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类与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特定地区各类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社会空间。物理空间主要表现为自然和经济的支撑条件。自然支撑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和地理位置,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空间场地等的储量、分布、已开发利用的程度、继续开发利用的潜力、后备储量的前景等;经济支撑条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购买力、生产协作体系、生产服务体系(含供水、供电、交通、通讯、金融、技术支持、培训、劳动市场、法律事务、仲裁、咨询等)和生活服务体系(含医疗、教育、居住、休闲等)。社会空间由政治和人文社会支撑条件构成。政治支撑条件包含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和力度,地方性法规政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办公效率、廉政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人文社会支撑条件是指居民的人口构成、文化素养、职业精神、风险偏好、娱乐爱好、饮食休闲习俗等。相对而言,自然支撑条件在一定时期里是不变的条件,人文社会条件一般相对稳定,而经济和政治条件在项目周期中则是比较容易改变的。
根据各种条件组合的产业发展指向和相对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可以分为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等几种类型。
第一,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最常见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类型。它是为吸引投资项目及为项目建成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提供的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等条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外部投资者。由于潜在的投资者是带着资金和项目或者仅带着资金来本地寻找合适项目的,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一般是现成的,因此投资者关心的内容主要是能不能尽快建成项目并开展生产经营以保证按期收回投资和盈利。因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办事效率、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等成为潜在投资者关注投资环境的焦点。除此之外,不同性质的投资项目对其他条件会有某些特殊要求。据此,投资环境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造业投资环境和服务业投资环境。制造业投资环境要求有便利通畅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例如,出口加工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必须选在交通便利且土地和工资成本低廉的沿海和内陆口岸地带,而以内销为主的制造业项目则以靠近消费地的有利地理位置为重。服务业投资项目以当地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旅游、商务活动、人口数量、消费购买力等社会经济因素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第二,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指可供创业企业家创办小企业(或称初创企业)并使之得到成长的物理和社会空间。根据初创企业所运用技术的性质,创业环境分为传统技术创业环境和高新技术创业环境。传统技术创业环境侧重于满足那些运用现有技术的初创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或更好的质量提供产品的生产运作要求。如,浙江民营经济以小商品成为该省经济的主力军,这正说明那里有着良好的传统技术创业环境。高新技术创业环境指有利于那些致力于高新技术商业化的初创企业成长的物理和社会空间。由于高技术初创企业内在的一些特点,其对发展环境的要求与使用传统技术的投资项目不同。第一,高技术初创企业要将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于商业化生产,必须承受相应的高度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技术稳定性及技术标准的高度不确定,产品实用性的高度不确定以及性能价格比的高度不确定。因此,高技术初创企业的发展要求有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高技术初创企业从零开始,资金严重缺乏,需要有租金低廉的办公实验场所和相适应的融资机制,所以良好的孵化服务和专业的风险投资体系变得十分重要。第三,高技术初创企业的创办和成长就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而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关。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外部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高科技初创企业研发能否成功高度依赖于区域人才市场,使企业能够获得包括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在内的高新技术人才。第四,高技术初创企业是高风险的成长型企业,对发展环境的质量更为敏感。如政府的过多干预、行政效率降低等都会延误创业和成长进程,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第三,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一种为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实现持续技术进步提供便利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它与高新技术创业环境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有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的是,高新技术创业环境侧重于便利高技术初创企业的单独创新过程,而创新环境则突出外部条件对相关企业协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创新环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高技术初创企业,而且还包括现有企业特别是急需加快研发以恢复其产品竞争力的中小型老企业。创新环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互利互信的商业文化。通常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普遍奉行“自利”原则,即把单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利益当作交易成功的尺度,而不会兼顾交易对方可以获得的利益。在“自利”原则下,各个企业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争权夺利,企业间很难比较稳定地展开研发协作,导致企业关起门来搞“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技术创新。创新网络与产品零部件的协作加工不同,创新网络的研发协作既是对研发风险的分担,又是高强度的协调过程。因此,创新网络首先需要“互利”和“互信”商业文化的支撑。第二,集体学习的支撑条件。所谓集体学习是参与创新网络的各个企业在研发协作中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集体学习有三种构成创新环境要素的具体机制。一是企业间在协作中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区域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由于高新技术人才在企业间的交流能够促进知识互补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人才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集体学习方式;三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部分技术专才从原单位离职出来创办衍生企业。衍生企业不仅为集体学习增添了知识源泉,而且也为集体学习增加了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习伙伴。显然,上述机制要求有宽松的人才流动政策(表现为人才退出所在单位后进入市场的成本较低)和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表现为有关单位采取发放专利实施许可或参股等形式积极支持衍生企业转化技术成果)。第三,高速研发的互动空间。创新网络的意义之一是通过分工协作加快创新速度,因此创新环境对政治和人文社会条件的要求更高。不论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状况,还是饮食休闲习俗等生活方式,都会影响创新的节奏和速率。
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型的动因
理论上,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型(最初的选择也是一种转型)主要有以下动因:
第一,一个区域全面提供各种类型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在一些场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类型是相互排斥的。这种情形的例子如传统技术创业环境与高新技术创业环境对人文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要求大不相同,基于家庭作坊或大量民工聚集的传统技术创业环境一般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聘请技术专才所需要的良好人文环境。再如,出口加工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对工资成本和土地成本比较敏感,而以金融和区域营运中心为主的服务业投资环境则往往伴随着高薪和较高的房地产价格。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有时又是相互替代的。一个区域在选择了一种类型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主攻方向之后,在外部竞争的作用下势必对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改善,因此难免忽视其他类型经济发展环境所需的特殊条件。例如,在一个以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为目标的投资环境里,不论是传统技术还是高新技术的初创企业都会受到引资政策在用地、配套方面向大公司倾斜的影响,因而不容易找到立足空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类型定位越是鲜明,其排斥和替代作用就越是明显,这可以看作是选择的代价。
第二,各种经济发展环境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不论哪一种经济发展环境类型,客观上都有一个由弱到强再由盛到衰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区域内部因素如人均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第二是外部竞争格局变化如其他区域以更有利的环境吸引走了潜在的投资者;第三个是新技术出现或市场的变迁所引发的原有主导产业衰落,例如近年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包括硅谷在内的很多地区的高新技术创业热潮冷却。
第三,经济发展环境转型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类型失去对企业的吸引力时,就面对着两种作为的选择。一种是采取得力措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另一种是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型。实际中,转型常常是比改善更受青睐的策略。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种经济发展环境类型之间存在某种梯次递进关系。如,传统技术创业环境与高新技术创业环境总是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当传统技术的企业竞争力后继乏力时,向高新技术创业环境转型的策略自然显得格外诱人。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某些轻率的转型决策背后也有着政府领导人好大喜功的行为动机。因而,只有当原有的经济发展环境类型已经无法继续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时,转型才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从实践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在整体上呈现以制造业投资环境类型为主的格局。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各个地区都长期致力于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限于财力和经验等因素,我国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设是以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投资区等形式起步,然后逐步扩展到所在的省市以至全国各地。上述过程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显著进展。一方面,从以吸引中小规模的出口加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环境过渡到了要求更高的、以吸引大规模内销的跨国公司为主的制造业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环境的质量也随着从开始的侧重硬环境建设和政策优惠,推进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健全法律法规等软环境的建设上而得到不断改善。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大加强了吸引外资的力度和效果。
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创业环境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促进国外新技术的引进、扶持高技术企业的兴建,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城市有选择地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目的是在小范围内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用地和若干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换句话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初衷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业环境。但由于缺乏高新技术的来源和风险投资服务体系等原因,所以即使是在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功能也基本限于以引进外资、引进国外生产工艺、生产外商品牌产品为主,因此事实上提供的仍不是完备的创业环境或者只能说是制造业投资环境的一种延伸。除此之外,我国还自1987年起创办了上百家创业服务中心或企业孵化器。10多年来这些孵化服务机构已累计孵化出企业近2000家,使几千项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但不足的是,许多孵化器只是停留在提供场地和基本的电话、传真等服务上,缺乏初创企业急需的融资和人才市场支持。在传统技术创业环境方面,民间自发创业精神对一些民营经济活跃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零散的创业扶持政策,如为下岗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减免税费等。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吸引制造业外资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开始变得不适应,促使各地日益重视其他类型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这种变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改变流向。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劳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内陆地区的劳动成本优势又被较高的运输费用抵消,因而将逐步失去对出口加工型的外商投资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原有的以市场换技术而吸引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的策略失去了效力,外国企业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来决定是采用对华出口还是直接投资。这些因素不仅造成了实际利用外资额的下降压力和不确定性,而且还给本土企业带来更严峻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再按原来的思路实施下去,很可能会在放松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后出现国际收支盈余的急剧下降。对此,应及早采取的对策是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二,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根据国家的部署,国有经济将逐步从非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竞争性领域退出;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等实行破产关闭;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需要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安置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让大批采用高新技术或传统技术的中小企业孵化成长起来,以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
第三,新技术革命不断加快。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体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更高的技术风险、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激烈的人才竞争,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创造力和企业家创业精神。新经济是一个充满创业机会的经济。同时,新经济也是一个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战略联盟和创新网络成为各类企业分享创新资源、突破技术障碍和减低创新风险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四,产业结构急需转换和升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全球化激烈竞争,迫使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解决产品老化、工艺落后、成本偏高、环境污染、社会包袱沉重和技术开发能力弱等问题。同时,由于大量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本土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无法达到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完全以价格低廉取胜而频频招致反倾销调查,在这个意义上,也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鼓励创业和创新的氛围和条件,让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及时转化、创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创业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发挥。随着收入的增长,国内居民对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养老等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金融、保险、商务、办公、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务也将更加活跃。对于那些地处枢纽或具有特殊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的区域来说,以服务业投资环境进行定位应更为合理可行。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型的策略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从制造业投资环境转型到内涵更为丰富、质量要求更高的其他类型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在政府所扮演角色、法规政策、制度机制和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转变。
第一,政府角色的转变。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或创新环境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政府不再限于仅提供基础设施、创办开发区和创业服务中心等有形的硬环境,也不限于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以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倡导、推动和培育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共识和氛围。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宣传、推广新的创业和创新理念以及成功的经验;再如,政府还可以在起步阶段充当重点创业企业家的发掘者和创新网络的协调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走出去,了解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需求,宣传推介本地的条件,发现并引入那些手中拥有潜在市场开发价值项目的创业企业家或者适合构成创新网络核心的研发项目,然后推动本地企业与之配套,从而使环境的建设与使用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法规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建设的立法还很缺乏。例如,对发展风险投资具有高能激励效果的有限合伙制,需要在风险投资基金内部设置法律责任不同的有限责任合伙人(投资人)和普通合伙人(基金经理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合伙人要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合伙企业法》仅对普通合伙企业做出规定,故有限合伙制在我国还尚未被法律所承认。再如,研发和管理人才在当地人才市场的流动以及掌握技术诀窍的技术专家从原单位脱离出来创办高科技企业,不仅难以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反而会引起企(事)业与当事人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摩擦甚至法律纠纷。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协调工商、司法和劳动人事等部门,依据在保护相关企业权益的同时促进人才流动和便利创业的原则,发布强制性措施或指导性意见,并运用协商和仲裁等方式,培育有利集体学习的政策环境。
第三,制度机制的改革和重构。如何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智力资源作用是改善创业环境和建立创新环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受盈利目标吸引,更倾向于自己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但这样做还是在走孤立创新的路子,不利于分享创新资源和充分利用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也无法推动创新网络的集体学习过程。为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可建立国家知识产权非盈利转移制度,即针对那些受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规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申请专利并有义务负责向企业有偿发放专利实施许可和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明确中小企业可以优先取得专利实施许可。这样可以扩大中小企业购买专利技术许可的需求,壮大高科技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队伍,从而刺激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焕发活力。
第四,文化观念的转换和创新。对比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文化观念有更强的依赖性。创业环境要求有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观念,创新环境要求宽松的集体学习氛围。以创新环境的构建为例,企业家之间的互利互信等共识需要通过自发交流、创业沙龙和培训研讨、宣传倡导等不同渠道获得。自发交流的场合很多,例如业务洽谈、亲朋聚会等非正式形式。创业沙龙是一种有较明确导向的非正式交流形式;培训研讨通过案例剖析和情景模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感受到合作利益所在和互利的意义,建立起合作创新的理念。培训研讨也为各个企业提供了有组织的交流场合,相关企业可以就此开始商讨和安排合作创新事宜。同时,政府自身也要改变重视大型投资项目而忽视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小研发项目的急于求成心态。当然,除了充分利用上述形式间接地推动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动员新闻媒体关注企业创业和创新的需要,引导人们对企业和创新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初创企业论文; 传统制造业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项目类型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创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