区分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微球;参考库尔特电阻抗原理,研制微球阻抗检测和区分技术和装置,并对叁种不同粒径阻抗编码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进行微孔两端电压变化信号检测,结果发现,阻抗编码微球粒径越大,微孔两端电压变化信号越强,为不同粒径微球阻抗编码技术提供可行性和科学性实验依据。4)将人甲胎蛋白(AFP)单克隆抗体,人胰岛素(INS)单克隆抗体和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在2微米,5微米和10微米粒径阻抗编码微球表面,借助流式细胞仪的微球表面荧光强度定量检测功能,建立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微球分别定量检测不同待测抗原方法和技术,并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进行方法学性能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微球定量检测技术在检测重复性,检测准确性,最低检测限,和线性范围等方面均优于ELISA技术。5)用量子点标记的亲和素(B-QD)和生物素化的抗抗体(AAb-A)微球表面量子点荧光显示系统(AAb-AB-QD)取代传统的FITC标记的抗抗体微球表面荧光强度显示系统(AAb-FITC),结果发现,检测同样浓度胰岛素微球表面量子点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微球表面FITC平均荧光强度,变异系数也大于FITC荧光显示系统。6)采用叁种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免疫诊断微球定量检测技术,分别定量检测临床确诊的肝癌患者血清AFP,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NS和创伤MODS患者血清TNFα等水平,结果表明均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组。结论:不同粒径微球阻抗编码技术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不同粒径阻抗编码免疫诊断微球定量检测待测抗原技术在方法学性能上优于ELISA技术,并可应用于临床检验诊断。阻抗编码微球液态生物芯片及其检测装置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值得深入研究。

甘胜华[9]2009年在《有机基材表面构筑微纳金属/无机/生物高级结构的研究》文中认为有机聚合物具有成本低、易加工、透明性好、柔软、质轻、可回收、易降解等优异性能,以聚合物基材为基底的现代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在聚合物基材表面制备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修饰的金属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学、磁学、催化和电学性能,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在有机聚合物基材表面制备一层无机氧化物进而组成有机/无机复合层及对其表面进一步功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有机/无机复合物不仅具备有机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同时也具备无机氧化物的一些特性,如高反应性,易对其表面进行分子设计等,因而常用于分子自组装、包装材料、生物技术、传感器及光电器件领域。然而这种复合材料制备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有机、无机两相的粘接性,因此需要预先对有机基材表面进行改性。有机聚合物基材表面接枝聚合物刷改性以提高有机聚合物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或进行表面分子设计以便固定蛋白质也是有机聚合物基材应用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上述考虑,进行了如下工作:1.通过硅烷偶联剂在通用聚合物膜表面制备一层近单分子层过渡层进而组装金纳米颗粒,得到尺寸约为20nm的金纳米颗粒。前期改性过程中使用不同形状光掩模可很容易的在改性膜表面得到大范围、均匀、效果良好的图案化金纳米颗粒。由于前期反应的普遍性,基底可以是任何有机聚合物。同时由于硅氧烷种类较多,因此可制备末端带有巯基、环氧基、羧基等系列单层膜进而组装金属纳米颗粒。2.有机/无机复合膜制备研究:(a) BOPP/SiO_x复合膜的制备研究:利用“界面定向溶胶-凝胶法”在通用聚合物膜表面制备了高质量的SiO_x层并使其图案化,该方法具备以下优点:制备条件温和,不需要真空等苛刻条件,在常温下就能简单、快速、廉价制备;不会像高能辐射等方法造成基体降解;通过共价键使SiO_x层与功能化聚合物表面紧密结合;通过超声或胶带撕拉可在表面制备低扩散(<5%)和大尺寸(cm~2)的清晰图案;通过旋涂可在表面获得平整SiO_x层(RMS<9(?)),其衍生性好,可以同样制备TiO_2无机层;可在表面引入可进一步应用的各种功能性基团。因此,以所得聚合物为基体的柔软、透明电学或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工业前景。(b) BOPP/SiO_x/TiO_2复合膜制备研究:在制备BOPP/TiO_2复合膜的过程中引入一层无机SiO_x过渡层,可以获得BOPP/SiO_x/TiO_2复合膜。SiO_x过度层对表面沉积TiO_2的性质无影响,SiO_x不会破坏有机聚合物基底,同时又能在TiO_2无机层下稳定存在,所以增加过渡层不会改变原有良好的反应性质,同时还起到了保护基底的作用。3.利用表面光反应改性方法,以过硫酸铵水溶液为反应液,在通用聚合物膜材料(聚酯PET、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流延聚丙烯CPP)表面引入了单层酸根离子或羟基基团,然后研究了所得膜材料对3种代表性蛋白质(木瓜蛋白酶,牛血清白蛋白和抗体IgG)的非特异性吸附。采用称重法、付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ATR)、水接触角(CA)、荧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表面改性效果和非特异性吸附强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和未改性PET膜对3种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均较小;表面硫酸化BOPP膜对抗体IgG的非特异性吸附较小;表面羟基化CPP膜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较小。以二苯甲酮为光引发剂,通过表面光接枝改性在聚丙烯膜表面分别接枝一层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聚马来酸酐(PMAH),然后分别在上述接枝层表面固定牛血清白蛋白(BSA)。采用称重法、付立叶红外光谱仪、水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手段对表面改性效果和固定蛋白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上述接枝改性聚丙烯膜表面都可固定BSA,固定效率比较为:PP-g-PMAH>PP-g-PAA>PP-g-PAM。引入功能性基团改性表面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论文研究了一种经硅烷化处理向聚合物表面快速、简单引入各种分子级功能基团的方法。在羟基化PP膜表面通过羟基与3-APTES分子中硅氧烷反应引入较高覆盖率的伯氨基,再利用戊二醛进行活化,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将蛋白质(IgG)有效固定在聚合物基体表面。借由不同末端功能基团的硅氧烷分子可向任何惰性表面引入各种功能基团,广泛用于微排列,生物传感器,过滤膜和微分离等领域。有机/无机复合膜表面无机层上引入功能基团使表面反应像在无机基体表面一样进行。比较了BOPP/SiO_x表面和石英表面的性能,将石英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引入到复合膜表面,得到很好的重复性,因而可说该复合膜表面具备了石英一样的性能,能够应用于生物芯片等领域。

李井龙[10]2017年在《聚乳酸微孔膜的表面相容性修饰及透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乳酸(PLA)作为一种生物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控降解、结构易调控以及附加值高等优点。但是PLA微孔膜的表面抗污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其在生物医用领域如透析方面的潜在应用。本课题主要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PLA微孔膜,通过表面微溶胀及界面交联的方式在膜表面引入亲水性链段(如PVP链段),提高其亲水抗污性能,并进一步通过表面修饰抗凝基团(如肝素、水蛭素以及类肝素),从而提高PLA微孔膜的血液相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肝素固定聚乳酸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水蛭素氢键固定聚乳酸膜的制备及抗凝血性研究;类肝素修饰聚乳酸微孔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通过对聚乳酸微孔膜的物理和化学形态结构、亲水性、血液相容性以及透析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酰胺化反应及吸附将肝素固定到PLA膜表面,提高了PLA膜表面的血液相容性。首先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Hep-APTES化合物,然后将Hep-APTES通过自缩聚反应以及多层吸附等方式固定到PLA膜表面,从而制备出肝素化修饰PLA膜。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固定后的PLA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2)天然水蛭素可以和PVP形成氢键。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将水蛭素分子固定在聚乳酸膜表面,从而制备出一种新型的抗凝聚乳酸膜。凝血四项(APTT,PT,TT,FIB)测试结果表明水蛭素固定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透析模拟实验表明,新制备的水蛭素固定聚乳酸膜具有良好的尿素、肌酐、溶菌酶清除率和较高的BSA保留率。(3)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类肝素预聚物P(SSNa-VTES-AAH),然后利用表面微溶胀及界面交联策略,将类肝素共聚物P(SSNa-VTES-AAH)固定在膜表面,从而提高聚乳酸膜的血液相容性。类肝素分子修饰的PLA膜表面血液相容性明显提高,血小板吸附量相对较少,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析性能。

参考文献:

[1]. 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光固定生物分子的研究[D]. 李赛. 四川大学. 2001

[2]. 香菇多糖及其衍生物对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D]. 姚祥雨.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3]. 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C]. 叶成. 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2006

[4]. 钛合金表面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Fe/N/rGO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D]. 柳燕如. 兰州大学. 2012

[5]. 皮肤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崔巍巍. 吉林大学. 2013

[6]. 新型材料表面介导基因传递体系的研究[D]. 张翮. 浙江大学. 2018

[7]. 光偶联法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J]. 李赛, 罗祥林, 姚红卫, 何斌.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1

[8]. 阻抗编码微球液态生物芯片系统及其在检验医学中应用[D]. 王占科. 天津大学. 2012

[9]. 有机基材表面构筑微纳金属/无机/生物高级结构的研究[D]. 甘胜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09

[10]. 聚乳酸微孔膜的表面相容性修饰及透析性能研究[D]. 李井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光固定生物分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