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景园林; 323培养规划 ;人才培养
1.传统教学培养目的存在的问题
1.1培养模式的失衡
基于不同的办学条件和背景,各大院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也不尽相同,一味偏执的“教学特色",有的已经背离该专业学科的教学初衷[1]。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在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教育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的方式,教师以讲课的方式向学生输送知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在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上却缺乏培养,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实践能力不够,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过渡和适应。
1.2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够明确
我国现在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定位来看,并没有达到行业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表现在目标设置过大,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式各有不同,专业培养人才与行业需求人才不够接轨,使得高校景观设计教育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指导方向,进而影响了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效果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导致了高校所培养的景观设计人才难以符合景观设计行业要求的情况。
1.3缺乏专业方向特色培养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既:(1)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3)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1]。学生的特色培养是因材施教的一部分,根据其对专业的某个部分所擅长的能力在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上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有利于突出专业的模块方向特色,便于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专业的目标和方向,以所擅长的专业优势在行业内成长和发展。
2.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2.1.特色与创新——“323”的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养成是通过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而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最终才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按照“323”整体规划进行研究:3——三个尺度即宏观、中观、微观。宏观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中观的理论与实践、微观的具体课程的教学;2——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两个层次进行教学改革研究;3——三个循环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课程三个层级构成的结构环,梳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监测与反馈三个角度构成的教学改革环,学生——教师——学生形成实践应用环。
2.1.1“3”三个尺度的培养目标
宏观上实现跨学科与协同创新,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以设计总监为目的的多方面高水平的设计管理人才;中观上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内容涉及植物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构成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实践内容包含度假区设计、主题公园设计、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及改造、城市残存斑块恢复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项目融合课程中,结合设计技术的训练;微观上,每门课程教师精心设计,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日历,到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使每门课程都能够按照该课程的培养目的完成课程任务。
2.1.2“2”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理论知识学习的支撑项目实践设计的研究,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理论知识如传统的三大构成的相关知识合理的结合到《构成》课程系列之中,既学习了构成的美学相关知识,追溯自然、人为元素等相关方式来对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的符号或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景观生态学与生态设计》课程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分析当代设计案例,并结合教师的生态项目课题,三位一体的进行辅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掌握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并能够提高设计能力,与行业要求结合。
2.1.3“3” 三个循环即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课程三个层级构成的结构环,从整体的培养目标到课程模块设计,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逐级进行。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监测与反馈三个角度构成的教学改革环。教学内容包含理论内容加项目实践,理论部分包括课堂所讲解的内容加指定书目,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教师——学生形成实践应用环。以学生为本,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环节。
2.2课程体系改革设计
2.2.1专业课程模块关联
理论课与实践课模块关联。课程体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取精华部分,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总体分为三大类:基础课、设计课、实践课。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自然科学、空间科学和艺术科学[3]。课程的设计按实际任务目标、内容、顺序的相关性构成项目课程体系,每一个项目课程都有准确的专业代表性,有严谨的上下承接关系,每门项目课程包含了支撑项目目标的专业理论知识模块,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能力模块及工作程序方法等内容,其构成基础是基于工作任务目标,不同于传统课程基于的学科结构基础。
2.2.2 社会实践项目模块与课程模块关联
社会实际项目模块结合与课程模块关联,实践项目内容与企业以及教师的横向与纵向课题的相结合,学生直接通过项目的设计得到不同的能力锻炼和体现,每个模块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学、认识、实践的不断循环,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的结合实现教学与教研、教学与行业的无缝接轨。
3 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
3.1 studio模式与双师模式结合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就业形式,国家推动教育与产业的“三对接”,鼓励“学历证+职业证”的双证制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4]。“双师”型模式可以理解为两种概念:一是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实现双证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双师能力的人才;另一种是设计院、企业的精英进入课堂,结合实践项目配合课程理论内容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双师模式。成立校内工作室、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课题结合实际项目设计等形式,通过项目将专业教学溶入实际生产过程,多种方式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的能够在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中培养得到锻炼,提高整体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3.2创新思维锻炼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在迅速发展的中国,我们的设计已经从“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质造”的过渡,向着“中国创造”的方向而发展。风景园林的设计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全面,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应用能力之外,更应具有独立思考、求实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培养中通过课程模块的过渡到工作室模式的介入,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交流、探讨、思考、启发等多种自由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上升到对于景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人文等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国际景观设计教育宪章[S],2005
[3]安建国,方晓玲,法国景观设计思想与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5
[4]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 , 中国园林[J],2001,
大连工业大学2018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LX2018129
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项目编号:J2019028
论文作者:毕善华,, 刘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课程论文; 专业论文; 项目论文; 学生论文; 模块论文; 理论论文; 培养目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