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物名词动用认知阐释与比较
方 甜,彭家法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 动物名词动用现象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主要是借用动物的动作行为、外貌形态及性格特征来喻指人的动作行为。汉英动物名词动用在数量、语义类型及语用上存在很大差距,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动物名词在解析时,转喻与隐喻认知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新意思,也使语言表达更简练生动。
关键词: 转喻;隐喻;汉英动物名词动用;对比分析
名词动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创新活动。这种语言变异现象看似不合规矩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却是在语言、心理、认知、修辞等诸多因素综合下必然产生的结果。认知因素是产生名词动用的最本质的原因,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Ungerer曾指出:“从认知的视角看,各种词类转换都是建立在共同概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突显概念结构的不同面。”[1]众所周知,人类与动物一直都是友好相处、相依相伴的,各种动物的外形神态、动作行为、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性等,人类早已了如指掌。张明杰指出动物名词动用的转喻认知修辞效果,或“形似”,或“神似”或二者兼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2]。而动物名词动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联想某类动物所独有的特点,使源动物名词在保持其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可表与其动作、状态、形象等有关的多种意义,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有趣。
一、动物名词动用现象的认知转喻与隐喻思维阐释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或概念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一般是将相似性当成自身的认知基础,搭建一个不同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从而出现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在映射时会有一组对应关系,其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Lackoff&Johnson指出:“隐喻不仅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3]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那些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人们往往选择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描述、去认识,这样就在彼此间搭建一个不同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映射植根于人类对自身及日常生活的经验基础。
本次选用砾径为2~5 mm均匀纯净的砾料 (米粒砂)进行围填,磨圆度较好,颗粒均匀,不含杂质。孔口2 m采用黏土封闭,确保止水和封孔质量。填砾采用动水投砾法,投砾过程中,随时观测管外砾料的高度,核对数量,如出现搭蓬现象或方量不符时,要停止投砾,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孔内实际投砾高度应高出滤水管最上端5 m以上。
Lackoff&Johnson指出:“概念转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认知的一种工具。”[3]转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人们一般会利用某事物易被人熟知的方面去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Croft认为转喻涉及一个认知域矩阵中的一个主要认知域和一个次要认知域变为主要认知域[4]。
虽然隐喻和转喻有很多的不同点,但并不意味着隐喻和转喻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表达中,很多情况下,在一个表达中是既含有隐喻又有转喻的,二者交织在一起且相互作用。动物名词当作动词使用时,人们会想到该动物的体貌、行为、性格及习性特点,并将这些映射到动作的描述的过程中,从而产生隐喻思维;在将动物名词用作动词时,人们会选择该动物的典型特征,以此为参照点,在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从而产生转喻思维。因此,我们说在解释动物名词动化时,隐喻和转喻思维是相互作用的。
2) 海冰水域:东北航线的海冰区域集中在巴伦支海至楚科奇海之间,航程2 789 n mile。[10]
二、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转喻和隐喻用法
动物名词动用大多是借用动物的行为、外形及性格特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衍生出的动词义。
1.由动物动作衍生出的动词义
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建立独立儿童福利院的地级以上城市和部分人口多、孤残儿童数量大的县级市,纷纷新建独立儿童福利机构;已经建立儿童福利机构的地级以上城市,对现有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改建、扩建或重建;已经建立社会福利院的县(市、区),新建、改扩建相对独立儿童部,旨在为孤残儿童提供养护、教育、康复、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3][4]。儿童爱心庄园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契机,积极探索教、康、保三位一体整合服务模式。
经世教育SMAR睿智职业规划体系自2016年实践至今,收到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校企合作是目前很多高校和企业期望采取的一种合作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和高校初步解决各自的相关问题,如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用工荒、培育人才或定向培养的需求,提前在大学生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能帮助高校解决人才就业率提高、提升高校的整体转型质量,解决生源质量等相关问题。
1.由动物动作衍生出的动词义
(2)他脾气太大,动不动就熊人。
(3)这帮人专会狗着他。
(4)杜梅真有股粘乎劲儿,那些天她几乎没日没夜地猴在我身上。
(5)他净爱拿话狼人。
(1)他那脾气才狗呢。
2.由动物外形衍生出的动词义
(1)小偷猫着腰钻过桥洞外的铁丝网跑了。
(2)高小姐却老大不高兴,马着脸,直咕哝。
(3)他虎着脸,噘着嘴,更生气了。
(4)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
例(1)中,“猫”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它身形小巧、尾长腰短,尤其是腰可以自如弓起来。该句借用猫的外形来描述小偷像猫一样弯着腰钻过铁丝网。“猫”名词动化作谓语时,凸显了小偷弯着腰的姿势,用此来指代动作,形成转喻。同时,“猫”用作动词,“猫弯腰”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动作过程与状态中,构成隐喻思维。例(2)“马”头平直而偏长,该句借用马脸的形状来描述高小姐生气时拉长脸的样子,就像马脸一样。“马”名词动化作谓语时,凸显了高小姐拉长脸生气的模样,即形成转喻。“马”用作动词,“马长长的脸”的意向图式被投射到“生气拉长脸”的状态中,构成隐喻思维。例(3)“老虎”头圆吻宽,眼大,牙齿锋利,虎须长而硬,给人的感觉就是凶猛威严,该句借用虎的脸部来描述“他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的样子。“虎”名词化作谓语时,凸显了他脸色凶狠、严厉的模样,形成转喻。“虎”用作动词,“老虎凶恶狰狞的脸”的意向图式被投射到“沉着脸”的动作状态中,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猴与人在很多方面都很相像,猴子下蹲时,一般会仰颌、弓背、撅臀。“猴”用为动词,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蹲在台阶上嗑瓜子”的样子就像猴子蹲在石头上的模样,“猴”名词动化作谓语时,凸显了他像猴似地蹲着,形成转喻。“猴”用作动词,“猴子蹲着的模样”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下蹲”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构成隐喻思维。
高品质的维护工作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的坚实基础。而车辆维修、维护更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导致的大量维修、保障资源的投入,使得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维护成本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据相关统计,每年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维护成本约占运营总支出的 35%[2]。如何能够在保障车辆运营安全、可靠、可用等各样属性的前提下,实现车辆维修、维护成本甚至是维修、保障资源配置的最小化,是“后轨交时代”首当其冲的重要话题。
3.由动物特性衍生出的动词义
我们把名词动化作形容词也当作名词转化作动词来看待,主要是因为形容词也是动词的一类,正如赵元任所说:“任何可以受‘不’或‘没有’修饰,可以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动词。”[5]汉语的形容词也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所以形容词又叫静态动词。
例(1)中,“猫”行动敏捷、灵活,常会找个地方藏起来睡觉,用作动词,转指“躲藏”,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从前线回来后,整天躲在家里”,其机制是转喻。同时,名词“猫”直接转为动词作谓语,会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猫经常躲在旮旯里”的意象图式,这一意象图式又被投射到“人躲在家里不露面”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2)中,“熊”在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异常凶猛,“熊”用为动词,转指“斥责”,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受到刺激时,会像熊一样暴怒,从而斥责他人”,其机制是转喻。同时,名词“熊”作谓语时,对于熊受到挑衅时“暴怒、凶猛”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当别人激怒他时,他暴怒斥责他人”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3)中,“狗”在讨要食物的时候,会不停地摇头摆尾,伸出舌头,前脚离地抱住主人大腿。“狗”用作动词,这一行为动作被用来转喻“巴结、讨好”,该句表达的意思是“这帮人专会巴结讨好他”,其机制是转喻。同时,名词“狗”直接转为动词作谓语,会使读者头脑中有关“狗乞怜、巴结”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这帮人巴结、顺从他”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形成类比和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猴子手脚灵活,攀爬时手脚会紧紧地抱住树干,“猴”用作动词,这一行为特征被用来转喻动作“搂抱、纠缠”。同时,读者读到“猴”作谓语时,会使人们脑海中有关“猴紧抱树干,蜷缩成球”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杜梅整天粘在我身上”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5)中,“狼”是典型的猎食动物,捕食时毛发竖立、露出门牙、快狠准,不给对方丝毫逃离空隙,“狼”用作动词,这一行为特征被用来转喻动作“顶撞、怼”。同时,“狼”名词动化作谓语时,读者头脑中有关“狼捕捉猎物时,凶猛撕咬、撞击”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顶撞、怒怼他人”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
(2)The train was sna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mountains.
平面阻尼型欠驱动夹持器各结构参数的含义及初始值如表1所示。其中,为了使杆5在两点夹持状态时于任意时刻均保持垂直状态,需满足:l0=l3,l4=lr,γ=90°+β。因四边形ACDE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几何关系,l2可由其余结构参数确定,如式(4)所示:
(3)他可真熊,一上阵就败了下来。
(4)既是来了,就得试试,空手回去,不显着我们草鸡?《风云初记》
(5)这孩子可狼虎了。
例(1)中用“狗”作谓语,表达的意思是“他跟狗的脾气一样暴躁、固执”,形成转喻。同时,“狗”用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狗的脾气,尤其是狗在遇到陌生人或不开心时发脾气”的意象图式,该意向图式被投射到“有着暴躁、固执坏脾气的人身上”,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转喻与隐喻互相交织,从而产生形象具体的语气效果,更易于他人理解。例(2)中,用“猴”作谓语,转指“他跟猴子一样机灵”,机制是转喻,同时,“猴”用作动词,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猴的机灵、聪明”的意象图式,该意象图式投射到“聪明、机灵的特性中”,形成类比或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3)中,熊躯体粗壮肥大,性格温和,行动迟缓,胆小,该处“熊”用作谓语,转指“他像熊一样怯懦,能力低下”,机制是隐喻。同时,“熊”用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熊胖乎乎、胆小、能力不济”的意象图式,该意象图式投射到“具有怯懦、能力低下的特性的人”的动作或状态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草鸡”胆小怕惊,呆笨木纳,遇到任何声响或突发事物都会惊叫,逃跑等,该处“草鸡”用作谓语,转指“懦弱畏缩的样子”,机制是转喻。同时,“草鸡”用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草鸡呆笨木纳,胆小懦弱状态”的意象图式,该意象图式投射到“懦弱畏缩的人”的状态中形成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5)中,狼与虎都是凶狠残暴的食肉动物,遇到猎物就会快速地猛扑过去撕咬吞噬。该处“狼虎”作谓语,转指“能吃不挑食”,机制是转喻。同时,“狼虎”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狼、虎撕咬鲸吞猎物特性”的意象图式,该意象图式投射到“形容人能吃、不挑食”的特性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与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
三、英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转喻和隐喻用法
根据隋晓冰统计,英语中名词占词汇总数的73.6%,而动词仅占8.6%[6],这也使得名词动用成为英语构词中的高能方式之一。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更是普遍,和汉语一样,大多也是借用动物的行为、外形及性格特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衍生出的动词义。
(1)他从前线回来后,成天猫在家里。
(1)Hewolfed his meal down.
1.2.4 方法:按照性别、年龄段、体重指数和体力活动水平,对峰值摄氧量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录入由专人进行,并进行双人核对。
(2)Hewormed his way under the fence.
例(1)中,“wolf”(狼)捕捉到猎物后,就疯狂地撕咬,大口吞食下去非常残暴,“wolf”用为动词,转指“又猛又急地吃”,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狼吞虎咽地吃了饭”,其机制是转喻。同时,“wolf”(狼)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狼又猛又急地吃猎物”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大口大口”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2)中,“worm”(虫子)是无脊椎动物,行进速度极为缓慢,一般称为“蠕行”,用为动词,转指“行进缓慢、蠕行”,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缓慢地从栅栏下钻过”,其机制是转喻。同时,“worm”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worm爬行缓慢”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钻栅栏行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相似性和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3)中,“chicken”(鸡)胆小,出现大的声响或动作等就会仓皇逃散,用作动词,转指“因害怕而临阵退缩”,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不会因害怕而退缩吧”,其机制是转喻。同时,“chicken”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chicken因害怕而四处逃窜”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人因害怕而退缩”的动作过程中,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dog”(狗)会紧跟主人,一般主人到哪就跟到哪,用作动词转指“紧跟、尾随”,该句表达的意思是“摄影记者似乎对她步步紧跟”,其机制是转喻。同时,“dog”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狗紧紧追随主人”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摄影师紧跟她”动作过程和状态中,二者存在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
(4)Photographers seemed to dog her every step.
1.1 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 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与其他植物的拉丁学名命名方式相同,即以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命名,其形式主要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2017年,在中国深圳召开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就全球植物的命名形成了新版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简称“深圳法规”)。在此后6年内,全球相关藻类、菌物和植物都将依此命名[2]。“深圳法规”可以说是林奈双名法结合当今植物科学发展的进一步的细化。
(3)You're not chickening out,are you?
2.由动物外形衍生出的动词义
实际上,早在2014年,顺丰就成立了冷运事业部。据顺丰控股2017年年报,2017年顺丰的冷运网络覆盖104个城市及周边区域,其中有51座食品冷库、108条食品运输干线,3座医药贯通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核心城市。但这并不足以在竞争对手众多的当下中国市场,使顺丰能够掌握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而成立新夏辉,则是一个不错的点子。
(1)Hecraned his neck above the crowd to get a better view.
(2)那孩子可猴了。
例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六所旅游类高职院校成立的“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TI5),加强了成员院校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CTI5在CALIS支持下构建了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ALIS共享域服务中心平台,该平台是以旅游学科为特色、跨地区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在成员院校中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联盟外其他高职院校的跨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先导作用。同时平台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使特色资源服务于社会,提升了联盟高校的社会影响力。[5]
昨天刚办过喜事,今天又办丧事;桃花坐在灵床边,傻呆呆地望着高木。她没有哭,也没有号,只是傻坐在那儿。奔丧的亲朋陆陆续续地来了,时不时地有人高喊道:“来客人了,哭两声吧。”但桃花不哭,也没有眼泪;她一动不动,堂嫂桂花和堂妹巧云过来劝她:“桃花,别蜇在心里,你想哭就哭出来。”但桃花不想哭,她只是木讷地盯着高木,像不认识他似的。
480 Predicting value of serum chemokine interleukin 8 for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3)Sheclammed up whenever I mentioned her husband.
(4)When he thought I was going to hit him,he crayfished lay down on the floor.
例(1)中,“crane”(鹤)颈部修长,用为动词,转指“伸长脖子”,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伸长脖子,把头探出人群,想看得更清楚些”,其机制是转喻。同时,“crane”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crane长长的脖子”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伸长脖子”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形成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2)中,“snake”(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经常会弯曲盘绕在一起,用为动词,转指“蜿蜒穿行”,该句借用“snake”弯曲的身体来描述火车在山中穿行时蜿蜒的模样,其机制是转喻。同时,“snake”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snake细长弯曲的身体”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火车绕山蜿蜒前行”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形成对应关系,构成隐喻思维。例(3)中,“clam”(蛤蜊)属于双壳纲无脊椎动物,多数情况下,蛤蜊的双壳都处于紧闭的状态中,“clam”用为动词,转指“缄口不言、默不做声”,该句借用“clam”双壳紧闭来描述“提到丈夫时,她缄口不言”,其机制是转喻。同时,“clam”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clam双壳紧闭”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她缄口不言”的状态中,二者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crayfish”(龙虾)体呈粗圆筒状,后部向腹面卷曲,用为动词,转指“蜷缩成一团”,该句表达的意思是“当他认为我要打他时,他蜷缩一团,躺在地板上”,其机制是转喻。同时,“crayfish”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crayfish的蜷曲形状”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蜷曲身体”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二者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
3.由动物特性衍生出的动词义
(1)The child must have pigged out during the Christmas.
(2)The baby's crying is really bugging him.
(3)Theyfoxed me into telling the the secret.
(4)They were monkeying around in the playground and one of them got hurt.
(5)He could ape his teachers perfectly.
例(1)中,“好吃懒做,大吃大喝”是“pig”的标签,因此人们会用“pig”转指“好吃懒做,大吃大喝”,该句表达的意思是“圣诞夜孩子们大吃大喝”,其机制是转喻。同时,“pig”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pig懒散、好吃懒做”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孩子们大吃大喝,像猪一样”的状态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2)中,“bug”(臭虫)气味难闻且爱嗡嗡乱叫,令人心烦厌恶。用作动词转指“烦扰、打扰”,该句表达的意思是“婴儿的哭闹实在让他心烦”,其机制是转喻。同时,“bug”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bug在人眼前飞来飞去,惹人烦躁”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婴儿哭闹让他心烦”的状态中,形成类比,构成隐喻思维。例(3)中,“狡猾”可以说是“狐狸”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会用“fox”转指“狡猾”,用作动词就意为“诱骗、蒙骗”,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们诱骗我说出了这个秘密”,其机制是转喻。同时,“fox”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fox狡猾”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们诱骗我”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这二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4)中,“monkey”最大的特性就是调皮、捣蛋、爱胡闹,用作动词转指“胡闹、捣蛋”,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们在运动场上胡闹,结果其中一个受了伤”,其机制是转喻。同时,“monkey”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猴子调皮捣蛋”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们调皮胡闹”的动作过程和状态中,二者存在相似性,构成隐喻思维。例(5)中,“ape”(猿)擅长模仿,人们做什么,它们会照着样子干什么,用为动词,转指“模仿”,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模仿老师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其机制是转喻。同时,“ape”(猿)名词动化作谓语,激发读者头脑中有关“猿爱模仿他人”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他模仿老师”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相似性和类比,构成隐喻思维。
四、英汉动物名词动用对比
英汉语都存在动物名词动化的现象,这些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义大多是由转喻和隐喻相互作用产生的,借用动物的动作、外形以及性格特征来转指人的动作行为,但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英汉语动物名词动化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数量上看,现代汉语中动物名词动化的数量要比英语少很多,且多是临时用法,主要用在方言以及口语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仅有5例:猫、虎、熊、驼、猴,《汉语大词典》也是仅有这几例。而英语中动物名词动化的数量还比较多,高蕾查阅和统计了《动物世界百科全书》和《新英汉词典》中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发现在常见的248个英语动物名词中,84个可以转变成动词,且动物名词动用比例最高的前五类分别是:啮齿类、低等动物、食肉动物、家禽类、鸟类,这五类动物占名词动用总数的62%,而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昆虫类动词动用的比例比较低[7]。毕竟,在英语中动化比例最高的那五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他们的行为、形态及性格特点更加熟悉,也更易于通过转喻和隐喻使其产生动词义。总之,从数量上看,英语动物名词动化数量要远远高于汉语动物化名词动化数量。
其次,从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义来看,汉英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义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例如:汉语的“猫”可以转变为动词,表示“躲藏”或“像猫一样弯着腰”,而英语中“cat”不能转变为动词;汉语的“狗”有“巴结、顺从”义,而英语中“dog”却有“紧跟、紧随”之义;汉语的“马”借用其脸部外形,转指“生气拉长脸”,如“高小姐马着脸,直跺脚”,而英语中“horse”借用其行为特征,转指“胡闹、哄闹”,如“stop horsing around-you'll break something”。当然,还是有少数汉英动物名词动用义是一样的,如“蛇”(snake)都有“像蛇一样爬行”之义,“狼”(wolf)都有“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之义,但此类现象极少,大部分衍生的动词义是不具有对应关系的。
最后,从语用方面来看,汉语动物名词动用主要用在口语里,且多用于各地方言中,普通话中用得极少,即使用时,也会特意加上双引号,表示该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所以说这些词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动词,主要还是临时用法,使用目的多是为了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却是常见方法,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很普遍,也不必加引号特别说明。
结语
汉英语中,都有动物名词用作谓语的现象,借用动物的行为、外形及性格特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衍生出动词义。但从数量、语义类型及语用上来看,汉英动物名词动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数量要远大于汉语,衍生动词义大多也不是一一对应的,且汉语主要用于方言及口语中,英语却是常用常见用法,书面语或口语都经常使用。通过对汉英动物名词动用的分析,我们在解释动物名词动用时,隐喻和转喻认知是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义,也促使语言更简练、形象、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F.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New York :Longman.2001.
[2]张明杰.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转喻认知理据[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137-139.
[3]Lakoff,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9.
[4]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335-370.
[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93.
[6]隋晓冰.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英语词汇学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7]高蕾.英汉动物名词动用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9):130-132.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Animal Nouns Served as Verb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ang Tian, Peng Jiaf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animal nouns serve as verbs can be foun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It mainly refers to human's behavior by using animal's action,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y.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intertwined in the analysis of animal nou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ew meanings of new words in specific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 language more concise and vivid.
Key words :metonymy; metaphor; animal nouns used as verb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ative analysis
作者简介:
方甜,硕士,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彭家法,博士,副教授,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理论及语言教学。
1988年,《健康和营养部长报告》得出结论说,美国每21起死亡就有15起与营养缺乏有关(几乎占到了7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句法语义互动中的功能成分研究”(编号:13BYY001)。
文章编号: 2096-3874(2019)09-0108-06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Class No .:H313
Document Mark: A
(责任编辑:宋瑞斌)
标签:转喻论文; 隐喻论文; 汉英动物名词动用论文; 对比分析论文; 安徽大学文学院论文;