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共同研究鲁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海峡两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海峡两岸共同研究鲁迅,是8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鲁迅作品 台湾的解严
中国的鲁迅研究,从1913年《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在卷首发表鲁迅的文言小说《怀旧》,并加了多处赞赏不绝的评语算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80多年来,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成千上万,粗略统计,约有30000多篇,鲁迅研究专著、专刊、论文集约1700多部,其中包括台湾发表的论文约470多篇,研究著作数十部。
台湾在日本殖民者统治时期,《台湾民报》于1923年6月15日,刊载秀湖生(许乃昌)的文章《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突出介绍鲁迅是中国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作家。1925年,通过心怀祖国来大陆留学的台湾青年张我军的介绍,《台湾民报》转载了鲁迅的《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及一些杂文。1936年鲁迅逝世,《台湾新文学》杂志刊载王诗琅写的卷头语《哀悼鲁迅》,黄得时写的《大文豪鲁迅逝世》。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关于鲁迅的介绍仅此而已。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陈仪出任台湾行政长官。由于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社会及一般民众,从思想、语言到社会意识、生活习惯,都已相当日本化。因此如何清除日本殖民者的影响,移入中国文化,重新改造台湾文化,成为重要课题。陈仪邀请许寿裳任台湾编译馆馆长,担负重建台湾文化的重任。
1946年6月,许寿裳到台湾,开始向台湾大量介绍鲁迅,普及鲁迅著作。首先在《台湾文化》月刊出版《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有台湾作家杨云萍写的《纪念鲁迅》,许寿裳的《鲁迅的精神》,黄荣灿的《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以及大陆作家田汉的《漫忆鲁迅先生》等,同时出版了中、日文对译,并附有注释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药》、《孔乙己》、《头发的故事》,造成台湾民众阅读鲁迅作品的风气。1947年6月,许寿裳的评论集《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出版。这是台湾出版的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
许寿裳与鲁迅,从1902年日本留学时代起,到1936年鲁迅逝世,有35年的交情,情同手足。许寿裳说:“其知我之深,爱我之切,并世无第二人。”“我和鲁迅生平有35年的友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东京订交的时候,便有缟带纻衣之情,从此互相关怀不异于骨肉。”许寿裳去台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完成鲁迅传的写作。他掌握的资料既丰富而且可信。《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都是他为撰写鲁迅传形成的基础资料。许寿裳到台湾不论写文章或讲演,大多谈的是鲁迅。他要把鲁迅的灵魂带到台湾。他要以鲁迅精神重建台湾文化。他是战后把鲁迅种子播撒到台湾的第一人。令人痛惜的是,1948年2月18日深夜,许寿裳在寓所遇害。这一不幸消息,震动了整个台湾,也震动了全中国。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从此鲁迅著作成为禁区,鲁迅的形象与“千古罪人”、“阴谋家”、“文艺骗子”、“文学界的妖孽”等并列。《台湾新生报》1950年9月16日发表太史公文章《鲁迅是千古罪人》,26日发表伊文的《鲁迅不是好人》,28日、29日连载辛海天《我和鲁迅在厦大——证明他是一个阴谋家》。《青年战士报》1976年10月20日发表兰霞的《鲁迅是文艺骗子》等等。但是报章杂志上“反鲁”呼声愈大,读者对鲁迅的好奇心愈是与日俱增,有头脑的读者总要千方百计找到鲁迅的著作亲自印证一番,看看鲁迅究竟是不是“千古罪人”,是不是“文艺骗子”。所以地下翻印鲁迅的书不少,像台湾人士说的:“台面下的鲁迅可就风光了。”台湾作家刘大任说,他当时在师大附中读书,在图书馆的行军床下发现了鲁迅的选集,鲁迅的短篇小说,对他的“震撼是蛮大的”。他在美国大量阅读鲁迅作品,渐渐了解鲁迅多面的意义。“而对我最大影响的是,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人格。”他对鲁迅一是尊敬,尊敬的是他在写作方面的天才;二是遗憾,遗憾的是以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通彻了解,却没有一篇长篇小说出现。诗人罗智成说,他印象最深的一个传闻是台大中文系教授在讲现代文学时,忍不住讲到鲁迅,而且在黑板上写出来,立刻有人告密,受到警告。他是进入高中才有机会阅读鲁迅作品,“但都是偷偷摸摸的”。学生可能知道阿Q,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名句耳熟,却不知道出自鲁迅。鲁迅那时的地位是一位“匿名的贡献者”。散文家阿盛说,他生长在南部乡间小镇,高中的一位教师很有才华,很有思想,喜欢在课堂上讲抹煞的那一段。就因为这位老师,鲁迅、茅盾、老舍等鲜明地留在脑海中。
素有“反鲁女英雄”之称的苏雪林,60年代在台湾大声疾呼,忧心忡忡地发出警告:只要鲁迅偶像一入台湾,保证半年内文风丕变,一、二年内,全台知识分子的心灵将屈服于共产主义之下。苏雪林1934年11月5日在上海《国闻周报》发表了长篇论文:《〈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高度评价鲁迅作品,推崇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熟的乡土文艺家。她“反鲁”数十年,深知鲁迅的魅力与魔力,以“受害人”的身份,慷慨激昂地控诉鲁迅荼毒知识阶级的心灵。她愈是一篇一篇地批判鲁迅,读者愈感到鲁迅的重要性。台湾业强出版社总编陈信元说,他第一次接触鲁迅认识鲁迅,正是因为读了苏雪林的《论鲁迅》。苏雪林是怎样批判鲁迅的呢?苏雪林说:“鲁迅的人格,是渺小,渺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凶恶,凶恶,第三个凶恶;鲁迅的行为是卑劣,卑劣,第三个卑劣。更以一言括之,是个连起码的‘人’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脚色。”苏雪林这种泼妇骂街的非学术的态度,丧失了学术价值,却意外地为鲁迅争取到很多同情。
1991年陈漱渝在台南访问苏雪林,首先问她为什么要对鲁迅采取激烈攻击的态度?苏雪林说:“有人说,我之所以攻击鲁迅,是因为我对鲁迅单相思,爱而不得转为恨。这是没有根据的,我对鲁迅反感,主要是因为他人格分裂,……一方面从国民政府的文教机构领薪,……另一方面又在文章中轻蔑地称国民政府为南京政府。”陈漱渝指出,“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的口号深入人心,鲁迅撰文谴责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政策,怎么能说是人格分裂?苏雪林为投靠国民党,为向国民党献媚,是她“反鲁”的原因所在。
大陆的鲁迅研究,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们对鲁迅的神化、歪曲、利用愈演愈烈,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四人帮”粉碎后,特别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6月17日,我和一位研究生阎庆生(现陕西师大教授)在北京访问茅盾,茅盾在《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的访问》中,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神化”鲁迅,为鲁迅研究界所接受,使鲁迅研究纳入实事求是的科学轨道。
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进入“开明专制”时期,以至“解严”,为海峡两岸鲁迅研究推向高潮创造了条件。1981年《鲁迅全集》16卷本的出版,中央和全国各地隆重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是一个高潮。1986年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又是一个高潮。1991年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是第三个高潮。十多年来大陆发表鲁迅研究方面的文章约8000多篇,仅1981年发表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就有2500多篇;十多年来,大陆出版的鲁迅研究专著300多部,仅1991年出版的鲁迅研究专著达46部之多,还有一套鲁迅研究书系,包括1991年的学术论文集共15部,将在今年出版。
台湾在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之际,出版了茶陵(周玉山)主编的《鲁迅与〈阿Q正传〉》,收入30多篇海内外的鲁迅研究论文,期望以“客观诚恳的态度、慎重负责的笔触,共同刻画出鲁迅及其作品的原貌来”。这样一部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和读者的欢迎,这部论文集没有收入苏雪林的“反鲁”文章,台湾学术界认为“维持了该书的品质”。这部书最终遭到台湾当局的查禁。
1982年在“为爱走天涯”的鲁迅长孙周令飞从日本飞到台湾结婚,国民党在报纸和电台上大肆宣传中国大文豪鲁迅的长孙投奔台湾。国民党这样宣传有他的目的,但是也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台湾民众要求了解鲁迅是一位什么样的大文豪,对台湾开禁鲁迅作品形成一次冲击,台湾很有影响的《传记文学》推出了《周令飞来台湾论鲁迅生平特辑》。主编刘绍唐呼吁“周令飞并非一普通人,而是鲁迅的长孙。连带而来的是对鲁迅其人的评价问题,鲁迅作品开放的问题。这些难题的后遗症,希望当局拿出批准周令飞入境的魄力,作出不使一般人失望的决定。”对台湾当局将了一军。台湾的书商藉着社会舆论之助,“你说我印”,大肆翻印鲁迅作品,销售量遥遥领先的有《阿Q正传》、《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热风》、《且介亭杂文》各集、《两地书》以及各式各样的鲁迅选集,在校园附近的书摊上“热”卖。有的书商发挥冒险家的精神,用海陆空各种渠道,运进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8卷本《鲁迅全集》,开价2万元新台币(约合当时4000人民币),创下了单一作家文集的天价。
1987年10月,台湾大型文学杂志《当代》推出“鲁迅专辑”。编者在前言中指出:鲁迅在台湾是个禁忌,这是鲁迅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编者希望“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而不使学术路线成为政治斗争或政权运动中的一环。1989年台湾出版界最盛大的事件是,同时推出三种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唐山出版社认为,近年来解严,在时机上出版鲁迅作品应无问题与顾虑。自己有责任给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著名人物的全部作品。他们根据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所出《鲁迅三十年集》,增补书信、日记、佚文,分十三卷,将原字体放大重印。谷风出版社本着“推广鲁迅精神及其作品的想法,将大陆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予以重新打字排版,以十六册精装发行”。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称:“有见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以忠实的出版理想,重新编排《鲁迅作品全集》共三十六册,与读者共享。”《中国时报》9月25日发表评论:“鲁迅是公认的中国近代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而在台湾,中国新文学传统可以说断层了四十年,如今《鲁迅全集》得以在台出版,乃是台湾文化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1991年鲁迅诞辰110周年,台湾掀起新的鲁迅热。据我所看到的《国文天地》、《中国论坛》、《中外文学》,都推出“鲁迅专辑”,共发表研究文章30多篇。这些专辑回顾了数十年来鲁迅在台湾的影响,对鲁迅作出崇高的评价。例如《国文天地》专辑中有这样的题目:《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中国最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唯一人选》,《让鲁迅进入国文课本》等等。《中国论坛》鲁迅专辑的中心是“鲁迅定位的新起点”。编者说:这期本刊第一项专辑是纪念中国现代文学的小说世擘鲁迅110岁诞辰。“由于鲁迅生前的尖锐批判精神,以及他曾参加‘左联’并被毛泽东捧为第一等‘圣人’的经历,数十年,鲁迅在台湾两岸的命运判然有别。在台湾,他成了文学史的“盲点”,刻意冷冻,掩藏的结果使鲁迅成了文学史教程中不值一提的人物,而在大陆,政治上的崇高定位,则让鲁迅研究只见正面的铺陈,失去对其内心世界深层的挖掘,而两边处境不同,吊诡的却是鲁迅之被误解或歪曲的命运则毫无差别。我们制作‘鲁迅定位的起点’,邀约两岸评论家一同思索研究鲁迅新方法、新观点,目的在于还原这位文学家的本来面貌,以期使‘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
台湾提出“要是鲁迅还活着”这样的问题,胡适的答案是“难免批斗”。大陆也有这样的提问和解答。1981年许杰在《鲁迅研究年刊》发表论文《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中说:不止一位同志或朋友,不止一次对我说起,“假使鲁迅还活着,他在五七年,也一定会成为——。当然这方面的文字没有说出来,但是,这究竟是对鲁迅先生的不敬,还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呢?——这在说者是有数,在听者的心中也是有数的。”毛主席在1957年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论中早就谈到这个设想。他说:“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毛主席的说法很聪明,也很巧妙。他说“他敢写也不敢写”,打出辩证法来,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提出鲁迅“可能是会写”,因为“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毛主席说这番话是鼓励大家鸣放,结果55万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就是毛主席说的“阳谋”。
70年来,台湾发表有关鲁迅的文章170多篇,而80年代以来即有400多篇。《鲁迅研究年刊》早在1979年就注意到两岸鲁迅研究成果的交流,选载了梁实秋的《关于鲁迅》,新华社发的对外新闻介绍:“研究中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的大型资料性学术文献刊物——《鲁迅研究年刊》”,在创刊号的“‘鲁迅生平事迹及其他’专栏,载有台湾梁实秋的《关于鲁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月报,著文介绍《鲁迅研究年刊》“登载包括住在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外作家的文章”。“‘鲁迅生平’专栏登载了台湾梁实秋的一篇文章”。这一期《年刊》即将开印,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人强令把梁实秋的文章抽下,造成两岸学术交流的一大损失。极左思潮不仅阻碍经济建设,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危害极大。5年之后,《鲁迅研究年刊》在1984年号,刊出台湾作家尹雪曼的《由〈呐喊〉到〈彷徨〉》。1988年,《鲁迅研究年刊》聘请台湾现代文学研究家秦贤次担任编委,他为《鲁迅研究年刊》推荐了很好的文稿。大陆学者王景山、严家炎、陈漱渝、张杰、孙郁等的文章,也在台湾陆续发表。本人也在台湾杂志上呼吁海峡两岸共同研究鲁迅。《鲁迅研究年刊》因缺乏出版经费,目前处于困境。今后如能继续出版,更要加大台湾学者论文的分量,进一步促进两岸共同研究鲁迅的不朽事业。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三次访问台湾,对两岸鲁迅研究的交流起了桥梁作用。他策划了《中国论坛》、《国文天地》三期鲁迅专辑,编成五卷本《鲁迅语录》和一本《鲁迅读本》在台湾出版发行,对在台湾普及鲁迅做出了贡献。1992年11月19日,陈漱渝提出,站在学术的立场,通过愈来愈深入的交流,以求愈来愈广泛的共识,更符合学术交流的本质要求。研究鲁迅,不是为了神化他或抹煞他,而是为了继承他、跨越他。陈漱渝的演讲和他在台湾发表《坍塌的堤防:鲁迅著作在台湾》的文章,说明台湾学者包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气度和雅量。台湾学者提出,“动辄喊杀喊打的年代已远扬,我们期待更多的真正的学术研究者,提供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的更多角度”。海峡两岸共同研究鲁迅已经有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陈漱渝所起的桥梁作用,在两岸共同研究鲁迅史上值得大书一笔。
进入80年代,海峡两岸鲁迅研究高潮迭起,是中国鲁迅研究空前辉煌的时代,而两岸共同研究鲁迅,是8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达到新高潮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近年大陆鲁迅研究又处于低谷。我们希望通过今年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鲁迅研究再掀高潮。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的思想著作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和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他是中国人民伟大人格的代表。正如宋庆龄说的:“鲁迅以他卓绝的天才、圣洁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在一生中,集中体现了使我们这个民族走向光明的时代的意志和力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鲁迅的硬骨头和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主张“拿来主义”勇于创新的精神,都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在大陆或台湾,不论中国的任何地区,都应该学习和弘扬鲁迅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以鲁迅的伟大精神,铸造中国人民的灵魂——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灵魂,是百年大计。
现在海峡两岸都在建设,台湾的经济发展快速,大陆也有巨大变化,一位外国作家说得有道理,中国这么大的变化,如果结果仅仅是经济上的,而忽略文化精神方面,那么任何变化都不是好的真正的变化。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是一条早已证明的正确道路。鲁迅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犀利的笔锐,完美的人格,正直的言论,战斗的精神,又使一切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害虫毒物无处藏身。我们在战争时期需要鲁迅精神,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