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宗教不提倡宗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宗教问题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引导宗教不提倡宗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宗教问题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要引导宗教 不要倡导宗教——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精神文明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既不要倡导宗教,也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压制或取缔宗教,而应是承认、引导,并做好宣传管理工作,以发挥宗教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宗教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始,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与之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一些人不能适应和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导致心理失衡。这是近年来宗教发展过快,信教人数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应采取慎重的态度,正确对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的历史时期的宗教问题。

宗教与社会主义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看法。不过有些人对其相适应的一面非常推崇。如强调它的调适功能,教化作用,有人把它提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高度,甚至有人提出“宗教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如果在讨论宗教问题的场合这样提出问题给人的惊讶或许会小些,然而却是在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独独把“宗教文明”抬了出来,似乎宗教已成为对社会主义有利的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了。可见宗教对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也产生了诱惑力。本人认为,宗教问题不是小问题,对宗教问题不能太轻率。本文就上述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宗教文明” “文明”这一概念,有时等同于文化,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教义、哲学观念、道德及风俗习惯等等。但仅此一点是否就可把宗教文化称为宗教文明呢?我以为不可。首先,因为文明所等同的文化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一切成果的总和。主要是在涉及整个社会历史文化时可以通用。如奴隶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西欧文明、中华文明等等。一种文化现象与涵盖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文化是不同的。其次,我们通常在使用“文明”一词时是将其作为褒义词的,含有先进、进步之意,具有科学成分,实际将其自身定在了高度文明的规格上,等同于“高级文明”或“高度文明”,与野蛮、蒙昧相对,标示了社会的进步状态。如“文明国家”就意味着它的社会到了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准。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文明概念,层次就更高了。不仅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而且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其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科学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世界观、思想、道德、情操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精神文明,宗教文化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此外,“文明”有时指人的语言、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具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语言、行为就是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宗教道德有些符合社会世俗道德,具备宗教道德修养的人也会有文明语言、文明行为。但是无论何种道德,其内容本身不能以“文明”指代。所以,“宗教文明”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不能以“宗教文明”替代“宗教文化”或“宗教道德”。

(二)宗教是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在客观上确与社会主义有某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坚持爱国爱教的一致性,宗教界成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部分;宗教道德中某些内容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宗教教义中教导人们驯服顺从可解为遵纪守法,宽宏仁爱可解与他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并且通过宗教教规对教徒进行约束,对缓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有利的,宗教界在宗教学术研究领域内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也作出了贡献。这些无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促进。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定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不同,外延也不同,二者相协调的方面说明它们的某些内容存在共性,存在共性的两种事物之间不一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不一致的方面,因此它们二者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借鉴的东西,需要批判地继承,包括它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法律思想,它的平等、进取精神,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等等。我们不会因此就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逻辑讲,两个概念之间为相容关系时,如既有相同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即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仅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而非种属关系,且交叉部分也有量的分别,还有核心部分是否交叉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与宗教世界观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宗教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督教不是也激烈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提倡用行善和求乞、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他们曾指责克利盖把共产主义变为爱的宗教,说他是“在共产主义的幌子下宣传陈旧的德国宗教哲学的幻想,而这种幻想是和共产主义截然相反的信念,即对‘共性的圣灵’的信念,这正是共产主义为求本身实现时最不需要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6页)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的起始就是对宗教的批判。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作为本质的世界观是不会改变的,也不可能与社会主义完全协调,那种因其几点相同之处就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伟大的民族不能靠宗教支撑 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因而需要信仰,但是信仰什么至关重要。在我国,宗教从来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解放后,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受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熏陶,凭空在人们头上架设一个上帝,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退一步讲,即使接受了,让这个上帝来循循诱导他人不求今生幸福,安于现状,等待神的恩赐,相信“上帝在行动”,希求来世到“天国”寻找幸福,会是一种什么情状?弥撒、礼拜等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但同时也使人的精神颓废。颓废了的精神还有多大力量?还能否撑得起民族的脊梁?宗教对人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宗教教义把万物都看作神灵的安排,这种神圣化而又神秘化的局限性的认识,加上偏狭的态度,抑制了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的认识和控制的努力,遏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

经济体制的变革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我们在精神世界遇到了难题,精神空虚,道德迷惘,信仰危机,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离不开精神的。我们必须对人们的精神状况给予关注。然而现代化建设并非需要宗教不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蓬勃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风发的意气,只有振奋精神,才能振兴中华。进取,才能筑成我们民族的英魂,才能使我们民族伟岸的形象挺立于世界。中华民族这只沉睡了百余年的东方雄狮,刚刚告别了屈辱和苦难,刚刚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让气概被木鱼的敲击声淹没,让意志在唱诗的音律中消沉。宗教从来没有拯救世界,也同样不能救助我们的民族精神。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四)宗教的教化力量有多大 几乎所有的宗教教义都教人弃恶从善,宣传泛爱。宗教道德所提倡的“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以爱”、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不妄语”、谦逊、宽恕等对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有益的。这是有些人推崇宗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情况也确如此,有资料显示有些地方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中宗教徒占有相当比例。应该承认宗教的教化作用,但过于夸大,把它说到“惊人”的地步也不对。因为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是和信教人的性格有关的。性格安分的人易于受宗教引诱而入教,多为女性,尤其是那些非教徒聚居区域,多数宗教徒性格天生比较安分、和善,信教前也不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就是说,宗教信仰不是他们成为“好人”的决定因素。至多是使他们更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对那些杀人抢劫、作恶多端的人,宗教能使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包括那些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敢用宗教取代监狱、取代法律,宗教本身就有严格的教规、戒律和酷刑。宗教的教化只是在和信教人的性格等基本素质结合才能产生效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安分守己的人较易入教这一前提条件,使宗教的教化作用更易于显现出来。相比之下,政治思想工作面对所有人,难度就大得多。再者,宗教教化所依据的教理是“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转世说”,让教徒为死后的灵魂免受苦难,来世享尽荣华富贵,在今生多做善事,归根到底是为了自身虚幻的利益。这种教化层次是不高的。那些不相信有来世,有灵魂的人,宗教怎奈何他?

(五)宗教与民族文化素质 有的学者列举了宗教的益处,对人的精神的慰藉作用,宗教道德对社会道德的保障,宗教文化艺术对人的熏陶,宗教活动对人的集体意识、平等观念和爱心的培养,宗教哲学和思辩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并把这些看成是对民族文化素质影响的正的一面,当然也有负的一面。但究竟是哪一方面为主,这取决于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而非取决于宗教本身。如果照此逻辑推断,只要我们对宗教的态度正确了,宗教就能“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推动力非绊脚石”,而要提高民族素质就应发展宗教。我认为这里有两点是不正确的。第一,事物的主要方面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宗教的负面影响取决于宗教本身,只要宗教的本质不变,其负面影响就一定存在并占主要方面,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缩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不能把它的负面影响归咎于我们的态度。第二,按我国国情,宗教影响一直较弱,宗教徒不多,即使在当前宗教发展较快的情况下,信教的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也是很小的,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构不成对民族素质的影响。诚然,民族素质是组成该民族的人的素质,但是“人的素质”不等同于“民族素质”,这里有一个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量的区别导致质的差异。要使宗教影响民族素质,就需要发展宗教。而若一旦宗教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了影响,那是精神文明工作者的悲哀。

(六)我们对宗教的态度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还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为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正确的解释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能使人们都摆脱“谋事在人,成事在神”的观念。宗教的消亡有待于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能够认识和控制自然规律;经济文化的发达使人们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恩格斯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因此,那种象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打击和迫害宗教信徒的“左”的做法,对宗教简单、粗暴地硬性限制是错误的。但在反对“左”的做法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宗教的负面影响,除了前面所说的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外,宗教还有其它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宗教意识淡薄,宗教易与迷信相混,不少人信鬼神甚于信上帝、佛祖,很容易使封建迷信滋生泛滥。一些地方滥建庙宇,大搞烧香磕头、算命,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宗教存在教派矛盾和纠纷,有些地方教派之间发生严重冲突,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社会安定。有的寺观教堂或一些信徒过多地举行宗教活动以致妨碍社会生产、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有严密组织的社会团体,不可小视。虽然宗教对我国影响还不强,但只要在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就成为一定的势力,而一旦成为势力,它本身也就成为问题。人数越多,势力越大,问题也就越大。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上教权与王权的斗争长期困扰欧洲。宗教往往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宗教也是国际侵略扩张、国际间政治斗争的工具。今天,宗教仍然是国际性的,我国的宗教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而孤立存在。境外宗教组织对我搞宗教渗透,有的专门设电台对我进行宗教宣传。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和我国宗教界中少数不满分子相勾结,进行反对我政府和分裂我国家的活动。

所以,理论工作者不能因宗教的某些可容因素而为其所惑,要看到它的本质,它的另一面。我们对宗教是引导而不是倡导。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避免在理论上、政策上出现偏差。共产党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宣传科学和无神论是共产党的职责。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府和执政党把人民拱手让给别人去教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统战工作的一部分, 宗教政策是共产党策略思想的运用和体现。统战工作有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策略思想要求我们把它作为战略思想的一部分,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不能把战略原则置之脑后。我认为,我们对宗教的态度可概括为:承认、引导。承认,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承认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就是承认而不放任,在承认的基础上,做好宗教管理工作,尽量发挥其有利因素,把它的负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总之,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包括宗教,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建设是关键。党内的不正之风与腐败,是造成一些人思想迷惘的首要因素之一,它影响人们对共产党的信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甚至影响对祖国的感情。好的榜样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坏的典型也能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党风端正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尚。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领导人民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才能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希望,才能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以身作则,用爱国主义去团结人,用共产主义精神去影响人,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人,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跃入文明的新境界。

标签:;  ;  ;  ;  ;  ;  ;  

引导宗教不提倡宗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宗教问题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